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國中國大國雜談之三 共產政體的建立,擴張與崩盤—- 看中國的崛起

中國的崛起是近年來的熱門話題,尤其是在2010年的第二季中國的經濟體超過日本而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更使中國成為全球的焦點。但在個體上, 2010 年中國的個人所得只有三千六百美元。與薩爾瓦多,阿爾巴尼亞與阿爾及利亞國家一樣窮。不過一些經濟學家 (如CEBR, Centre for Economics and Business Research) 預測中國在2028年會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
1978年鄧小平推動開放政策時,中國的民生凋敝,百廢待舉。以1980年的購買力來看,中國比第三世界國家的平均購買力少百分之六十到七十,比海地還窮。但到1985年, 七億農民的生產量已加倍了。到2010年經濟成長了四十倍。速度可說相當驚人。其成長速度之所以能夠這麼快與台商多少有關係。中國開放後台商把他們的經商經驗,國際貿易網路及技能都移轉到中國去。當六四發生後,中國的經濟成長有了個挫折。美國的大公司都不敢入場而持觀望的態度。他們不是怕風險,而是怕被美國人批評為甚麼要與殺人獨裁者做生意。但要錢,不要臉,不要命又缺乏民族意識 (或說認同錯亂) 的台商及台灣人是全世界第一批重返中國經商及觀光 的人。對中國的經濟成長而言, 這批沒有租國 (或認錯了祖國) 的台商可說功不可沒。
但中國的崛起會是和平的嗎?其過程會是平穩的嗎?
1917年布爾雪維克建立了全世界第一個共產政權。這對由1848年2月21 日馬克斯與恩格斯發表《共產主義宣言》以來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鼓舞。共產主義思想對歐洲的城市居民有很大的號召力而也於歐洲各國形成了一股強大的社會政治運動。但在中歐及東歐,共產主義運動常以暴力的形式出現。由於納粹的強力反共,在二次大戰期間東歐的共產黨也成為抵抗納粹的主力而於戰後取得政權。二次大戰結束前夕的德黑蘭會議 (Tehran Conference, 11/28/1941-12/01/1943) 與雅爾達會議 (Yalta Conference, 2/4/1945-2/11/1945) 中,參與會議的羅斯福,邱吉爾與史達林同意東歐是蘇聯的政治勢力範圍 (Soviet sphere of political influence)。戰後的1946年3月5日,邱吉爾在密蘇里州的 Westminster College 一場演講中首先提出了「鐵幕」 (iron curtain) 這個名詞。1949年4月4 日美國與西歐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NATO)。針對此舉蘇聯與東歐衛星國也於1955年5月14日簽訂了華沙公約組織 (Warsaw Pact)。鐵幕已形成,而在東西對峙下共產國家的極權政體顯得堅固如山,牢不可破。
1956年匈牙利抗暴 (10/23/1956-11/10/1956) 引來了蘇聯的鎮壓。1961年8 月東德開始堆砌柏林圍牆。1968年捷克的布拉格之春 (the Prague Spring, 1/15/1968-8/21/1968) 也引來了蘇聯帶頭的華沙公約組織的鎮壓。在蘇聯的掌控下,東歐共產政權顯得穩如泰山。但在進入八十年代後整個情勢開始改觀了。
1980年波蘭的團結工聯 (Solidarity) 成立了,被鎮壓後成為地下組織。但接下來整個共產集團的經濟停滯及衰退促使蘇聯總理戈巴契夫開始進行改革而於1986年推動開放 (glasnost) 與經改 (perestroika)。1988年開始,波蘭進行了一系列的罷工。中國的六四 (4/15/1989-6/4/1989) 被中共鎮壓下去的同一天波蘭選出了第一個反共的政黨團結工聯,但是蘇聯沒帶頭鎮壓。1989年8月波羅地海三小國的人民形成了手牽手跨越三國的人鍊要求獨立。1989年10月匈牙利放棄共黨而採多黨制。同月東德總統下台,隔月柏林圍牆被拆除。10月保加利亞與捷克的共黨下台。12月捷克的前異議分子哈維爾 (Vaclav Havel, 10/5/1936-12/18/2011) 當選總統。同月羅馬尼亞的獨裁者齊奧塞斯庫 (Nicolae Ceausescu, 1/26/2018 – 12/25/1989) 被推翻並遭處決。1990年2月蘇聯同意選舉。7月10日葉爾津 (Boris Yeltsin, 2/1/1931-4/23/2007) 選上俄國總統。1991年夏天本要簽一個較寬鬆的蘇聯聯邦條約,8月保守派發動政變但失敗了。1991年12月25日戈巴契夫辭蘇聯總理之職。蘇聯從此消失而境內的十五個國家宣布獨立。東歐及蘇聯的共產政體瓦解後,目前全世界的共產國家只剩下中國,寮國,越南與古巴。
西方共產政體的建立及鞏固固然令人印象良深,但其解體之快卻也令人目不暇給。許多年輕人可能聽都沒有聽過「鐵幕」這一詞。搞不好也未聽過柏林圍牆及龐大的共產政權集合體曾經存在的事實。六四後的中國之能穩定得力於經濟的年年快速成長。經濟的局部自由使人忘了中國仍是一個共產政權,是一個極權政體。政治上是不容許反對黨,異議分子或言論自由的。華夏大一統骨子的中共政權是會盡力去維持一個穩定,和諧的大一統假象的。但中國不但面對財富的分配問題,境內各民族的自治要求,南北對立及城鄉差距,也面臨政治權力的分配及自由民主的要求。當局勢演變時,目前看起來的鐵腕控制可能會有如陶器 (china) 一般,一有裂痕便分崩離析。到時便不是一邊一國,而是一邊一國 (台灣),一邊很多國 (解體的中國)。

