Posted on May 28, 2015 by Ken Lee
在通往權力的道路上是充滿了陷阱而血跡斑斑的。遭殺害迫害的不只是敵人,也包括了過去的同志。這種權力鬥爭的血腥在一個獨裁社會中尤其明顯。劉邦於奪得天下後殺盡了所有的建國功臣。因而韓信感嘆道:「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史記,淮陰候列傳》)
獨裁者是充滿了不安與被害妄想的,因為有許多人都想搶大位,當皇帝的亦不例外。中國歷史上是充滿了這種殺盡當年同甘共苦的革命同志的典故。相較之下宋太祖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就顯得文明多了。他怕功臣會利用龐大的兵力革他的命,於是在一場酒宴中向功臣建議他們應該還鄉享天年。這個「杯酒釋兵權」之所以會被傳為佳話也在於它是一個例外。
這種兔死狗烹的故事發生在近代社會聽起來則會令人毛骨悚然。讀了史達林與布哈林的故事很難令人不心寒。
史達林 (1878-1953) 出生於高加索區的喬治亞窮苦人家。年輕時他參與各種激進的左翼團體,組織工會,進行罷工。此外他也如黑手黨一樣幹盡許多搶劫、詐欺與暗殺的勾當。在那時他也與流亡在外的列寧及布爾雪維克搭上了線。列寧的布爾雪維克也倚重於史達林的組織能力及財務上的資助。錢大都是敲詐及搶來的。在一個1907年的銀行搶劫中,史達林就劫盜了數百萬的盧布,並造成40人的死亡。在那段時間史達林也用了一些假名。原來用Koba,是喬治亞傳說中一個法外好漢的名字。史達林這個名字則是他於後來才採用的,意為鋼人(Man of Steel)。但說他是一個鋼心或黑心人應該較為恰當。史達林於取得列寧的信任後逐漸篡權,並於1917年十月革命後的俄共政權中逐漸取得更多更大的權力。在這整個過程中是充滿了清算鬥爭與血腥的屠殺的。托洛斯基 (Leon Trotsky, 1879-1940) 與史達林的搶奪領導權之爭固然有名,但令人震撼並使許多西方的共產主義者失去對蘇聯支持的,則是發生於1936年到1938年間的幾個樣板審判。在這些審判中,以前的同志與較贏得民心的地區黨官都被羅織罪名而遭處死。其中最令西方左翼人士震驚的是文人布哈林 (Nikolai Ivanovich Bukharin, 1888-1938) 之遭處死。托洛斯基則於流亡墨西哥期間被史達林的密探刺死。
布哈林的父母都是學校的老師,而他也從小就成長於這麼一個書香的環境中。1905年沙俄於日俄戰爭中的敗北後引爆了國內的革命,而有1905年1月20日的「血腥的星期天」(Bloody Sunday Massacre) 的鎮壓。那時是個高中生的他也因此事件而參與激進的活動。1906年布哈林加入了布爾雪維克。他也遭到數次的逮捕入獄而於1911年逃到國外。在國外的他結識了列寧。1917年二月革命爆發後沙皇遜位,而他於五月回國。回國後的布哈林走激進的路線而主編《真理報》(Pravda)。列寧死後 (1924) 他與史達林站在同一邊鬥臭鬥垮史達林的對手。他是同意為了大目標,個人是難免要被犧牲掉的。而他多少也成為史達林的打手。但1928年後他就被貼上右翼的標籤而漸漸失勢了。1937年2月布哈林被逮捕。在1938年3月的樣板審判中布哈林是21名被告中最有名的。他於審判之後馬上被槍決。
布哈林於獄中寫給了史達林一封信 (1937年12月10日)。由他對史達林的稱呼之為Koba 及史達林的真名Josif Vissarionovich,你知道他與史達林是老朋友。而事實上史達林也曾於當年將一個也是革命老戰友的女兒,而後來成為布哈林第二任妻子的Anna Larina的情書親手交給布哈林。布哈林給史達林的信中提到1928年時史達林與布哈林的一段對話。史達林說他之將布哈林當成朋友對待,是因為他知道布哈林不是一個會耍詭計的人。有「士可殺不可辱」觀念的布哈林要求若要將他處死,請讓他於獄中飲毒而死,不要用槍斃的方法,也請不要用樣板審判來羞辱他。布哈林也要求若沒被判死刑,他希望被放逐到美國。他要做與托洛斯基的辯論,而他相信他會贏得這場論戰。他也說史達林可派安全人員做監視。在寄出去這封信後的三個月,布哈林被以叛國之名於1938年3月14日遭到槍斃。小他25歲的第二任妻子Larina也被放逐到古拉格20年。在他們分手之前布哈林要Larina背下他的最後證言。Larina於這段期間將布哈林的證言當成祈禱文般的每天都默念,直到1988年她出版了《這我不會忘記》(This I Cannot Forget) 一書,而於俄國引起轟動。Anna Larina於1996年去世,時年82歲。
