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會重蹈覆轍嗎?—- 葛林斯潘。鍾理和。人性

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席捲了全球的主要經濟體系及一些開發中國家。直到目前 (2014年) 其所造成的傷害還是沒有完全回復。這個金融崩盤事件相當類似於1929年10月29日的股市崩盤 ( 稱為黑色的星期二,Black Tuesday ) 後所引起的經濟大蕭條 (Great Depression)。經濟大蕭條使四分之一的美國人失業,許多人流離失所。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一直拖到1930年代中期才漸漸改善,直到二次世界大戰的發生才使美國進入全民就業。相對之下,2008年的金融海嘯 (在美國稱為大不景氣 Great Recession ) 在美國造成約百分之十的人失業。這兩個金融風暴之所以發生的原因固然不盡相同,相同的是兩個都源於全球最大經濟體系的資本主義殿堂的美國。由於人們對經濟的理論及運作較有了解,使得2008年的金融海嘯沒有演變成經濟大蕭條。因為兩個近代史上的主要經濟危機都來自美國,人們自然會問美國有沒有責任,而歷史是不是在重演。

要問美國有沒有責任,或說金融海嘯為甚麼會發生,一般的矛頭自然會指向任聯儲主席近20年 (8/11/1987-7/31/2006) 的美國大掌櫃葛林斯潘 (Alan Greenspan, 3/6/1926 生 )。金融海嘯發生前葛林斯潘被視為有如神祇一般,金融海嘯發生後不久國會要葛林斯潘作聽證 (10/23/2008 )。當時葛林斯潘承認誤判自由經濟的自調能力及法規監督的不足。但在以後的一些訪談及2013年10月他就2008年的金融風暴所寫的《The Map and the Territory: Risk, Human Nature and the Future of Forecasting》一書中他推卸責任而將問題歸咎於人性。
許多政客,政要及位居要津的人總是喜歡推三委四的,天錯地錯就不是他的錯。這也使許多人懷念杜魯門總統 (Harry S. Truman, 5/8/1884-12/26/1988, 在位 4/12/1945-1/20/1953) 放在他白宮辦公桌上的一片木牌子:「The Buck Stops Here」 ( 反面是 I’m from Missouri)。意思是他是最後的決策者與全責者。就說是人性的問題也罷,歷史事件的重複使人想起哲學家及文學家 George Santayana ( 12/6/1863 – 9/26/1952, 全名是 Jorge Agustin Nicolas Ruiz de Santayana y Borras ) 所說而常被人引用的一句話:不了解過去的人定會重蹈覆轍。(Those who do not remember the past are condemned to repeat it)。

歷史會不會重演對台灣人而言焦點可能在那個「祖國」會不會如鄭成功、施琅般的以武力併吞台灣,或如二次大戰後的台灣人之半自願或自願被併吞。問題的要點可能在台灣人如何看自己及看中國。

日治時期的台灣人意識雖已成形,也漸漸擺脫了早期的宗族與來源地的社會組合情況,而台灣民族意識也開始萌芽但尚未普及也未茁壯。總的來說尚缺乏獨立自主的呼聲與決心。而自然的於心態上只能依日而成為忠誠或滿肚子牢騷的日本國民,或極為不滿日本而嚮往中國成為祖國派。不過當時的台灣人對中國 (唐山) 是很不了解的。雙方來往不多是主因。日治時期居住於中國的台灣人有12,240人 (日本外務省亞細亞局1931年的資料),其中住北平的有51人。1937年日本侵華,時局稍穩後的1941年資料顯示居住於北平的台灣人有541人,許多都是教育及醫學的專業人員,但也有一個專門從事寫作的種理和。