李堅

 

小國中國大國雜談之二 小國與大國的對抗——大衛與歌利亞

恐龍曾經主宰地球一億三千五百萬年,但在六千六百萬年前它們突然全部由地球上消失了。恐龍之所以消失滅種的原因曾經是科學界的一個謎。但近年來科學家相信恐龍的滅種與巨大流星衝擊地球有關。六千六百萬年前有一個巨大的流星落擊到墨西哥灣而引起巨大海嘯並使全球蒙罩在深厚的沙塵之中達多年之久。由於多年不見天日使得許多動植物都因而死亡,恐龍是其中最顯著的一種。那個事件科學界稱之為 K-Pg 滅種事件 ( K-Pg extinction event)。由於恐龍的滅種使得其他生物,尤其是哺乳類得以繁殖而有以後靈長類及人類的產生。恐龍的滅種不免令人思考到恐龍是否大而不當以致無法適應那巨大流星衝擊地球所引起的環境變化。

恐龍是否大而不當而滅種,而大國是否會同恐龍一樣在環境變化迅速的未來因難以適應而垮台。這種想法對小國家的台灣人來說聽起來順耳但可能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罷了。雖然有人闡述台灣不論在人口,經濟能力及科技的發展上都不是小國而應屬中級強國 (middle power) 。這種論述有其事實及正確性。以台灣的種種指標之於世界各國的排名來看,台灣應屬中級強國而非小國。如要說台灣是中國,我想也只有這種說法才可通。但事實是台灣的每一個鄰國的土地及人口都比台灣要來的大。從日本,南韓,中國,越南及中南半島上的所有國家及菲律律賓,每一個國家的領土都比台灣來的大,而人口除柬埔塞及寮國外也都比台灣多。而台灣尤其因有那個巨大的惡鄰在旁邊,更使得台灣人覺得我們的弱小。

論述台灣是個中級強國或小國在歷史的行進上看來可能意義不大。說台灣是個小國家,雖然其人口與澳洲一樣,也無不可。小國有小國的好處。有關小國的好處論述也很多,不外乎治理較容易,較有效率,人口同質性較高,運輸及溝通容易等等。一般的調查也顯示世界上最快樂的人民都是小國的人民。以2013 年的 世界快樂指數 (World Happiness Report ) 來看,前幾名是丹麥,挪威,瑞典,瑞士,紐西蘭,加拿大。大都是小國。這些國家都重視環保,教育,醫療人權,性平等,子女的扶養及社區生活等等。以最快樂的國家丹麥而言,她也曾是北歐的霸權而參與無數的戰役,但這些都於1849 年6月5 日丹麥訂立君主立憲後成為歷史。丹麥從此走中立國的路線而不眷念她的帝國歷史。丹麥女性 (1915) 比美國女性 (1920) 更早能投票。除了健保及教育的保障外,丹麥父母有一年的產假。質料顯示哥本哈根有一半以上的人用腳踏車通勤。丹麥人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而有百分之四十的人從事社會公益活動。這些無給的公益活動據估計占丹麥 GDP 的百分之9.6。

