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對立之一 國共內戰的第三勢力 ——– 根本博。白團

1939年6月由於滿蒙邊界的爭執,代表蒙古 (1921年在俄國支持下獨立) 的蘇軍與代表滿州國的關東軍打了起來。結果是關東軍戰敗。這即是諾門坎事件。由於雙方都不願擴大衝突,於是在1939年9月15日簽署停火協議。並於此後的外交談判下於1941年4月13日簽訂「蘇日中立條約」。經過此事後對俄國一直存有戒心的日本於是重整改編而將關東軍訓練成一支精銳的軍團。二次大戰中日本與美國的對決以海軍及空軍為主,日本侵華的主力則以陸軍為主。在陸軍方面,以太平洋戰爭爆發那年 (1941) 來看,日本將陸軍分為四個地區:國內軍 (包括韓國,台灣) 有38萬人,南方軍 (太平洋及中南半島,南洋) 有40萬人,東北的關東軍有85萬人,關內的中國派遣軍有62萬人。在戰後南方軍及國內軍加起來共存五百五十萬人,中國派遣軍有105萬人,關東軍有68萬人。兩顆原子彈迫使日本向盟軍無條件投降。日本投降的消息傳到中國後,中國人是一陣錯愕。他們想知道日軍在中國那個戰場被打敗。但我們都知道日本是敗於美國,不是中國。
日本侵華期間國共雙方互相指控對方不抗日。中共以游擊戰為主,較大型的對日戰役只有兩場。打贏打輸是另一回事,但較大型的戰役主要都是國民黨與日軍的對戰的。我們可說日本侵華的主力對象為國民黨的軍隊。
日本投降後,這批留在中國訓練有素的日軍成為國共對峙中的第三勢力。雙方都想利用日軍來打擊對方。在這個對比上國民黨居於有利的地位,因為不但法西斯的日軍極為反共,國民黨與日本也頗有淵源。除了蔣介石是留日的外,國民黨的許多高級將領也都是留日的。在國民黨的將領及官員中如閻錫山,何應欽,湯恩伯,張群,盛世才,陳儀,熊式輝等等都是留日的。在1945年9月9日的南京受降儀式中,日本「中國派遣軍」的總司令岡川寧次向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遞交投降書。岡川寧次與何應欽的簽署投降書說來也是個師生會,因為岡川寧次是何應欽在日本求學時的老師。蔣介石本有意要用日軍來打中共,但怕美國的強力阻擾而作罷。但蔣介石給予許多戰犯級的日本高級將領掩護使他們不受盟軍的審判及處刑。因此許多日本將領對蔣介石的「以德報怨」深表感激。也應而有根本博等人及岡川寧次的「白團」於日後對蔣介石的效忠。但在蔣介石運用日本兵之前,山西王的閻錫山早已開始運作了。
閻錫山於日本投降後就秘密納編了一萬多名日軍。1949年4月24日中共攻打山西首府太原,這也產生了國民黨筆下的「太原五百完人」的神話。但據史家研究,其中大多是被納編的日本軍人。自殺的及許多戰死的都是用中文名字的日本軍人。這個歷史可能要改寫成「太原日本完人」來得貼切些。
根本博 (6/6/1891-5/24/1966) 於1926年任駐南京武官時就認識蔣介石。日本侵華時任華北軍區的司令官。日本投降後根本博為保護內蒙張家口當地的四萬日本僑民的撤退,違抗繳械的命令與前來接收的蘇聯紅軍及來助陣的八路軍打了起來。代表第十四受降區 (熱察綏地區) 的根本博則沒在「投降代表」上簽字。1949年4月國民黨開始兵敗如山倒時,一些台日人士擔憂國民黨無法防衛台澎便設計要認識蔣介石的根本博幫忙防衛台灣。在前台灣總督明石元二郎之子明石元長負責籌募資金下,李鉎源冒充為蔣介石的特使要根本博幫助對抗中共。根本博於是與六名前軍人偷渡來台。在一波三折後,透過張群與蔣介石會面。與日後的「白團」不同處在根本博實際參與作戰。當時國民黨只剩下福建及四川在手,根本博建議放棄福建及廈門改守住福建及浙江沿海的島嶼。當1949年10月中共的常勝將軍葉飛要指揮共軍拿下金門時,他不知道他的對手已不是常敗將軍湯恩伯而是實際指揮的根本博。這場古寧頭戰役扭轉了國民黨一路敗北的情勢而形成日後的海峽對峙的情況。事後根本博也被蔣介石封為中將。但後來由於保密問題,同來的吉川源三侵吞其他幾人的安家費問題,及與後來的白團之競爭問題,1952年6月根本博被遣回日本。回去後終日酗酒的根本博於1966年5月24日去世。
與根本博之被第三者「拐騙」來的不同處是白團早已於日本投降前後國民黨就已策畫的。蔣介石首先保護日本對華派遣軍總司令岡川寧次免受刑罰。1949年蔣介石邀岡川寧次籌組日本的優秀軍官團來台訓練國民黨的高級軍官。帶團的領導人富田直亮化名為白鴻亮,故簡稱為白團。1950年2月1日第一批19名日本軍官來台組成「圓山軍官訓練團」,同年5月21日成立革命實踐研究院軍官訓練團,及後來的石牌實踐學社。這些訓練都秘密進行而且要逃避當年在台美軍的注意。1966年9月2日岡川寧次去世,1969年1月13日日本軍官全體回國,2月1日在東京解散。白團在台灣共訓練有二萬名軍官,今天台灣將領級以上的人都受過白團的訓練,對提升台灣軍隊的組織及作戰能力及士氣有很大的影響。
由於有根本博與白團的建議做金門的防衛工事,使得金門能於日後的八二三炮戰中企立不搖。國民黨被打到台灣後,美國的杜魯門總統宣布不再介入中國事務。在美國的拋棄下,1950年3月1日蔣介石宣布「復行視事」,5月16日提出「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的口號。聽起來是癡人說夢話,但蔣介石可是要靠日本軍官的訓練來達成他的目的的。但結果是回天乏術,到頭來說的還是自欺欺人的夢話。