鍾理和 ( 12/15/1915-8/4/1960 ) 是日治時期少數用漢文寫作的作家。 另外一個是比鍾理和早期的賴和 (5/28/1894-1/31/1943)。年輕時的鍾理和受過漢文私塾教育而也有很強的「祖國情懷」。他描述了當時一個日本老師對中國人的蔑視:老師問學生你們知道支那兵的槍是往那個方向打嗎?學生一臉疑惑。老師說支那兵向有錢的地方開槍。鍾理和說原鄉人的血液必須回到原鄉才能停止沸騰。再加以家族不同意他與鍾台妹的同姓結婚,1938年鍾理和隻身到滿州國的瀋陽,1940年妻子鍾台妹也來到了滿州。1941年長子鍾鐵民出生後舉家遷往北平開始專事寫作。在北平的那一段日子鍾理和不說日語,也不寫日文。他用梅縣客家鄉親的身分與人來往。看來是要專心一意的做個中國人。但這段時期他也見證了胡適筆下的「貧病愚弱私,五鬼鬧中原」的中國社會而描述於他的小說裏,如「夾竹桃」,「泰東旅館」,「門」….等等。戰後的鍾理和也體會到了台灣人在中國被視為漢奸及遭歧視與侮辱的困境,寫在「白薯的悲哀」及「祖國歸來」等著作中。戰後鍾理和與大部分居住於中國的台灣人一樣都回到了台灣。許多滯留在中國的台灣人其後下場都很淒涼。回到台灣後的鍾理和是貧病交加。與他一樣但更具「祖國意識」的同父異母弟弟鍾和鳴則更淒慘。鍾和鳴到中國積極參加抗日鬥爭。1946年同鍾理和一樣回台,後任基隆中學學校長。1949年遭國民黨逮捕,1950年被槍斃。

回台後的鍾理和的作品給人的感覺是人道主義的沉澱與昇華。他一生的悲劇源於當時社會及政治體制的進化難產與那時的東亞局勢。今日的台灣與昔日的台灣已非同日而語。資訊多了,兩岸的來往也頻繁而彼此的了解也增加許多。雖然仍有「祖國派」 (不到十分之一),但更重要的是一個要求獨立自主的台灣民族意識與日俱增。在無論看中國或看自己都已大異往昔時,被併吞的歷史是難以重複的。若我們要用人性來解釋,我們只能說台灣人要有歸屬感:當年的祖國派要「回歸」中國而今日的 (台灣為)祖國派則要歸屬自己,要有自己的國家。

李堅

中東問題聯想之四 宗教改革或啟蒙運動 —— 看回教世界的問題

由於回教在世界的形象太壞,2006年4月一群位居要津的回教溫和派人世在舊金山與達賴喇嘛會面。他們了解佛教徒雖然在美國是極為少數但達賴喇嘛在西方是有很多的追隨者而名望也很高。他們希望達賴喇嘛能給他們一些建議,而也希望藉此會面來表示有回教徒希望能做一些改革。在回教可蘭經的People of the Book (ahl al-kitab) 裏,回教只承認四種信徒:回教徒,基督教徒,猶太教徒及Sabians (當時居住於伊拉克南邊,屬基督教徒)。除了這四種人外,其他都是可誅可殺的異教徒 (infidel)。在這種背景下,這群回教徒與達賴喇嘛的會面尤具意義。

回教在世界上是有形像的問題。給人的印象是殘暴,不妥協,極為排他性,歧視女性,及社會落後。回教在穆罕默德 (Muhammad, 570-632 CE) 創教初始雖也受到迫害,但在麥地那 ( Medina ) 初成功時穆罕默德即樹立他在政治與宗教上的權威而建立城邦。從624 CE 開始穆罕默德就領軍攻城掠地,猶太部落及基督教群聚一個接著一個被攻下。穆罕默德死後回教繼續擴張,但創教初期也有三個繼承人 (Umar, 644 CE; Uthman, 656 CE; Ali, 661 CE) 遭到暗殺。繼承人的爭執也引起回教之分裂為遜尼派 (Sunnis) 與十葉派 (Shia)。回教的持續擴張至近東,北非及西班牙半島後引來歐洲天主教的緊張及不滿聖城耶路撒冷的被占領而發動了一波又一波的十字軍東征 (1095 CE – 1291 CE)。十字軍曾攻下耶路撒冷並進兵至大馬士革,也曾建立一些城邦小國而一些人也就因此定居近東及中東。有人將十字軍東征視為歐洲的首次對外拓殖。