除了最快樂的人民大都居住於小國外,許多優良的產品也都是小國家建立的。較有名的如瑞士的鐘錶業,比利時的鑽石業,荷蘭的鮮花市場,瑞典的傢俱業及科技業等等。美國是諾貝爾獎拿最多的國家,但諾貝爾獎的設立及管理是挪威與瑞典共同治理的。

台灣如果好好治理的話當然也可能成為一個快樂的小國家。但不幸的是台灣有個不讓你能安居樂業的惡鄰在旁一直對你叫囂。這種情景難免令人想起聖經所描寫的三千年前以色列的牧羊人大衛 ( David ) 與腓力斯 ( Philistine ) 的巨人歌利亞 (Goliath ) 的對決。故事的大意是當時腓力斯要攻打以色列,兩軍各據山頭在峽谷對峙而處於易守難攻的狀況。腓力斯人於是派出他們的巨人歌利亞每天出來叫囂,以色列人只有戰戰兢兢動都不敢動的份。此時一個以色列的牧羊小孩大衛要聲討不信耶和華的腓力斯人便自告奮勇要挑戰歌利亞,而以彈弓將石頭擊中歌利亞的額頭。歌利亞倒下後大衛抽出歌利亞的劍而將歌利亞斬首。腓力斯軍於是潰敗而逃。一般人都將這個故事解釋為小人物靠僥倖或機遇打敗強敵的振奮人心的故事。但據《David and Goliath – underdogs, misfits, and the art of battling giants》一書的作者 Malcolm Gladwell 的分析,歌利亞可能患有肢端肥大症 ( Acromegaly) ,也就是我們一般所稱的巨人症。身體巨大而令人生畏但健康問題重重,實質是虛弱的很。歌利亞想用盔甲與劍決鬥但大衛選擇他熟悉的彈弓。據目前以色列的彈道專家研究顯示彈弓的速度比最快的棒球投手之速度都要來得快。再加上精準度其殺傷力相當驚人。也就是說大衛與歌利亞的對決表面看起來令人意外,但你若了解 (1) 歌利亞有病而只是個空心大老倌 (2) 彈弓武器的厲害 (3) 大衛選擇自己的戰法而非對方指定的 (4) 大衛有信仰支持,則結局就不會意外。這個故事對台灣人的啟示是台灣人要好好的治理自己的國家,了解自己的長處與優點而選擇自己的戰場,並應了解區域政治及歷史運作建立自信。則台灣將會是一個現代社會中擊敗歌利亞的大衛。

 

李堅

小國中國大國雜談之一 大國。強國。超級強國 —- 文化的力量

在近代史上大英帝國可稱得上是第一個超級強國 (Superpower)。在其全盛時期 (1815-1914),號稱日不落國的大英帝國占有兩千六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 約當今中國的2.7 倍或台灣的七百二十倍),人口有四億人。大英帝國是當時全球的首霸,首強,負責維持全球的次序與穩定而被人稱之為「不列顚和平」 ( Pax Britannica, 仿羅馬和平 Pax Romana 一字而來)。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大英帝國開始覺得她連歐洲的紛爭 (主要是德國與俄國) 都難以應付,遑論全球布局了。二次大戰結束後也宣告了大英帝國超級強權時代的結束。

二次大戰後隨著大英帝國的式微兩大超級強國也產生了:蘇聯與美國。在冷戰期間 (1947 – 1989 ),蘇聯與美國雖沒有直接的衝突 ( 所以稱為冷戰) ,但兩者在全球各地卻不斷的拉東打西的做網羅式的布局。但經濟的衰退及境內各民族主義的抬頭使得蘇聯走上黃昏之路而於1991 年12 月25 日宣告解體。解體後的蘇聯並不就代表一向為蘇聯主體的俄國就此甘於寂寞。當今的俄國是很想再重回超級強國的地位的。而事實是有人把俄國、中國、印度、巴西與歐盟都看成是有希望成為下一個超級強國的國家。看來是人人有希望。但那一個國家會成為下一個超級強國則各家各有不同的看法。

但中國有希望成為超級強國嗎?

