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帝國的興衰之二 荷蘭東印度公司 —–半官方的上市公司與跨國企業

在八十年戰爭及三十年戰爭之前,安特衛普(Antwerp, 在比利時境內,目前是鑽石的商業中心)是歐洲的商業重鎮。優越的地理位置及海港貿易區,使安特衛普擁有許多技術工人及商業人才。但戰爭的爆發及西班牙帝國的高壓政策,迫使許多技術人員及商業人才往北移動到阿姆斯特丹。當時的荷蘭是個農業社會,雖然首先引用輪耕,而非休耕的方式來改善農業的生產。但在整個經濟體系的產值來看,不若南方的比利時。但荷蘭有的是一個較開放的社會,容忍宗教異己。也因此,許多受到迫害的喀爾文教徒(新教)及猶太人都移民到荷蘭。技術人員及商業人才的引進帶動了荷蘭的商業發展,而阿姆斯特丹也逐漸的取代安特衛普而發展成商業重鎮。也因此荷蘭於當時發展成為歐洲的造船,貿易,商業,與金融中心。

歐洲的內部貿易是一回事,但在獲利甚豐的亞洲香料貿易上則都掌握在葡萄牙人的手裡。而由於荷蘭與西班牙的戰爭,與西班牙王室有聯盟的葡萄牙也因而將荷蘭置之於他們的貿易圈外。這迫使荷蘭商人自己求取開發到亞洲的航路。1595年,荷蘭商船抵達萬丹省(Banten, 在印尼),死掉了一半船員也失去了兩條船。但帶回來的香料仍有利潤。1599年,荷蘭商船發現了盛產香料的摩鹿加群島(Maluka islands, 目前印尼的一部分),而於回國後大發利市。許多商家因而跳進了競爭的行列。為了調解市場的供需問題與競爭可能帶來的不良影響,荷蘭政府學英國於1600年創立英國東印度公司(English East India Company)的先例,協助了聯合東印度公司(United East Indies Company, 荷蘭文Vereenidge Oost-Indische Compagnie, 簡稱VOC)的設立。這個設立於1602年而被稱為荷蘭東印度公司(Dutch East India Company)的第一個跨國公司,也成為當時歐洲最大的貿易公司。

東印度公司是個上市公司,許多股票的持有者是新移民到荷蘭的人。在它存在的兩百年間,每年的平均股利是18%。不但它的上市公司型態是首開先例,它也是全球第一個跨國公司。而它也不是一個平常的公司。在荷蘭政府的授權下,東印度公司擁有軍隊,有與外國政府開戰、停戰、議約的權利,它也可處決「犯人」。是個半政府型態的公司。在1661/1662年鄭成功與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對決中,說來是一個海盜集團與一個半政府公司的戰爭。最後的和約簽約者是鄭成功與荷蘭在台灣的最後一個長官揆一(Fredrick Coyett, 1615-10/17/1687)。揆一是瑞典人,他是第一個航行到日本與中國的瑞典人。他之為台灣的長官,也說明了東印度公司的跨國性質及荷蘭的開放態度。在1602年到1796年間,東印度公司共派遣了一百萬名歐洲人到亞洲工作。比其他歐洲各國所派出的人員總和都要來得多。無論在人員的雇用上,船隻數目及貿易噸位上來看,荷蘭東印度公司都是頂尖者。

1610年,東印度公司設立總督 (Governor General) 的職位總掌亞洲的貿易事務。1619年,柯恩(Jan Pieterszoon Coen, 1/8/1587-9/21/1969)被任命為總督。1619年5月30日,柯恩率領十九艘船攻進雅加達而撃退了萬丹的兵力。在雅加達,他們建立了巴達維亞(Batavia,荷蘭人相信他們的祖先是巴達維亞人),成為東印度公司在亞洲的總部。歐洲雖然要亞洲的香料,但歐洲卻沒有什麼產品是當時的亞洲人要的。為了增加貿易及利潤,柯恩開始開發亞洲各國間的貿易。荷蘭人由斯里蘭卡外銷茶,外銷印度的綿,孟加拉的鴉片,中國的陶瓷,台灣的鹿皮,日本則外銷漆器而用銀來購買,台灣的糖外銷到波斯。東印度公司也因這種開發亞洲各國間的貿易方式而相當的成功。從1621年到1670年間,亞洲的香料貿易主要掌控在東印度公司的手裡。