史達林於1953年去世時,布哈林於1937年寫給他的信仍放在他的書桌上。史達林不但是20 世紀一個數一數二的獨裁者,也是一個很邪惡的人。對於處決這麼多人及以前的朋友與同志,他心裡怎麼想可能也只有獨裁者才會知道。但荒謬或可笑的是史達林還向布哈林保證判處他死刑並非針對他個人而來。
動物界也有爭權奪利,而阿爾法男性 (alpha male) 也常受到挑戰而被取代。動物界的爭權固然有時顯得相當殘忍,但說來只是資源的掠奪與生存上的競爭過程。動物界顯然缺乏人類社會的那種邪惡性,而史達林可說是極端獨裁與極端邪惡的代表。
李堅
Filed under: Human Rights, Politics | Tagged: Anna Larina, 話仙, 台灣呼聲, 李堅, 俄國革命 | Leave a comment »
Posted on May 20, 2015 by Ken Lee
社會資源是永遠不夠用而也是很難以平均分配的,因為大家都要爭取全部或部分的社會資源。這自然形成了僧多粥少的情況。財富是不嫌多的,社會地位怕不夠高,而名聲就怕沒有遠揚,權力嗎,則是想要一把抓。在這些社會資源的爭奪戰中自然會有得勝者與失敗者,也多多少少會造成人類社會的傷害。以財富的爭奪來看,在農業社會形成地主的剝削與佃農的赤貧。但在一個工業社會裏則造成了大公司財閥的經濟掠奪與壟斷,而可能造成環境的破壞及許多人的流離失所,也可能使社會的一大階層永遠赤貧的難以翻身。財富的爭奪固然競爭激烈,而其過程與結果也常常令人難以入目,但權力的爭奪在所有社會資源的爭奪戰中可說相當獨特。因為權力牽涉到了人對人的控制。權力若有滋味它可能就像毒品一樣,掌權的人是很難釋放出權力的。要了解權力這個資源之有異於其他社會資源,我們就以史達林與尼克森這兩個例子來看。
史達林是一個集權政體統治者的典型。他在搶奪領導權的過程中可說是殺出一條血路來的。他的奪權不只是一將功成萬骨枯,而是百萬骨枯。史達林的掌權是全面的。當你掌握了絕對的權力時,其他的社會資源如財富,地位及名聲都是其次的。史達林的唯一女兒 (史達林有三個兒子) 史薇拉納 (Svetlana Stalina, 又名 Svetlana Alliluyeva, Svetlana Peters, 2/28/1926-11/22/2011) 於1967年尋求美國的政治庇護後大部分的時間都居住於西方國家裏。史薇拉納表示她父親沒有使用過金錢。當然啦,當你掌握了絕對的權力時,要什麼有什麼,金錢對你有什麼用。中國的歷史上只有貪官污吏,沒有貪污的皇帝。因為一切都是你的,要貪污不等於偷自己的東西。而同所有極權政體的掌權者一樣,史達林是死後才下台的。
但在一個民主國家裏權位是有任期的。權位的角逐雖沒有血肉橫飛,卻也是非常激烈的。權位的爭奪一般都有規則可循所以大致上沒有問題。但設若你因其他原因沒有辦法做到任期結束而必須提前離職時,你的感覺會如何。尤其設若你的職位是全球最有權力的美國總統的話,你將如何反應。這是尼克森於1974年所面臨的情勢,白宮內正上演了一般美國人看不到的戲碼。
尼克森是個很有能力的政治人物。他33歲就當上國會議員,38歲選上了參議員,40歲以前就與艾森豪搭檔選上副總統。1962年選加州州長敗給Pat Brown (目前加州州長Jerry Brown的父親)。1968年選上總統,1972年競選連任得勝。尼克森其實可以光明正大的連選連任的,但他遭他自己的妄想情結控制而難以信賴別人,而去肇下了水門案監聽事件。從1972年六月水門案爆發後,經過媒體的不斷揭發,國會的聽證,高等法院的判決白宮應交出錄音帶,到最後尼克森了解到他同黨的參眾兩院議員都表示會投同意彈劾的票。尼克森知道情勢已經難以挽回了。從1974年7月開始尼克森已心神恍惚的無法行使職權了,白宮的事務都由海格 (Alexander Haig, 12/2/1924-2/10/2010) 處理。在那段時間尼克森常常徹夜難眠,看著牆壁上的歷任總統肖像喃喃自語、發表演說。酒量不好的他也常常醉酒,也常常半夜打電話給白宮屬下說些奇言異語。白宮的助理怕他會自殺。國防部長施萊辛格 (James R. Schlesinger, 2/15/1929-3/27/2014) 通告參謀總長George S. Brown (8/17/1918-12/5/1978) 不要接受尼克森的軍事指令。施萊辛格怕尼克森可能會做不尋常的動作。1974年8 月6 日尼克森已決定要辭職了,但仍猶豫不決。隔天他知道他於參眾兩院都不會有人支持他後,知道大勢已去。要他的秘書通知他的家人他要辭職,晚餐時不要討論此事。尼克森與他的家人吃晚餐時只說「我們要回加州去」。晚餐後尼克森要國務卿季辛吉 (5/27/1923 – ) 到白宮。兩個人喝酒論事,那時尼克森哭了。貴格會背景的尼克森要季辛吉(猶太人) 與他一起跪下祈禱,祈求和平。1974年8月9日尼克森辭職。