蘇聯解體後美國成為全球唯一的超級強國。了解美國如何成為超級強國也許可提供中國一面「見賢思齊」的鏡子。

美國獨立時其領土只有原來的十三州。其後領土的主要擴張為:一,1803 年時向當時的法國拿破崙政府以一千五百萬美元的代價購買了美國中部由路易斯安那州到蒙他拿,達可達州的兩百一十四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稱為 Louisiana Purchase。二,美墨戰爭 ( Mexican – American War, 1846-1848) 後取得了當今美國西部的領土。三,1867 年以七百二十萬美元向沙俄買了 Alaska, 稱為 Alaska Purchase。至此美國已是個大國,也是個美洲霸主。1898 年的美西戰爭後 ( Spanish-American War) 更使美國的領土擴張到美洲之外而取得了關島,菲律賓及波多黎各。但美國之成為超級強國則是二次大戰後的事。在歐洲及太平洋戰爭的勝利後使美國自然的登上了世界龍頭的地位。二次大戰後面對共產黨的擴張美國總統杜魯門於1947 年3 月12 日向國會演說時提到美國會對面臨獨裁的國家提供軍事、政治及經濟的援助。這也是一般所說的杜魯門主義 ( The Truman Doctrine ),表明了美國已取代大英帝國成為世界警察的宣示。

美國之能成為超級強國除了上述的歷史因素外,主要的還是文化的力量。美國建國前後有幸傳承到了源於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啟蒙運動及日後的工業革命。加上其獨立建國的自由民主政治理念從而立建立了一個現代的社會。有人說美國沒有文化,但事實是文化是美國最大的輸出項目之一。美國的電影、音樂、大眾文化 ( pop culture ) 流傳世界各地而美國人的生活方式也使世人競相仿效。美國教育強調創新、表達能力的訓練、法治、自治、及領導能力的栽培與訓練。在美國學校也好、社會也好,你會發現大家以規章行事而自治能力很強,而也很重視公眾事務。要有超級強國當然要有超級的國民。

但要當超級強國的國民也是要付出很高的代價的。要維持世界秩序要有一大筆開銷,而這些當然要靠稅收。美國的聯邦稅率平均在百分之二十左右。每次拿到薪水袋還不免痛三分,但花錢還不見得就能消災。美國於二次大戰中死傷共一百萬人,韓戰死傷共12 萬8 千人,越戰死傷共21 萬人,伊拉克戰爭死傷共三萬六千人,阿富汗戰爭死傷共兩萬人。美國人也開始了解他們池塘那邊的堂表大英帝國過去為什麼到處動兵行武了。而從越戰以來美國國內的反戰聲浪也就持續不斷。不只反戰而已,有些本不反戰的也開始厭戰了。超級強國的美國雖不能說敗相已露,但國內的檢討聲音及正反兩派之辯是會持續一段時間的。

以占有的土地面積及人口來看,中國當然是個大國。而從中共建國開始,更明顯的是從鄧小平的四個現代化後,中國也積極的想成為一個強國。相較於當年蘇聯之控制東歐諸國及在非洲及亞洲各地,甚至在美洲的古巴建立聯盟對抗美國,中國目前尚看不出來有那個外交能力及國際統籌才能。而在各個國際的衝突上中國是很明顯的站在美國的對方。除了北韓外看不出中國有什麼友邦而中國也與她的所有鄰居都交惡了。其作風小家子氣,雖是大國,談不上是泱泱大國。雖走向強國之路但離超級強國尚有一大段距離。領土,人口,經濟及科學技術都不是問題,中國的最大問題是其文化水準。從元朝開始而致明清,有許多歐洲人到中國從事貿易及傳教。早期的天朝人物不覺得歐洲有什麼值得他們學習的。而事實是那時的歐洲剛走出黑暗世紀 ( Dark Ages, 六世紀到十三世紀 ) 不久,文化水平比中國差。但從文藝復興以後,歐洲 ( 及日後的美洲 ) 的文化持續進步而中國文化則遲滯不動。要追上歐美的文化水平,中國尚有一大段的路要走。看當年的美蘇對峙,美國給人的印象是敬多於畏而蘇聯則是畏多於敬。惡行惡狀又不知敦親睦鄰的中國顯然以蘇聯為宗師。既以蘇聯為宗師就應了解蘇聯的結局。