李堅

日本百年中的暴起狂跌 (下) 日本為何偷襲珍珠港——- 種族主義。政治運作。經濟制裁

日俄戰爭的暴發源於沙俄與日本對東北亞 的利益衝突及日本對她國家利益線的考量。1895年的甲午戰爭也多少出於日本利益線的考量。1910年日本併吞韓國但國際社會沒發聲,因為日俄戰爭後沙俄承認韓國為日本的勢力範圍。得勢的日本也從而走向軍國主義之路。日俄戰爭後進駐遼東半島的關東軍漸成一方之霸。進入二十世紀的二十年代末期,抗拒中央的關東軍也一再製造事端。由九一八事變後的滿州國的建立到七七事變後的全面侵華,事變越演越大。日本中央雖然沒法駕馭關東軍的所做所為,但中央的態度也是很曖昧的,多少有半鼓勵的味道。雖然日本中央幾度表示他們不願意侵華,但在國內政局不穩而軍人逐漸干政及至最後取得主導權後,侵華也成為政策。嚴格說來日本的侵華沒有甚麼經濟上的效益可言,只可說是一個軍國主義下龐大軍隊的自然發展結果。

但日本為什麼這麼自不量力的與美國開戰而引起傷亡浩大的太平洋戰爭呢?

首先不能忽視的是種族主義的問題。歐美列強在亞洲的殖民引起亞洲人的仇外。日本雖於日俄戰爭後躋升世界列強但難逃種族主義的陰影。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凡爾賽和約中 (1919),日本提議設立種族平等的條款但遭到美國 (因加州反對) 及大英國協 (因澳洲反對) 的抵制。在1921-1922的華盛頓海軍會議 (The Washington Naval Conference, 英美義法日簽約) 中,美國與英國強迫日本接受不平等的條約:英美日的造艦比率為 5:5:3。在1930年的倫敦會議中維持了這個比率。這個會議的結果引起日本國內的極大不滿而產生一種日本應帶領亞洲將歐美列強驅逐出亞洲的強烈情緒與想法。在華盛頓的海軍會議中,美國也逼迫英國終止與日本於1902年1月30日簽訂的日英同盟 (Anglo-Japanese Alliance)。1924年美國通過稱為 The Johnson-Reed Act 的移民法案,擴大原本就有的排華法案 (1882) 而將所有的亞洲人都排除在外。有人口問題的日本對這個法案的反應是很強烈的。當時的日本駐美大使埴原正直與美國的駐日大使Cyrus E. Woods 都辭職以示抗議。日本人視此法案的通過為國恥。我們也不能忘記三十年代的世界是優生學 (eugenics) 極盛的年代,種族主義彌漫了歐美及日本。日本雖以亞洲的領導人自居要趕除歐美勢力,但日本對被她征服的亞洲人可並沒有平等對待。