權力的成癮性很大而也容易使人腐敗。在一個民主社會裏權力的取得及行使或多或少都受到法律的規範。但台灣可不是一個正常的民主社會,而國民黨也不是一個民主政黨。尤有甚者,台灣面對著一個敵意甚深的中共集權政體。台灣的主要問題 (如統獨) 是沒有辦法如一般正常民主國家一樣用選舉來解決的。選民的期待與政治人物的權位要求有很大的落差。較先進的選民知道選舉不是台灣的唯一出路,但在目前的局勢中也只有等的分。當有一天整個大環境急速變化時,整個權力的遊戲規則都會發生巨變而「太陽」們也都會成為流星。承平社會的權力有如於高級餐館用餐,但在一個時局的大變動中如社會政治動亂與革命等等,權力的掌握是存在於知道如何在野外求生存的人。
李堅
Filed under: Culture, Politics | Tagged: 話仙, 台灣呼聲, 史薇拉娜, 李堅 | Leave a comment »
Posted on May 13, 2015 by Ken Lee
在這個信用卡的時代用現金做交易的人是越來越少了。但即使是在用現金做日常交易的時期,大部分的人可能也都不會去注意到美金紙幣上的人物是誰。發行過的美金紙幣面值由1,2,5,10,20,50,100,500,1000,5000,10000,到100000都有。但較常用的為1,5,20,50,100。在這常用的紙幣中只有一個人沒當過美國總統,但在所有立國的重要文件中都有他的簽名。這個人是班傑明‧佛蘭克林 (Benjamin Franklin, 1/17/1706-4/17/1790),百元美金上面的人物。
美國獨立宣言的執筆者是傑佛遜 (Thomas Jefferson),但思考者則是佛蘭克林。他們兩人同華盛頓 (George Washington),約翰‧亞當 (John Adams),麥迪遜 (James Madison),漢彌爾頓 (Alexander Hamilton, 華盛頓的財政部長) 及約翰‧傑 (John Jay,華盛頓的大法官) 等六人被尊為美國的開國元勳 (Founding Fathers)。因為他們六人都在獨立宣言與美國的憲法上面簽了名。我們知道美國的獨立宣言是1776年7月4日發布的,在簽署的56人中佛蘭克林是最年長的一位 (時年70)。美國的憲法是1787年9月7日簽訂的。在55名代表中簽了名的共有39位,外加大會秘書William Jackson,有簽名的則共有40位。在這40位簽名者中,佛蘭克林仍是最老的一位 (時年81)。
除了獨立宣言與憲法外,為了對抗英國而與法國簽的聯盟條約 (Treaty of Alliance, 1778) 靈魂人物也是佛蘭克林。打敗英國後的美國與英國的巴黎條約 (Treaty of Paris, 1783) 也有佛蘭克林的參與。佛蘭克林是唯一在這四個重要文獻上都簽了名的人。
那這百元美金面上的人物是何方神聖。
佛蘭克林出生於波士頓,總共有17個兄弟姊妹,父親是做肥皂的。出身寒微的他只受了兩年的教育而已。但他喜歡看書也很努力。12歲時便於他哥哥開的印刷廠中當學徒。早熟的他於15歲時就用假名Silence Dogood,以一個寡婦的身分秘密投稿而紅極一時。佛蘭克林後來搬到紐約,最後落腳費城而認識了他未來的太太瑞德 (Deborah Read)。1728年左右佛蘭克林有了一個兒子威廉‧佛蘭克林 (William Franklin, ca. 1730-1813)。1729年佛蘭克林買下了賓夕法尼亞公報 (Pennsylvania Gazette) 而將該報發展成當時13州中最有影響力的報紙。此時佛蘭克林也致力於社會公益及社會的改善,也成為一個發明家。他也促成了哲學會 (Philosophical Society),圖書館 (Library Company) 及醫院 (Pennsylvania Hospital) 的設立,這些目前都仍存在。