回教擴張至今已成全世界第二大宗教,教徒16億人,占全球人口的23%。62%的回教徒在亞太及南亞地區。中東的回教人口三億多,占該地區人口比率的93%。

穆罕默德由猶太教及基督教學到很多東西,但他宣稱猶太教的Torah與基督教的福音都受到人的曲解而只有他的可蘭經才是神意。不識字的穆罕默德以記憶的方式誦出「神意」而由他的同修記錄下來而成可蘭經。由於這三個宗教都信一神教並奉亞伯拉罕 (Abraham, 約2000 BCE的人物) 為共祖,所以也稱為亞伯拉罕宗教 (Abrahamic religions)。也因是這個原因,在回教擴張時期也以收保護費 (稅收) 的方式允許基督教及猶太教的存在。這個複雜的關係叫保護 (dhimmah ),被保護人叫dhimmis。說來是將猶太人與基督教徒當成境內的二等屬民。十八世紀歐洲勢力入侵後這個保護制度漸漸解體。往後的這段時日不但歐洲與回教世界的關係日趨惡化,以色列建國前後也使猶太人與阿拉伯人 (及回教徒) 之間的關係急速惡化。西方世界與阿拉伯回教世界的對抗再加以色列的角色,使得火藥氣氛濃厚而暴力衝突一起再起。

既然同屬亞伯拉罕宗教,自然有人用基督教的模式來了解回教的問題。他們認為也許回教需要的是宗教改革。歐洲於6世紀到13 世紀度過了文化及經濟的衰退而被稱為黑暗時期 (Dark Ages)。進入15世紀後由於教廷的腐敗而引起了以馬丁路德 (1483-1546) 及喀爾文 (John Calvin, 1509-1564) 為首的宗教改革。這個改革運動不只發生於歐洲本土,也燒到蘇格蘭及英格蘭。宗教改革引起了拖了百年 (1560-1715) 的宗教戰爭,其中以三十年戰爭 (1618-1648) 最為慘烈。因宗教戰爭死亡的人數僅次於兩次大戰的死亡人數。最後於1648年10月24日簽了Treaty of Westphalia而大致結束了歐洲的宗教戰爭。戰爭結束後荷蘭及許多日耳曼的城邦紛紛獨立,開啟了日後民族主義運動的先鋒。而在這段時間也有科學界及哲學界的進展,並為日後的資本主義及海外的拓展舖下道路。回教到底是比基督教年輕六百年的宗教,也許也會經過宗教改革。但有人認為目前的聖戰士 (jihadist),神學士 (Taliban),及基地組織 (Al Qaeda) 等的作為即是一種宗教改革運動。在這種看法下他們認為回教需要的不是宗教改革運動,而是啟蒙運動。

雖然占全球人口近四分之一,但回教世界於世界的科學界,文化界,藝術界及學術界可說交了白卷。DNA調查顯示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與歐洲的猶太人(Ashkenazi Jews) 源於共同祖先,但在成就上卻有極大的差異。也就是說阿拉伯人的底子與猶太人相同但卻缺乏成就,原因該是文化的因素。有學者注意到阿拉伯人缺乏發問及挑戰權威的精神,不知由錯誤中學習,只會死背,歧視女人,缺乏知識上的好奇心。也許回教世界需要的是啟蒙運動來帶動現代化。但也有人指出回教徒不要啟蒙運動,他們不要西方世界的思考模式及文明觀念 (如人權、自由、民主)。因為啟蒙運動只會造成回教世界的崩潰。但還有一個不能忽視的變數:由於高生育率及經濟的停滯,回教世界有很多無業的年輕人。而無業的年輕男人常是社會動亂的來源。

台灣有幸沒有宗教的問題,有的是意識型態之爭 – 要現代社會的台灣民族與要回歸封建社會的中華民族之爭。啟蒙運動有可能造成目前回教世界宗教政治體制的鬆散與瓦解,但我們知道它一定會造成中華民族體制在台灣與中國的崩潰。兩岸的中國人是視自由、民主、人權、開放等啟蒙運動的價值為毒蛇猛獸的。 (中東問題聯想系列完)