在日本走向軍國主義的同時,美國的對策與演變也加速了雙方交戰的趨向。美國的情報人員於1940年就破解了日本外交體系所用的密碼 (九七式歐文印字機,或稱暗號機B型),不會不知日本軍方及外交的動向。很早就有人懷疑羅斯福總統預知日本要偷襲珍珠港但不予防備以激起美國人的敵愾同仇。最近幾年來的解密文件令一些歷史學者認為羅斯福在製造美國的參戰機會。

美國因德國擊沉Lusitania客輪 (1915年5月7日,1924人喪生,包括114名美國人) 而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但戰後美國已無心歐洲的事務。二次大戰爆發前,蓋洛普民意調查顯示88%的美國人反對介入戰爭。歐戰爆發後羅斯福總統與英國首相邱吉爾就開始聯繫,意在幫助英國對抗德國。但德國盡量不惹美國,不希望美國介入歐洲戰場。當時支持美國國會議員的許多大企業也都與德國有商業往來,不希望對德宣戰。羅斯福因而將箭頭轉向日本。日本侵華後美國於1939年終止了1911年與日本簽訂的商務條約。當德國於1940年6 月攻下法國後,日本也進入法屬印支半島的北部。1940年7月2日羅斯福簽了出口控制法案 (Export Control Act),禁止石油與廢鐵的輸日。當時日本由美國進口百分之八十她所需要的石油。此舉意要置日本於死地而只有反撲或攻下英荷控制下的東南亞,因為日本由東南亞進口她所需石油量的百分之二十。1940年9月27日德義日簽軸心國條約 (Tripartie Pact)。1941年7月26日美國凍結了日本在美國的一切財產。在1941年11月25日的羅斯福的戰事會議上,Secretary of War Henry Stimson就說:目前就看我們如何操弄日本去開第一槍。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隔天美國向日本與德國宣戰。

當時的日本總理近衛文磨 (10/12/1891-12/16/1945) 是極力要避免與美國開打的。近衛文磨幾度建議要與羅斯福在夏威夷或阿拉斯加的Juneau舉行高峰會。近衛並與美國駐日大使Joseph Grew密會。近衛提出日本願由北印支半島與中國撤兵,但要保留東北以做為對抗蘇俄與中共的緩衝地帶,並說該提議已獲天皇的首肯。Grew懇請他的華府上司表示羅斯福應與近衛會面。但美國堅持日本需同意一些條件以做會面的前提。在和談沒有進展下,1941年10月16日近衛內閣倒台。接著上任的是主戰的陸軍大將東條英機。

一些歷史學家指出羅斯福極為親英而仇德、親華而仇日。所以不喜歡德國有人歸咎於他小時在德國度假的不愉快經驗。所以親華有人指出與他祖先在中國經商致富有關。羅斯福的外祖父Warren Delano年青時到廣東經營鴉片的買賣而成鉅富。羅斯福為什麼不喜歡日本人我們不是很清楚。但珍珠港事變後,羅斯福於1942年2月19日頒布行政命令 (Executive Order 9066) 將12 萬日美人關進集中營。當時他的很多助理表示沒有必要將日美人關起來但他執意執行。

一個戰爭的發生常常不是黑與白,好與壞,或對與錯的。它在經濟上,文化上,社會政治上,歷史上常都有很多錯綜複雜的因素交織而成。戰爭固然有勝利者或敗戰者,但分析起來常常是沒有黑白,好壞或對錯的清晰分野的。

李堅

 