李堅

孤兒‧認同‧台灣民族的成長 ──與林水泉、張文祺談早期的台獨運動

1946年以日文出版的《亞細亞的孤兒》是當年台灣知識分子的處境。吳濁流以半自傳的方式描寫主角胡太明在日本、中國與台灣三地之間的尷尬困境。不滿日本的統治而到中國去的胡太明發現中國人視他為台灣人,而未能接納他。在家鄉又是個異類,而最後以悲劇收場。單就書名而言就已突顯出台灣人的認同問題,由當初的清廷割讓台灣給日本,而戰後又由日本手中「歸還」給中國,對台灣人而言,真不知所以然。以孤兒自居多少代表了這個民族尚未「轉大人」。而這也難怪,台灣人這個名稱及意識是在日治時代才開始產生的。而台灣民族這個名稱及觀念是1927年才出現的。台灣民族這個意識當時才方成長中,而於二次大戰後會有孤兒這個想法也不足為奇。
一個民族有成長的過程,而一個個體也有成長的過程。《亞細亞的孤兒》就藉由胡太明這個角色來做陳述,剖析個人與社會及時代變遷的互動。心理學上也有研究個人成長的階段,但這與一個群體 (如民族) 的成長階段是否有關聯呢?
艾力克‧艾力克森
艾力克‧艾力克森 (Erik Erikson, 1902-1994) 是一個頗受人尊敬的心理學家。他的生父是他從來沒見過面的丹麥人,母親是猶太人,繼父也是猶太人。他沒有受到繼父的同等對待,而於少年時對自己的認同問題頗感疑惑。年輕時,他走藝術家的道路而於歐洲四處流浪,後來認識了佛洛伊德夫婦,而走上心理學之路。為了逃避納粹德國,艾力克森於1933年移民美國。他來美國後也認識了一些人類學家,這對他的心理學之研究開闊了視野。艾力克森從事兒童心理學的研究與治療。他也做印第安人,如南達科達州的Sioux與西海岸的Yurok族的研究。他的研究常常著重在人的認同這個問題上。1939年他成為美國公民時,採用艾力克森 (Erikson) 做為他的姓,不再用繼父的姓,也不用母姓。如北歐的傳統命名法,Erikson竟為Erik的兒子。也就是說他宣示他的路是他自己走出來的,他是他自己塑造出來的。
艾力克森的所有研究及論述中最為人所知的就是個體發展的八個階段。照艾力克森的理論,一個人的一生一般會經過這八個階段 (在此不詳述),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主要問題及挑戰,若沒有合理的處理則會產生問題。例如一歲前的主要問題是信任與不信任的問題,母親的照顧與否是個主要的因素。若母親盡責則孩子會有信任與希望,若母親不盡責或棄養,則孩子會變成退縮孤立。由於艾力克森早期為認同問題所困擾,而他也著力於認同問題的研究,再加以六十年代的社會動亂,及青年的反叛,他所提出的個體發展的第五階段──青少年的認同問題最為人樂道。艾力克森認為青少年時期 (12歲到18歲) 的最大挑戰是自我的認同與角色的混淆問題。認同的來源是同儕及偶像與榜樣。處理成功的結果是人會有忠誠性,失敗的結果是狂熱與排拒。
孤兒台灣與認同
台灣於1895年割讓給日本後,走上了現代化的道路,但也同時在殖民社會下成長。日本的大正民主 (1912-1926) 多少也推動了台灣社會的啟蒙運動。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1919) 後開啟了全球民族自決的潮流,愛爾蘭的民族自決運動 (Home Rule movement) 也進入了第四波。1921年成立的台灣文化協會多少受到那時世界潮流的影響。台共也於1927年提出了台灣民族獨立的綱領。但我們若檢視當時的論述,我們可看出台灣人的認同仍是混淆不清的。這也難怪吳濁流會於那個年代出版《亞細亞的孤兒》一書。該書多少反應了當時的認同處境。套用艾力克森的模式,我們可說當時的台灣民族的成長,仍只是在青少年時期,缺乏適當的榜樣,而在民族的認同上仍在尋求之中而相當模糊不清。