李堅

中東聯想之三 槓桿原理與尾巴搖狗 —— 錫安主義在美國的運作

原本只關心美洲事務而對世界局勢採取不聞不問態度的美國卻被迫捲入兩次世界大戰。二次大戰後美國取代大英帝國成為超級強權,而與也是於戰後脫穎而出的超級強權蘇聯處於對峙的局面。為了維持強權地位以對抗蘇聯,美國建立了許多友邦,盟邦與代理人。許多美國的盟邦與代理人都是相當醜惡的,如以前的南越政權與占領台灣陷殺無辜的國民黨政權。若友邦不符合美國的利益則美國就採取動作。在智利,美國的中情局 (CIA) 於1973年9月11日協助政變推翻並刺殺民選的共產黨員阿葉德 (Salvador Allende, 6/26/1908-9/11/1973)。繼任上台的就是那個惡名昭彰的皮諾切將軍 (Augusto Pinochet, 11/25/1908-9/11/1973)。上台後的皮諾切追殺前朝人員而使數千人死於他的手下。在中美洲美國也支持右翼軍政府的迫害農民並與左翼的游擊隊作戰。雷根總統 (Ronald Reagan, 2/6/1911-6/5/2004, 任內1981-1989) 主政時極力支持中美洲的右翼政權對抗左翼的游擊隊。但這些右翼政權罔顧人權而常濫殺無辜,使得支持這些暴政的美國顯得顏面無光。被詢問時一個美國國會議員說:他們是鼠輩,但他們是我們的鼠輩。(They are rats, but they are our rats)

美國雖然支持了許多鼠輩政權而不很體面,但這些鼠輩多少維持了美國的國際利益,至少不會違背美國的利益。他們多少會聽美國政府的指令,不會有太大的抗逆,不至於有尾巴搖狗的現象。但盟友也可能成為敵人。如曾經與美國一同抗德的史達林及一同抗日的胡志明。盟邦友邦都是看利益來決定的。但也有一個例外。美國的無條件支持以色列是違反美國利益的。美國得罪了中東及世界的許多國家,也漸漸與歐盟的意見相左。以色列的遊說團體在美國掌有絕對的優勢,而猶太人在美國的政界,金融界,學術界,文化界,大眾媒體及影藝界也控制了大片的版圖。這一切都要推到十九世紀末年開始的猶太人復國運動 (錫安主義,Zionism)。

猶太教 (Judaism) 的信仰認為上帝給猶太人聖土 (Holy Land) ,但猶太人犯了罪所以被神趕出聖土而處於被放逐的狀態 (Diaspora)。猶太教信仰Torah (可說是舊約聖經)。按照他們的信仰猶太人不能建國,只能等救世主 (彌賽亞,Messiah) 的來臨。只有彌賽亞能解除猶太人的放逐狀態而進入一個和平的世界。

雖說有這個宗教背景,但由於歐洲反猶太人 (Anti-Semitism) 的歷史,十九世紀末的歐洲開始出現了猶太人復國運動。推動建國 (或復國) 運動的大都不是很信宗教的 (secular) 的猶太人。始作俑者是於1896年2月發表 Der Judenstaat (猶太國家) 一書的奧匈帝國作家Theodor Herzl (5/2/1860-7/3/1904)。要建國的Herzl成立了猶太復國組織 (World Zionist Organization)。他沒有明確的指出要於那裏建國,非洲 (烏干達),塞浦路斯 (Cyprus), 澳大利亞,阿根廷,德州及巴勒斯坦都在考慮之內,但祖籍地的巴勒斯坦是首要選項。進入二十世紀後猶太復國運動的中心轉移到美國。但那時的美國猶太人是反對錫安主義的,他們認為猶太教是一個宗教,不是政治運動。但錫安主義者透過組織運作去影響報界,政要及學界。主要領導人如當時的最高法院法官Louis Brandeis (11/13/1856-10/5/1941) 與Felix Frankfurter (11/15/1882-2/22/1965) 也成立了名為Parushim 的秘密結社,互相提拔並安插錫安主義者的學者到各個政治界,學術界及出版業的要職。經過他們的運作與努力錫安主義成為美國猶太人的主流。而也使美國成為1948年以色列建國前後的最大支持者。(詳見Alison Weir的Against Our Better Judgment – The hidden history of how the United States was used to create Israel)。