日本百年中的暴起狂跌 (上) 由明治維新到二次大戰 —— 走向軍國主義之路

當歐洲列強於十七世紀開始向亞洲拓展而攻城掠地後,日本的德川幕府採取了鎖國政策 (1633 – 1854)。但到十九世紀中期,在美國海軍將領培理的領軍扣關下,日本知道她沒有防衛的能力而於1854年3月31日被迫簽約開港。英、荷、法、蘇跟進並於1858年簽了喪權辱國的安政條約,予以外人治外法權。在外強兵臨城下之際,日本也啟動了影響深遠的明治維新 (1868-1912)。
明治維新早期的人物如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木戶孝允,岩倉具視,大偎重信等都是屬於國學派的,強調富國強兵。雖然西鄉於1873年就提出征韓論,但日本政府當時的要件是現代化,尚無往外擴張的能力與準備。在明治時期日本的政治大都由一群少數人掌控,稱為「藩閥」。他們治理並協調政府的各個部門,倒也相當有成效。明治廢除了德川時代的士(武士)農工(匠)商四階級並於1873年開始建立募兵制。建軍的推行多少反應了日本的不安全感,擔憂歐洲列強的進犯,也擔憂歐洲列強衝擊下的中國會垮台而造成更大的禍難。有日本「國軍之父」之稱的山縣有朋 (6/14/1838 – 2/1/1922) 強調日本不但要保護「主權線」,更要伸張「利益線」。雖然山縣沒有說要往外侵略,但在這種觀念的指導及藩閥中本就有武士階級的重要成員之引導下,向外征討也就變成了政策。
在這種想法下,韓國、東北及台灣成為日本利益線的考量。1894-1895年的甲午戰爭 (日清戰爭) 後日本取得了台澎遼東半島,並將韓國由清朝納入日本的勢力範圍。馬關條約的簽訂使得歐洲列強警覺到日本的崛起而來搶歐洲列強在亞洲的地盤,於是有俄德法三國的干涉迫使日本放棄遼東半島。了解她還不是歐洲列強的對手,日本於1895年到1904年間加強整軍而於1904-1905年發動日俄戰爭。日俄戰爭的結束使勝方的日本迫使沙俄割讓庫頁島的南部並承認韓國及南滿 (東北南部) 為日本的勢力範圍。日俄戰爭使日本成為第一個擊敗歐洲列強的亞洲國家,也使日本擠身世界列強的行列。日俄戰爭的結果也加速了軍方勢力的抬頭。一些文人也成立「黑龍會」而以北一輝 (9/3/1883-8/19/1937, 也是中國同盟會的會員,與宋教仁較有來往) 為右翼人士的思想領導人。
接著明治天皇的大正天皇 (1912-1926) 時期藩閥的影響力漸漸凋落,再也沒有一群少數人能左右日本的政壇。日本也進入了一段短期的民主政治與議會政治時期。但在進入裕仁天皇主政 (1924-1989) 後,日本軍方的勢力也一再抬頭。尤以進入三十年代後,軍方逐漸掌控日本政壇。他們指控政府腐敗,受財閥的控制。這其中尤以日俄戰爭後進駐遼東半島的關東軍最難駕馭,他們不聽日本中央政府的指示不要干預中國的內政而於1928年暗殺張作霖,企圖引起國民黨的反撲而得以進犯中國。而在日本國內,軍人干政也日趨嚴重。1930年軍方暗殺首相濱口雄幸。1931年9月18日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 (柳條湖事變,又稱奉天事變) 全面進佔東北。1932年5月日本首相犬養毅因為要天皇約束關東軍而被暗殺。一些軍方人士也於同年企圖暗殺天皇未遂。1936年2月26日日本一些激進的青年軍發動了二二六事件,殺害前內閣大臣齊藤實並殺害天皇的兩個主要顧問。二二六事件是陸軍部分「皇道派」挑戰政府及軍方高級將領「統制派」的一個兵變與政變。雖然皇道派擁皇,但裕仁天皇強烈譴責這個政變使得判亂於三天後垮台。此事也削弱了軍中「皇道派」的勢力。「統制派」的得勝也加速了日本南進的進展。九一八事變後日本軍方已主導日本政局而也開始整肅共產黨員與異議分子及團體,全面走上軍國主義的道路。
軍國主義的抬頭也有經濟的原因。日本人口從1868年的三千八百萬人快速成長到1935年的六千九百萬人。移民到英協及美國都受阻 (美國於1882年通過排華法案,1924年通過排亞法案)。中國東北的鐵、煤及大豆等原料的豐富多少滿足了缺乏天然原料的日本,而廣大的腹地也提供了日本紓解人口的壓力。由1941 年至1945年間有五十萬日本人移民東北。甲午戰爭及日俄戰爭都因有賠款及土地的取得而使日本外匯大增而得以發展鋼鐵工業。但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後日本的經濟開始衰退。日本至三十年代中期雖有經濟上的復蘇,但日本在滿州國 (1932年9月建立) 是賠錢的。更不用說以後的全面侵華及與美國及歐洲列強的戰爭了。
在利益線的考量下,日本開始對外擴張。但亞洲現代化績優生的日本很快就發現到,她雖然所學的都是歐洲列強的所做所為,但歐美人可以做,東方人就是不行。本與中國同處歐洲列強兵臨城下的日本於早期與中國有很多雙方的學術及政治社會人士的互相來往。但在日本開始進占東北以求取與她的主要敵人蘇俄有個緩衝地帶後,東北的關東軍可能因為遠離中央而變成中央軍方及政府都難以控制的軍團,最後演變成全面侵華。更不用說因此而引起中國的強烈抗日情緒,使原本共同面對西方列強的難兄難弟演變成世仇。日本雖以蘇俄為主要敵人,但於侵華開始後可能想都沒有想到最後會與美國進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慘烈的太平洋戰爭。戰敗的日本也失去了她於1895年開始以來所奪得的領土。

李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