戰後台灣人夾於強權與大國之間而有孤兒的感覺,但1947年的228事變改變了一切,使尚未「轉大人」的台灣民族被迫快速成長而開始推動台灣獨立運動。戰後最早推動台灣獨立運動的就是廖文毅了 (3/22/1910~5/9/1986)。俄亥俄州立大學化工博士的他本也是祖國派的。228事變後,廖文毅與謝雪紅在香港組織「台灣再解放聯盟」。1956年廖文毅在東京成立「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1965年被迫回台向國民黨投降。廖文毅回台後,國民黨宣稱台灣獨立運動已結束。
但被迫快速成長的台灣民族的獨立運動當然不會就因而結束掉。進入六十年代後另一波的台獨運動也同時在島內與海外展開了。2014年11月,旅居瑞典多年的早期台獨聯盟專職工作者張文祺來美訪問。他借住於早期的島內台獨運動人士林水泉家中。筆者在一個與他倆的聚會中藉由訪談來了解那一代台獨運動人士的看法與經驗。
林水泉
1937年出生的林水泉同那個年代經過228事變的台灣人一樣,都對國民黨極為痛恨,再加1949年後大量來台的國民黨人之惡形惡樣,使他深為厭惡國民黨,所以走上從政之路。在當初卻也是偶然的,因為開卡車運輸行的他家租車給候選人而與政治結了緣。林水泉於1961那年 (23歲) 就因於台北市議員的選舉中批評國民黨而被送去小琉球當流氓管訓。出獄後於1964年選上市議員。林水泉描述當時的議員都是開酒店的,包工程的,要錢的,歪哥七剉。而在選舉上也多的是搓圓仔湯,拉東打西的。政治權術的玩弄是有,但理念則是相當貧療。1965年10月,林水泉利用到日本考察期間秘密加入「台灣青年獨立聯盟」,那時的委員長是辜寬敏。在那時林水泉也透過高玉樹認識了彭明敏,討論台灣的事情。認識彭明敏沒多久,彭明敏就因「台灣自救運動宣言」的撰寫而遭牢獄之災。1967年林水泉因「全國青年團結促進會案」散發台灣獨立的傳單而被判15年徒刑。1977年減刑出獄。在那十年的刑獄中,林水泉曾呆在幾個不同的牢獄,也認識不少獨統皆有的難友,也見證了不下百餘個死刑的執行。
綜觀六十年代的台灣政治文化,選舉為的都是本身或派系的利益,談不上有什麼理念可言。教育水準不高 (松山初商沒畢業) 的林水泉走上了選舉政治,也走上了台獨之路。在那個年代的台灣,思想的管控是很嚴苛的。主張台獨的人都受到了嚴刑峻罰。但這種高壓統治顯然沒法根除台灣獨立的思想,也無法阻擋台灣獨立運動的進展。
張文祺
從小就急欲離開台灣到國外走走看看的張文祺,於1964年到堪薩斯州的University of Kansas讀政治學,後來轉到University of Missouri。一來美國就參與台灣人政治活動的他,嚴格說起來也不是第一代的留學生。張文祺說,國民黨於五十年代放鬆兩次高中生可以留學。而陳以德及盧主義 (李天福) 就是那時出來的留學生。陳以德的台獨主張是走廖文毅的路線的。張文祺說,六十年代來美的台灣留學生面臨許多挑戰:與台灣較無聯繫,日常生活也多所限制,連醬油都買不到,男多女少,要打工,而且要匯錢回台灣。而在政治活動上抓耙仔也多,很容易就上黑名單。不過1965年美國移民法案的通過對當時的留美學生有很大的幫助,因為解決了居留的問題。
