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鐵道旅遊之四 Coast Starlight 與California Zephyr ——Amtrak的兩條景色迷人的路線

美國是個國土廣大,資源豐富,而且具有豪邁山河與秀麗景觀的國度,而自然的,穿越美國各地的Amtrak也會看到一些美麗的風景。那一條路線最美,依人而異,但也都有共識所在。 筆者搭Amtrak的經驗不算很豐富,不能評斷。因為各路線都有各路線的特色。如由洛杉磯到芝加哥的路線(Southwest Chief)讓你體會由美國西南區(Southwest)的綠漠岩構景色慢慢地進入中西部的廣大無垠的良田。但在我有限的行程中,印象較深的是由洛杉磯到西雅圖的路線(Coast Starlight),與由芝加哥到奧克蘭(Emeryville,接駁到舊金山)的路線(California Zephyr)。

Coast Starlight全程2216公里(1377哩)。火車行駛要34小時44分鐘,兩天一夜。這條路線沿著南加州與中加州的海岸行駛,進入內陸後由北加州開始慢慢地爬升到5000呎(1500公尺)左右,進入奧勒岡後就走下坡地。在南加州及中加州那一段因為沿著海岸線走,頗為迷人。對在加州看慣海洋的人而言可能覺得較沒什麼。但在車上用餐看海景或日落還是別有一番享受。一般而言, Amtrak的餐點種類有限,但品質還不錯。Coast Starlight每天一班車,由洛城出發是早上10點左右,到西雅圖時一般是隔天晚上八點。笫一天入夜時,一般都在爬山(Siskiyou Mountains)。筆者第一次坐這班車時是坐普通座位,在火車後面。在黑夜中看著火車頭不時鳴笛而緩緩爬山前進,旁邊是黑夜的森林,真猶如迷夢一般。到凌晨時火車大都已登上高山處,沿著山谷前進,而環繞著那時(四月)山頂上都還是一片白雪的夏斯達山(Mount Shasta, 4321.8公尺,14179呎)。夏斯達山與華盛頓州內的名山雷尼爾(Mount Rainier,4392公尺,14411呎)都同屬一個群山系列(Cascade Range)。在觀賞夏斯達山時,隨車人員說明夏斯達山是個聖山(a very spiritual mountain)。這也令人想起為何富士山是日本的聖山。它們幾乎都是獨樹一幟而積雪期很長。在Amtrak所經過的北加州的山上,許多車站都是為了當年木材業而建立的。如今已不再伐樹,山上只剩下一些沒落的小聚落。在這個地方,水量很充足也很清淨。不只山溪,也看到一些湖泊。有興趣的人也可以於夏天時在Klamath Falls站換搭巴士去看有名的火山口湖(Crater Lake)。

在進入奧勒岡州不久,火車就直線的走下坡。那一段路火車平穩,靜寂無聲而一路衝下,兩片是一片白雪,令人印象深刻。奧勒岡州與華盛頓州是長年綠油油的,地理景觀與加州相當有異。

Coast Starlight是個美麗的路線,有海也有山。但由芝加哥到奧克蘭的California Zephyr則相當壯觀。因為它穿越了兩大山脈:洛磯山(Rocky mountains)與希也拉山(Sierra mountains)。工程艱鉅而景色磅薄迷人。California Zephyr主要連結舊金山/奧克蘭,丹佛,鹽湖城,歐馬哈(Omaha),芝加哥。

筆者由芝加哥到丹佛時,可能是因為在夜中,不覺得已爬到海拔一哩高而有Mile High City(1609.3公里)之稱的丹佛。丹佛是個盆地。在停留補給一段時間後,火車開始慢慢地爬洛磯山。先是繞幾個大圈子的慢慢地往上爬(Big Ten Curves),然後穿過28個隧道。大部分都是短隧道,其中最長而也最高海拔的是莫菲隧道(Moffat Tunnel)。1928年2月通車的莫菲隧道全長十公里(6.2哩),海拔2816公尺( 9239呎)。在通過莫菲隧道時 ,車廂與車廂間的門都鎖了起來,不能互通。為的是防止柴油廢氣的進入車內。由於都是岩石山,可以看出工程的艱鉅。洛磯山的岩石大都是紅色的,而我也從當地人了解科羅拉多是西班牙語,是紅色之意,而也是科羅拉多州州名的由來。