猶太人固然於歐洲遭到迫害而Holocaust 的大屠殺也可說慘無人道,但以色列的建國也是充滿血腥的。最惡名昭彰的就是猶太人的暴力組織Stern gang與Irgun gang了。他們在巴勒斯坦進行恐怖活動,屠殺巴勒斯坦人以”淨空”給猶太人移民。當時造成七十萬到百萬巴勒斯坦人的流離失所。由於當時統治巴勒斯坦的大英帝國要限制猶太移民以減少動亂,這些恐怖組織也暗殺英國官員。這些暴力團體當時已被大英帝國定位為恐怖組織。當時Irgun的領導人貝根 (Menachem Begin, 8/16/1913-3/9/1992 ) 也成為日後的國防部長及總理。諷刺的是1978年貝根與埃及的沙達特還因美國總統卡特居間調停的埃及與以色列的和平條約而共同領取諾貝爾和平獎。

以色列建國前後的金融援助大都是美國猶太人及美國政府提供的。美國猶太人及一般民眾可能不很清楚以色列建國的殘暴與血腥,也可能是不願去知道。但無可否認的是媒體的偏頗。截至目前為止以色列仍是美國外援的最大受益者 — 每年31億美元。這還只是明的,還有許多項目不明或暗藏玄機的。尤有甚者,以色列不但竊取美國情報,也違反美國的禁令而將武器科技賣給中國。阿拉伯世界對美國的無條件支持以色列頗為痛恨,而也認為美國攻打伊拉克是替以色列打的。死的是美國人而花的也是美國錢。

因緣際會外也透過組織運作及在美國各界的運作,錫安主義的成就是相當可觀的。錫安主義運動給要建國的台美人很多學習的地方。當然,很多手法是不可取的。但台美人要了解到在美國社會發聲,組織及在各界運作的必要與重要性。台灣固然是主要戰場,但美國是國際發聲及運作槓桿原理的地方。台灣人一般是客氣的,說不好聽點是不太有自信,我們大可不必擔憂會有尾巴搖狗的現象。

李堅

中東聯想之二 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的衝突 —- 由Rachel Corrie 的悲劇談起

2003年3月16日一名來自於華盛頓州的23歲女大學生在加薩走廊的Rafah市被以色列軍方的一部推土機活活輾死。她的名字叫做Rachel Corrie (4/10/1979-3/16/2003),是Evergreen State College的學生。為了幫助巴勒斯坦人阻止以色列對巴人房屋的破壞及猶太人的侵略墾殖,一群以歐美年輕人為主的人組成了「國際團結組織」 (International Solidarity Movement, ISM) 在加薩走廊抗議並企圖阻止以色列軍方的摧毀民宅。以色列軍方的理由是他們搗毀的房子是地道的出入口。當Rachel 拉起布條站在房子與推土機之間企圖阻止軍方的破壞時,軍方的推土機並沒停止而將她活活壓死。Rachel並不是唯一遭受以色列殺害的外國人。在Rachel死後的兩個月內又有兩名英國青年及一名美國青年遭到以色列狙擊手及推土機的殺害。而在那段時日的前兩年,人口七萬的Rafah一市就有一千多間民宅被以軍摧毀,兩百多人死於以軍。

Rachel死後她的父母為她四處奔走,祈求正義。雖然有一個華盛頓州的國會議員Brian Baird在國會提案要求徹查此事,但沒人附議。十多年過去了美國政府並沒有採取任何具體行動。Rachel的父母也在以色列抗訴要求真相,但截至目前為止尚無下文。

2005年4月倫敦的一家劇院用Rachel的信函與email編了一齣獨人秀:”My Name is Rachel Corrie”。在倫敦演出成功後紐約的劇院團體本要引入但遭猶太人團體的抵制而作罷。2007年3月到5月該劇在Rachel家鄉的西雅圖展出。但在美國的各大都市,該劇都沒有演出的機會。

Rachel的枉死凸顯出了猶太人在美國及歐洲的勢力。一個美國公民死於他國政府手裏而美國政府竟然無法做任何處置,好像沒發生過此事一般。媒體雖有報導但卻相當有限。了解美國媒體文化的人也都會注意到主要媒體都一面倒的親以色列而對阿拉伯人及回教採取輕蔑及敵視的態度。猶太人及阿拉伯人在西方國家所遭受的差別待遇多少源於歷史,文化及人口的組成。