美國的台獨聯盟於1966年成立。張文祺也很快的就成為聯盟的專職人員。張文祺說,聯盟一成立就有了路線問題,到底是要走國會路線或走革命路線。在當時參與政治的人在留學生中還是少數。而即便是參與獨立運動的人對國際的歷史及政治也不是很了解,與美國社會也較無接觸。在路線之爭下,張文祺、賴文雄與王秋森於1969年離開聯盟。那年蔡同榮當上聯盟主席。1970年的四二四事件更加劇了聯盟的路線之爭。張文祺因美國移民局的刁難而於1971年經由加拿大到法國,再由法國到瑞士,最後結婚定居於瑞典。
1985年7月王秋森於南加州創辦《台灣新社會》月刊,共出了39期,而於1988年9月停刊。期間張文祺常以本真的筆名在《台灣新社會》上發表文章。有如吳濁流的《亞細亞的孤兒》,張文祺也寫了一篇半自傳的文章,描述一個台灣留學生從事專職的台獨運動,後來因路線的爭執而離開組織。離開組織後這位留學生於美國四處流浪,而最後被送進一個州立的精神病院。在每次接受電療時就會高喊「台灣獨立萬歲!」。本真於文未寫到難道受這個苦難就是台灣人的原罪嗎?
還是孤兒嗎?
我們若以吳濁流寫《亞細亞的孤兒》的時間算起,到如今也已有七十年的時間了。許多人都活不到七十歲,但對一個民族而言,70年是個短時間。我們想問的是,台灣還是個亞細亞的孤兒嗎?
孤兒是孤立無援的,孤兒是可憐而也悲觀的。無可否認的是,早期的台獨運動者大多是悲觀的。張文祺就回憶起一個聯盟的領導人對他說:台獨運動本來就不會成功的,做做就好,不要失望。而於八十年代早期,左翼的台獨就有人批評右翼的台獨運動是良心運動。也難怪,當你的力量很小而看不到未來的時候,悲觀是難免的。值的注意的是,在與林水泉訪談的過程中,筆者聞不到這種孤兒味。有草莽味,教育水準不高而曾遭國民黨迫害的林水泉對國民黨有強烈的不滿而充滿了戰鬥的氣息。他的表現是只有對抗,對抗與對抗,直到國民黨的倒台。這多少也可能反應出台灣基層社會的想法。
台灣在國際上是孤立的,但我們不能說台灣是孤兒。台灣無論在政治、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展上都有相當傲人的成績。台灣是已經轉大人了,要的只是打破國際孤立的情況,爭取國際空間。台灣獨立運動由1927年台共的提出台灣民族獨立到今天已有87年的歷史了。即使以1947年的228事件做為分水嶺來說,也已有67年了。當你對歷史、政治、文化、經濟及國際情勢較有了解時,樂觀會取代悲觀。當然有人會認為台灣獨立的步調太慢,但我們要了解在六十年代,即便到八十年代,許多台獨運動人士都是悲觀的。他們認為國民黨堅固如山,牢不可破。但國民黨被迫解嚴了,而陳水扁也於2000年選上了總統,並於2004年連任。如今青年學子大量參與政治而使於2008年重掌政權而企圖推動「統一」的國民黨於2014年11月29日的九合一大選受到重挫。當台灣年青的一代喊出「自己的國家自己救」時,你知道這不是一個孤兒的要求,而是青年的吶喊 – Let’s do it!走過當年慘淡歲月的早期台獨人士可以欣慰的知道,台灣民族的獨立運動已有了一代接著一代的接班人,而步調也會越來越快。