佛蘭克林本來是忠於英國及英國王世的 (Royalist),以英國人自居。從1759年到1775年這段期間佛蘭克林都住在英國,代表殖民地的賓州,喬治亞州,紐澤西州與麻塞諸塞州。在英國的這段期間他與英國的政要頗有來往而建立了良好的關係。他也透過他的關係為他的兒子威廉爭取到紐澤西州的皇家州長一職。但這段期間有兩件事的發生改變了他的想法。首先是1765年英國要加課印花稅 (Stamp Act) 而引起了美國殖民地的強烈反彈。美國殖民地的強烈反彈出乎他的意料之外。第二是1772年的賀金森事件 (Hutchinson Affair)。賀金森是麻州的皇家州長,他寫了不少信給英國政府敦促英國政府應限制殖民地人民的權益。他說殖民地人民不應享有與英國本國同等的自由與待遇。1772年12月,佛蘭克林收到一紮不知誰送給他的賀金森致英國政府的信函。經由佛蘭克林的轉寄,這些信函後來於1773年6月發表於波士頓公報 (Boston Gazette) 上後引起美國殖民地人民的強烈不滿。由於透露信函使佛蘭克林遭受英國政府的公開譴責。1774年佛蘭克林離開他視為腐敗的英國返回美國,此後積極的參與美國的獨立運動而成為一個著名的革命者 (Patriots, 或Revolutionaries)。佛蘭克林雖成為美獨,但他的兒子威廉卻仍是個忠誠的英國人。父子關係從此決裂。1776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後,威廉也遭到革命軍的監禁,最後於1782年搬到英國。
簽署獨立宣言後,佛蘭克林便去法國爭取法國政府的援助。會說法語又頗有女人緣的他也成了個很成功的老不羞外交官。1778年美法的簽署聯盟條約得力於他。此條約的簽訂也使得美獨得到很大的助力。美國獨立後與英國於1783年簽了巴黎條約。在議約過程中美國採取很強硬的態度,對離開美國的反革命者(Royalists)不予特赦也不給補償。一般咸信代表美國的佛蘭克林之所以如此強硬與他跟威廉的不良關係有關。在佛蘭克林1788年的遺囑中,除了Nova Scotia的一些土地外,他幾乎沒留給威廉任何財產。他也說了,如果英國贏了,則他不可能有任何財產留給後代。
在一個政治社會運動中,一個家庭的成員多少都會受到影響而可能會有不同的抉擇。扯破臉及關係的決裂是難免的事。台灣的統獨之爭使許多家庭都因而出現了問題。如今許多藍營的家庭也看到他們的下一代大都走上反國民黨而主張台獨的道路了。解決家庭紛爭是每個家庭自己的事。但在解決統獨之爭與家庭因此而產生的紛爭上,我們應該認識到一個家庭的未來常取決於該國家的未來。而台灣的未來在於獨立於中國之外而非與那個暴政的統一。
李堅
Filed under: Culture, Politics | Tagged: 獨立宣言, 美國開國元勳, 美國憲法, 話仙, 台灣呼聲, 李堅 | Leave a comment »
Posted on May 6, 2015 by Ken Lee
台灣人視蔣介石為獨裁者,殺人魔王。但深藍的人可不這麼想,他們還真以為蔣介石是民族的救星。說是那個「民族」倒也不言可喻。除了台灣的深藍人士有此見解之外,中國的民運人士似乎也對蔣介石頗有好感,至少不是有很壞的印象。中國的民運人士之有這種看法源於台灣達成了自由民主的社會。他們會認為蔣介石未必有功,但他的獨裁沒有那麼絕對,迫害沒有那麼嚴厲過火。但更重要的可能是相對的問題。中國民運人士深受毛澤東的迫害,相較之下蔣介石就沒有那麼可怕了。在這種大惡與小惡的比較之下,蔣介石看起來是好的多了。而我們都知道蔣介石這個小惡是敗於毛澤東這個大惡的手裏的。
不要說小惡的蔣介石敗於大惡的毛澤東,從中共建國以來,較受中國人民愛戴的劉少奇、胡耀邦與趙紫陽等也都被鬥臭鬥垮。這說明了一個現象:在中國及中國文化裏,越惡越黑越容易出頭。這也就是中國的厚黑文化,臉皮越厚,心地越黑,則越容易出頭,越容易成功。我們就來看又厚又黑的毛澤東對也同樣厚黑的秦始皇是如何的惺惺相惜。對於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毛澤東說「秦始皇算甚麼?他只坑了四百六十八個儒,我們坑了四萬六千個儒」。但毛澤東還是認為秦始皇是個好皇帝,而且秦始皇比孔子偉大多了。
汪精衛最終是被蔣介石打倒了。他的要員也都受到蔣介石的清算與處決。那麼,這是不是代表汪精衛臉皮不夠厚,心地不夠黑呢?