火車出莫菲隧道後,大致沿著山谷前進,沿途的風景美不勝收,也常看到野生動物。其中有一段與70號州際公路平行,各具山谷溪流的一邊。這些看來不大的山谷溪流也就是科羅拉多河(Colorado River)。隨著火車的往西,河流也越來越大,到Grand Junction後,Colorado river與Gunnison river會合。我聽Grand Junction的站長說明才知道河流的會合是Grand Junction市名的由來。這條全程2330公里(1450哩)的科羅拉多河也是內華達州Lake Mead的水源,成為拉斯維加斯與美國西南區的發展基礎。

洛磯山脈也就是北美大陸的大陸區隔(Continental divide),與南美的安抵斯山脈(Andes)是同屬整個美洲的大陸區隔與分水嶺。

火車離開大陸區隔後不久也進入猶他州,在入夜前看到了美麗的紅寶石峽谷(Ruby Canyon)。隔天清晨在過了小賭城雷諾(Reno)後,火車進入希也拉內華達山脈(Sierra Nevada),又是一番美景。看到滿山的雪只讓我這長年居住在南加州的想到這也是我們的水源之一。火車在通過Donner Pass時約海拔2151公尺(7056呎),也看到了美麗的湖泊Donner Lake。這個地區之所以名為Donner Pass與Donner Lake,源於1846-47,有87名中西部的開墾者(稱為Donner Party)在路經此地時困於雪中四個月,最後只有48名存活了下來。為了生存,也傳出吃人肉的駭聞。Donner Party也說明,當年由東往西要開墾加州的困難(另一路則是要繞道南美洲到加州的海運)。坐在火車上你可以看出工程的困難與艱鉅。而大部分的勞工都是在當時被排擠欺負得很厲害,而沒受到肯定的華工。直到最近幾年,華工對鐵路建設的重要才漸漸的被受到重視。

李堅

美國的鐵道旅遊之三 坐火車的二、三事 ——有緣千里來相會

觀賞車與簡餐車的座位是任人隨意坐的。餐桌的座位安排則是由服務人員,依客人的來序,或預約的次序排位的。也因而你大都會與陌生人同桌進食。不管是排位或隨意,你都會與不同地區來的人同桌共食或毗鄰而坐,而你也會因交談而認識不少人,並學得很多地區的人文知識。

在有一次由洛杉磯到西雅圖的火車上,旁邊坐的是一位身著手工服裝的年輕女性。她是到墨西哥接受手腕開刀(Carpal tunnel syndrome)後要回威斯康辛州的。帶著德國口音的她說她是Mennonites。後來我才了解Mennonites與Amish一樣,都遵循特定的基督教傳統,避開現代的文明。到墨西哥開刀是因為較便宜,而費用是由Mennonites社區的人共襄援助的。她覺得社區的互助是生活與生存的唯一之道。追問之下也知道她有在上班(當護士),但卻是乘馬車(有如Amish的Buggy)上班的。她說我有特異的口音,這才使我想起可能對Mennonites與Amish的人而言,不是他們社區的人都是外人,可能不太分本國生的或是外國生的。而也在同一個班車上,在奧勒岡時上來了一位「山頂人」,他坐車要去看他住在小城的女兒及家人。這位好意的山頂人說他時而靠狩獵維生,在山上獵羚羊(antelope)。有所獵後則要背一隻200多磅的羚羊下山,製成醃肉。他很好意的再三要我品嚐他的醃肉,我都客氣的回絕了。我大都是個素食主義者,本來就不太愛吃肉,而也沒法保證野生動物沒帶有什麼病原。但與這位山頂人相處聊天,聽他談山上野外的生活景象還是很愉快。後來也知道華盛頓州與奧勒岡州雖說一般而言很開放自由,但這兩州的東部地區與愛達荷州等處卻也是相當保守,也是白人至上主義(White supremacism)的大本營。而後來在乘另一班車往明尼蘇達州,在經過華盛頓東部與愛達荷州時,卻也遇過有一些看來有點怪異的人。例如,在蒙大拿州遇到邊境檢查時,在被問及是否是美國公民時,有一人堅持他是他那一州的公民,但不是美國公民。但這位「山頂人」看來只是個生活上較與世隔絕的人,倒也不是那些怪異的白人至上或極右翼的民兵之類的人物。