李堅

文人。知識分子。專業人士 —– 由胡適之子胡思杜的悲劇想起

胡適 (12/17/2892-3/34/2962) 在台灣及中國都享有盛名,尤其在學術界沒聽過他名字的人可能不多。他的興趣很廣泛,經歷也廣。他當過北大教授,北大校長,中央研究院院長,中華民國駐美大使,也當過國大代表並協辦雷震主筆的《自由中國》。胡適一生經歷過新舊社會與東西文化的衝擊及東亞政治板塊的移動。胡適於一歲半時因父親胡傳在台東當知州,與母親馮順弟,哥哥及叔叔渡海到台南,隨後到台東。但沒三年就發生日清 (中日甲午) 戰爭。胡傳在全家搬回中國後病死廈門。胡傳在寫給馮順弟的遺囑上寫到:嗣糜 (即胡適) 天資聰明,應該令他讀書。可能也因為這個原因馮順弟雖然為寡母,經濟能力有限但相當重視胡適的教育。結果果然非凡。
聽過胡適之名的人多,但聽過其子胡思杜 (1921-1957) 淒涼下場的人可能不多。據聞取名胡思杜是為了紀念胡適在美國的指導教授杜威而來。由於胡適常常在外,加以舊式婚姻的太太江冬秀不識字又喜歡打牌,使得胡思杜小時候的教養成了問題。胡思杜雖然聰明,但喜歡調皮搗蛋,最後又結交了一些不良朋友。1939年時任駐美大使的胡適安排他學航空機械的大兒子胡祖望到康乃爾大學讀書。1941年5月胡適託人帶胡思杜到美國讀書。胡思杜在美國混了兩間大學但都沒有畢業。1948年胡思杜回北平,後來經過胡適的安排在北大圖書館工作。1948年12月中共包圍北平與天津。形勢危急下,蔣介石派專機運送時任北大校長的胡適及其他學術界要人。覺得自己又沒做甚麼錯的胡思杜不願與胡適一起走。中共建國後又要拉攏又要批判胡適,胡思杜為了融入「新社會」也表現積極並曾為文批判胡適 (胡適不認為那是他兒子寫的)。中共為了對胡適展開批判拋出了許多帽子:由賣國,走狗,文化漢奸,到異族,妖怪等罪名都出籠了。本來稍有利用價值而且表明與胡適劃清界線的胡思杜最後是被與這個「妖魔罪犯」的胡適被等同對待。在不堪壓力及孤立無援的情況下,胡思杜於1957年9月21日上吊自殺。年僅36歲。
胡思杜的自殺固然是胡適家庭的不幸,但這只是中共暴政下的一個個案而也,接下來的大躍進 (1958-1961) 及文革 (5/16/1966-9/9/1976)更造成了全中國的災難。大躍進死亡人數估計在兩千三百萬到四千六百萬之間。文革死了多少人沒人知道,估計是七百二十萬人死亡,其中自殺的就有二十萬人。這受害者中許多是學者與知識分子。單單在北大自殺的就有24人。在文革期間因拒絕「批林批孔」而遭批鬥的梁漱溟雖然沒遭嚴刑峻罰,但由他的打油詩我們可看出當時紅衛兵對文人及知識分子的敵意:「十儒九丐古時有,而今又名臭老九。古之老九猶叫人,今之老九狗不如。專政全憑知識無,反動皆因知識有。倘若馬列生今世,也需楸出滿街走。」
與知識份子在中共暴政下的境遇比起來,如胡適般跟隨國民黨來台的知識分子顯然幸運多了。但這並不代表胡適等人與國民黨就沒有問題或瓜葛。被殺害,入獄及被迫害的也不少。我們只能說相較於中共這個大魔,國民黨是個小魔。當然台灣的社會條件也不容許國民黨胡作亂為。與其他的文化相比,中國文化可說對知識分子相當的不尊重。而這也不是沒有歷史原因的。
中國歷史上只有文人,不能說有知識分子。有一千三百年歷史的科舉制度多多少少朔造了文人的性格:爭相取寵,文人相輕,媚上欺下。為的是「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有女顏如玉」。因為功成名就中科舉而成士大夫則「學而優則仕」。這一切都是皇上給的,不是人民選他的,自然是「有奶便是娘」的無視民間疾苦而急欲巴結向上了。有這種科舉制度來建立官僚體系,也難怪沒有決定權或同意權的一般民眾會不滿了。中國文人與一般的社會生產與進化沒有甚麼關係,士大夫是屬於剝削的一群,他們的作用只在於維持一個封建社會的穩定。馬政權的用人予人的印象是「博士治國」,但這些博士在其本質上是傳統中國文人的角色,用欺壓瞞騙的方式來維持封建政權的穩定,是封建政權的幫兇,沒有現代專業人員的能力。
現代社會要的是有專業知識能改善社會的知識分子,不是會「之乎則也」擁護封建文化的文人。科舉之被廢除也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但在中國文化及中國國民黨文化的轉型過渡期中,我們看到了這種知識分子 (及文人) 與民間社會的對立關係的遺留。在社會變動中,如文革及228 中,非中國傳統文人但卻被等同對待的台灣知識分子便遭到了迫害。台灣如今有幸建立民主自由的社會,我們有必要去建立一個專業的社會。專業人士是學有專長的知識分子,但不見得是文人。漢文化的傳統文人是維持封建政權的重要力量,而專業人士則是促成社會現代化的主要力量。沒有專業人士則沒有辦法建立一個現代社會。台灣在建設一個現代社會的過程中也應該提供台灣自由民主的社會給中國的知識分子有一個發揮的空間與「反攻」的跳板。一個自由民主及現代化的中國是台灣自由民主獨立自主的保障。

李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