1944年11月18日汪精衛病逝於日本。當時人在美國的胡適由報紙得悉此事後,於他的日記及11月18日給友人高宗武 (國民黨的外交官,也同陶希聖般與汪精衛共事過) 的信中寫道:「精衛以”烈士”出大名,終身不免受此”烈士心理”之累。”烈士心理”者,就是自認只要有犧牲精神,一切事情都可做,都不會錯。我生命尚且不惜,你們還不相信我嗎?他好像常常這樣想。其實不惜生命是一件事。…..社會上能諒解他的人也許不少,但未必肯公然為他辯護。在二三十年中,他的”惡名”恐難以洗刷。一個很可愛的人,一生最有血性,而不能不負”惡名”而死,真可惋惜!」
即連胡適這麼有地位又這麼欣賞汪精衛的人都不願公開為汪精衛辯護,當然是明哲保身吧,但也多少顯出中國文人的鄉愿作風。
汪精衛不吸煙、不喝酒、不嫖、不賭、不納妾、不吸鴉片的作風在當時的政界是個異數。而他也強烈反對社會上一切無意義的風俗習慣,強調「為革命而生,為革命而死」。他的子女的婚嫁也都採取了簡單的儀式而只邀宴少數的親朋好友。汪精衛數度留法,也去德國就醫過。可說是西化及現代化的先鋒。汪精衛也一再強調大家要說老實話,要負責任。盧溝橋事變後,汪精衛於1937年7月29日發表了《最後關頭》,8月4日發表《大家要說老實話,大家要負責任》。而這說老實話,負責任的勸調也出現於《最後之心情》裏。簡單說汪精衛要大家面對事實,「對自己的力量不可估量太高,也不可估量太低」,「人人能說老實話,才能人人負責任」,「我們不掩飾,我們不推諉,我們不作高調…..我們不作奢想…..綜而言之,我們守著弱國的態度,我們抱定必死的決心,除非強國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然,湯誓所說:”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便是全國同胞一致的呼聲了」。
汪精衛要大家說實話,要負責任,顯然說實話與負責任是中華文化中所缺乏的。從當初的革命英雄到後來被指為漢奸,原因在於汪精衛不但主和而且身以力行與日本講和。當然,同汪精衛於南京組國民政府的有不少是投機政客及臥底的人物。這些人同汪精衛一樣都被套上漢奸的帽子。滿人統治漢人近三百年,無數漢人為滿人效勞,被指控為漢奸的何其少數。日本侵華期間蔣介石與毛澤東都試圖拉攏美國與蘇聯。蔣與美國是鉤上了,中共因而稱國民黨為美帝的走狗,但不是漢奸。毛澤東後來向「蘇聯老大哥」投懷送抱的「一面倒」時,也沒人指他為漢奸。漢奸一詞顯然是針對日本而來的。
將汪精衛扣上漢奸的帽子而中國人,甚至台灣人也都信以為真的不加以思考或分析。沒有人會去探討當時南京政府治理下的情形,也沒有人願意去了解他為什麼要當”漢奸”。我們只知道漢奸帽子一拋出便有如血滴子般能置人於死地。中華文化是一個黑白文化,非黑即白。在那種文化體制下成長的人不知有彩色的存在。在人類文明的演化上看來是相當落後的。
一位能詩善詞的晚清秀才於留日期間成為革命志士,勇於冒死行刺,後來留法而於民國初年的政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日本侵華期間中國國際孤立下,這位美男子走上了與日講和的”曲線救國”而最終被扣上了漢奸的帽子。終其一生有如其筆名精衛般孤獨地踏上精衛填海的道路。(系列完)
李堅
Filed under: Politics | Tagged: 胡適, 蔣介石, 話仙, 台灣呼聲, 李堅, 汪精衛 | Leave a com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