在最近由洛杉磯往芝加哥(Amtrak的Southwest Chief路線)的旅途上,於新墨西哥州(New Mexico)遇到一名藝術家。這名叫做Gary的藝術家(graphic artist)於洛杉磯與拉斯維加斯(Las Vegas)都有房産,一年內於兩地來往不下四、五次。聽他說才知道他所住的拉斯維加斯在新墨西哥,不是內華達州的賭城拉斯維加斯。Gary說賭城拉斯維加斯其實是冒牌的(imposter),我們兩個都同意冒牌的常常是勝過本尊的。雖然在洛城有房子,事業也在那裡,但拉斯維加斯是他的祖厝所在(四代)。他說拉斯維加斯在鐵路通車後(1880),曾一度是新墨西哥州的首府(目前是Santa Fe)。人口才一萬多的拉斯維加斯卻有一個很少人知道,但卻是全球頗有聲明的一間學校的所在地。這間學校是給全球各地來的優秀高中生住校生活,專心研讀的兩年學校,叫United World College(UWC-USA)。2007年的華爾街日報稱它為全球頂尖20名之內的大學預校。UWC全球約有10幾個校區,其中一個就在拉斯維加斯。二十多年前英國的查理王子還曾來此拜訪。Gary說他們一群嘻皮背景的朋友還列街「歡迎」查理王子,拉布條「Hi, Chuck」,將查理暱稱為Chuck,有意將查理王子拉成平民。

由於我最近在一本雜誌上讀到一篇19世紀一名義大利教士(Giovanni Maria de Agostini)於1863年到北新墨西哥,而於山上隱居修行的文章(The inspiring monk who lived in a New Mexico cave. Smithsonian Magazine, December, 2019)。他隱居的那座山也因而叫做隱士峰(Hermit Peak),而且成為一些天主教徒的朝聖所在。我向Gary提起這篇故事,而他也向我介紹沿途的一些典故,使得沿途生趣不少。坐在我們旁邊的一對老夫妻也說,學了不少地方的歷史典故,頗有收穫。在下車前,Gary知道我回程會經過丹佛,說我若有時間可在丹佛的車站附近,看到一副大的壁畫,是他於1970年代參與創作的。可惜我在丹佛時因地方不熟,也不敢離車站太遠,沒有看到這幅壁畫。

掃興的時候當然也有。在一次晚餐中,我們同桌的人都很健談,話題東南西北,縱橫天下,無所不談。大家在嘻哈聲中不知不覺已吃過了一個多小時,最後是被服務人員「請出」,因為下一梯次預約的時間已到。另外,在最近到芝加哥的起程中,吃晚餐的人不多,而只有一名韓國人與我同桌。我發現這名韓國來的年輕女觀光客不會說英文,她帶了一個翻譯機,但卻又不會溝通談話。吃起飯來場面很尷尬。可能如此,這名韓國女性就從此躲在她的車廂裡。我那車的服務員說,她每餐都要服務員送餐到她的車廂裡,足不出戶。說來失去了來美觀光的目的與意義。但也說明了語言溝通的重要。若不會英文,最好還是參加旅行團。

在火車上與各方人士交談會合,不只使時間過得較順利、較快、有收穫,心情也較愉快。而就我而言,來往人士多少會知道我是台美人,是台灣出生的,對台灣多少也有宣傳的效果(當然要注意不能給人壞印象)。也可能坐火車的人較不趕時間,較閒瑕些,也因而大家較容易開天窗話家常及論事。你若時間有限,坐飛機是個捷徑,但飛機談不上是個旅程,只不過是個交通工具。火車的旅程是有趣多了,而美國的長程火車也引來各方人馬共聚一堂。夏天時更有許多外國的觀光客(歐洲,南美,及紐澳都遇過)。乘火車要的是一個開放隨和的心態,與無所為的無為心境,而周遭的世界及人文歷史便會一一的呈現在你的面前。

李堅

 

美國的鐵道旅遊之二 頭等艙與普通艙的比較 ——貴了一些但很划得來

Amtrak在每一個主要城市的車站似乎都名為Union Station。但在紐約則停靠在Penn(Sylvania) Station 。看這些Union Station的宏偉建築與碉飾,你可以看出當年的火車客運曾有一段輝煌的歷史。目前許多城市也將本已在沒落中的各Union Station加以改善,而提供成為不同的用途。洛杉磯的Union Station則已形成為南加州火車客運的中心。不只Amtrak,也包括地鐵,輕軌鐵路,及南加城市間的鐵路客運(Metrolink),都以Union Station為運輸中心。要搭Amtrak,Union Station是個起站,也是個終點站。與飛機場不同的是, Union Station都位於市中心區,交通一般都很方便。而事實上,筆者最近的一趟遠行,靠得都是大眾運輸工具(公車與快速公車),絲毫沒有勞師動眾。只不過拖著行李箱上下公車是有不便之處。而在安檢方面, Amtrak 與過去一樣,都沒有什麼特別的安檢程序,與機場的繁瑣來比,相當的不同。