猶太人於兩千年前羅馬帝國攻下耶路撒冷後就開始散居羅馬帝國及歐洲各地。到二次大戰前夕猶太人在歐洲的人口估計是九百萬人。經過大屠殺 (Holocaust) 及往後的外移 (以美國及以色列為主),目前歐洲猶太人的人口約兩百萬人,占歐洲人口的0.3%。猶太人都是城居的,不務農。他們在行行業業都相當突出。如作曲家孟德爾頌 (Felix Mendelssohn, 2/3/1809-11/4/1847),財經鉅子Rothschild家族,鑽石獨占事業的De Beers及曾經當大英帝國首相的Benjamin Disraeli (12/21/1804-4/19/1881, 12 歲時改信基督教) 都是猶太裔。隨著美洲大陸的發現,猶太人也於十七世紀開始移民美國而於十九世紀及二十世紀達到巔峰。目前美國的猶太人口約為五百五十萬到八百萬人 (依定義不同而計算),比以色列的猶太人還多,占美國人口1.7%到2.6%之間。美國猶太人90%是歐洲本土來的 (稱為Ashkenazi Jews),其餘是西班牙、葡萄牙 (稱為Sephardic Jews) 及中東 (稱為Mizrahi Jews) 來的。猶太人在各行各業都頗有成就,也是數一數二最富有的族群。當今100個美國參議員中就有13名是猶太人,435名國會議員中有27名猶太人,而過去三任的聯儲主席都是猶太人。也就是說猶太人在美國社會的影響力遠超過他們所占人口的比率。

阿拉伯人則於711 CE 至1492 CE年間統治西班牙半島,831-1072 CE年間占領西西里島。但最後被本土的基督教軍隊擊退而被趕出歐洲。目前歐洲的阿拉伯人大都是前法國的殖民地人民及以外勞身分留下的。現今歐洲的阿拉伯人約五百萬人。阿拉伯人於十九世紀末開始移民美國。早期的移民大都是基督徒,目前的新移民則以回教徒為主。以2010年的人口普查來看,阿拉伯人口約一百七十萬人。但一般估計約有三百五十萬美國人有阿拉伯人的祖先。以宗教來看,63%是廣義的基督徒。細分為35%是天主教,18%是東正教,10%是基督教。順帶一提的是許多回教徒如土耳其人,伊朗人,阿富汗及巴基斯坦人等並不是阿拉伯人。雖然阿拉伯人的教育水平比一般美國人的平均教育水平要高,但在其就業人口中專業人口只占17.1% (美國人平均是19.5%)。阿拉伯人有約三分之一的人(34.6%) 從事零售業。總的來說阿拉伯人在美國的人口沒有猶太人多,在各行各業,尤其是學術界與傳媒界,的成就也不如猶太人。也難免使美國的政界,學術界及媒體呈現偏頗的現象而對以色列是一面倒。猶太人與巴勒斯坦人的衝突在中東,但主要戰場常在歐美,尤其是美國。

猶太人本是被壓迫並遭受迫害的一個民族,但如今建立的以色列卻已是一個靠西方撐腰的中東惡霸。以色列境內75%是猶太人,20%是阿拉伯人。去年 (2013) 10月以色列的最高法院定調猶太民族 (Jewish nationality) 優於以色列民族 (Israeli nationality)。也就是說以色列的國民要說他們是猶太人或阿拉伯人,但不能說他們是以色列人。不但 如此定調歧視境內的阿拉伯人,連非洲 (衣索比亞) 來的猶太 (黑) 人也遭到歧視。這是個不折不扣的種族歧視社會。以色列也同印度及巴基斯坦一樣擁有核子武器但不簽禁核條約。以色列也是不定國界的,因為從1948年建國以來他們就不斷的在搶巴勒斯坦人的領土以進行不斷的擴張。媳婦熬成婆的以色列如今已成中東的惡婆。她的所作所為不但破壞了中東的穩定與和平,也威脅到了世界的和平。

一個政治社會運動者的目標是反壓迫而不是單純的支持或反對特定的群體。因為每個人都可能是受害者,也可能成為加害者。

李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