一般訂票、買票大都可透過Amtrak的網站來達成。較複雜,或要轉車,或是有問題的,則可用電話訂票。Amtrak也有App,車票及行程都在App內,也不需要印票了。相當方便。

在過去,筆者為了省錢都搭普通座(一般比飛機票便宜)。但就長途旅行來說,普通座位是較不舒適,也較不方便。因為要在椅子上過夜很累。尤其若是人多或客滿,而旁邊來了一個陌生人呼呼大睡,也不是辦法。最近的一次旅遊則改變主意,改搭頭等艙(也就是有房間,有睡鋪的),覺得划算多了。年紀大了,對老骨頭要照顧些。

坐頭等艙在Union Station等車時就方便多了。因為不用在一般的候車室等,而是在Amtrak的貴賓室等。一般稱為Union Station Metropolitan Lounge,或簡稱Amtrak lounge。在貴賓室裡有輕便的飲食,而服務人員也會確定你不誤點。屆時(一般是開車前30分鐘)會通知你,而大都有輕便車接送你到月台上,相當方便。

頭等艙大致分為五類。最多的是roomette,白天是兩個面對面的椅子,晚上則變成上下舖。但空間不大,對要睡上鋪的銀髪族而言會是個挑戰。而且上舖也沒有窗戶。另一種是Bedroom,可睡到三個人,也有室內的浴廁。Bedroom Suite則可睡到四個人,也有室內的浴廁。Family Bedroom則可睡兩個大人與兩個小孩,但無室內浴廁。Accessible Bedroom則因要適應輪椅,較寛廣,有兩床,廁所,但無浴室。筆者坐的是roomette,空間很夠用,睡眠也不錯。只不過是半夜要不時的提醒自己已不在加州了,要不然火車搖搖晃晃的還會以為是地震。

以筆者的經驗,坐頭等艙比坐普通艙一天大約多出兩百多塊(頭等艙算是個旅館房間加上車資),但卻是相當合算的。首先是你有自己的空間,房間,較不擔心貴重的物品,也比較有隱私。房間與走廊間一般是玻璃門窗加窗簾。另外,頭等艙是包括三餐的,而也可能有一些特別活動(如酒類的品嚐)。頭等艙也有浴室,空間雖然狹小,但水量卻蠻充足的。而每個頭等車都有一名服務人員,他(或她)會幫你安置床鋪,換床單,每天早上六點準備好咖啡,提供瓶裝水。若你需要額外的毛毯或是特別服務,他(或她)也會盡力幫忙。不少搭車的老人雖然不是殘障(殘障者的臥艙一般在底層),但要他(她)們將椅子轉換成床舖,或於白天再轉變成椅子,有人會覺得確實有困難。而這也是服務人員要幫忙的,也多少是他(她)們的小費來源。

在東北部,由於隧道與都市格局的限制,Amtrak大都是單層的。但在中西部及西部,Amtrak則大都是雙層的。大部分的普通座與頭等艙都在上層。下層一般屬於年老及殘障者(普通艙及睡艙),行李箱寄放處,浴廁,及貨運區。觀賞車在頂層,觀賞車的底層一般是簡餐車。簡餐車也有桌椅供食用與聊天。餐車也在頂層,餐車的底層則是廚房。食材的準備都有如餐館一般,但為了節流,據聞 Amtrak也要漸漸走飛機上飲食(預先準備好)的路線。

Amtrak車上雖然到處都有插座,但Wi-Fi不見得每個路線都有。在穿越洛磯山山脈時,筆者發現連手機訊號(cellular signal)都沒有。在過去,筆者也發現在通過Idaho與Montana 時,手機訊號也都沒有(可能要看哪家電話公司)。但說起來,火車旅遊要看的是窗外,或與同車旅遊的人交往,倒不覺得上網有什麼重要。要上網其實也可以,只不過要用到自己的data,不能用Amtrak的Wi-Fi。

Amtrak常停靠一些小站,主要是讓客人上下車,算是招呼站而已。若停靠有5分鐘左右,則會通知客人可下車呼吸新鮮空氣,或抽煙。Amtrak稱這個為fresh air stop 。但說來呼吸不到新鮮空氣,只聞到柴油味。因為Amtrak是柴油車,不是電車。但在一天24小時中可能有一兩個主要大站,一般要停上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為的是加油、加水、飲食補給、去除廢水及垃圾等。這時乘客也可下車走馬看花一些。美國的車站大都沒有欄杆隔離,可自由出入。但要準時上車,否則是會被遺留下來的。車長說這種事件時而有聞。

李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