台灣對東印度公司而言是個補給站及貿易中心,也是利潤僅次於日本的貿易點。由於當時日本禁止天主教傳教士的關係,所以禁止葡萄牙人與西班牙人到日本貿易。荷蘭人因此於兩百年中獨佔日本與歐洲之間的貿易。東印度公司原先於平戶,後來在出島(都屬長崎)建立貿易據點。在這兩百年中,荷蘭人也成為日本學習歐洲科技及文化的來源。日本人稱之為蘭學。

東印度公司處理的是亞洲的貿易。由於其成功,西印度公司 (Geoctroyeerde Westindische Compagnie, 簡稱GWIC或WIC) 也於1621年6月3日成立。西印度公司主要的貿易對象是巴西,加勒比海,與北美。與東印度公司不同處在西印度公司不能擁有軍隊。原先小有成就,但後來因為與葡萄牙在巴西的持續戰爭,1674年就破產了。1675年重組後,也因為荷蘭與英國的第四次戰爭,而無法防衛自己的貿易與殖民地。1792年1月1日,破產後的東印度公司的殖民地由荷蘭政府接收。

1670年左右,東印度公司的商運也開始走下坡。高利潤的日本貿易開始下滑,而1662年失去台灣,及明清的改朝換代也影響到了中國市場。在此同時,與英國的戰爭連續不斷。而法國與丹麥也各組他們的東印度公司加入競爭的行列。這些都影響到東印度公司的作業。而於同時,董事也漸由政治人物出掌,而非由有商務頭腦的人來管理。再加上腐敗。東印度公司最終於1799年12月31日解散,其海外資產及殖民地則由荷蘭政府承接下來。

 

李堅

荷蘭帝國的興衰之一 荷蘭人的獨立戰爭 —–八十年戰爭,三十年戰爭,西伐利亞和約

中古世紀的歐洲,土地與王國是隨著君王的聯姻而分開與結合的。不但談不上人權,也沒有國家主權這個觀念,有的是君權。對那時擁有荷蘭(包括今天的比利時與盧森堡)的哈普斯王朝(Habsburg empire)而言,那個版圖就叫做「那個地方」(De landen van herwaarts over),相當不當一回事。西班牙帝國後來因聯姻而擁有了荷蘭。當西班牙帝國的菲利浦二世(Philip II, 5/21/1527-9/13/1598)統治時,他的高稅率及強硬實施「正統」天主教的作風引起荷蘭人的不滿。菲利浦二世與前朝君王查理把西班牙的宗教審判 (Inquisition) 也用到當時已受宗教改革影響的荷蘭。在1523年與1566年間,就有一千三百名荷蘭人被宗教法庭處死。在這種暴政下,荷蘭人起而反抗。

1566年就開始反抗西班牙統治的荷蘭人本沒有獨立的想法與意願。但在抗爭的過程中,南方的省分(大略是今天的比利時)於1579年1月6日簽了阿拉斯聯盟 (Union of Atrecht, 又名Union of Arras),表示對西班牙帝國的効忠。針對於此,北方七省也於1579年1月23日簽了烏特勒支聯盟(Union of Utrecht),後來也有許多省分加入以明對西班牙的抵抗。1581年,叛變的荷蘭人宣布了「誓絶法案」(Oath of Abjuration)。表明,君權神授,但若君王沒有履行愛民的義務時,人民有推翻君主的權利。在這個聲明下,「荷蘭聯合省份」(United Provinces of the Netherlands)宣布他們的獨立。這是荷蘭人的獨立宣言。

在此附帶註明的是荷蘭的國名是尼特蘭 (Netherlands)。台灣似乎都將Netherlands翻譯成荷蘭。北荷蘭 (North Holland) 與南荷蘭(South Holland)及熱蘭(Zeeland)是目前荷蘭十二省分其中三個省份的名字。台南的熱蘭遮城(Port Zeelandia, 安平古堡)與紐西蘭(荷蘭人首先發現,命名為新熱蘭 Nova Zeelandia)的命名皆由熱蘭而來。

荷蘭人為了爭取獨立,與西班牙帝國作戰了八十年,而稱之為八十年戰爭(Eighty Years’ War)。但這八十年戰爭也不是從頭打到底的,其中有個十二年的停戰協議,而後三十年是與歐洲的三十年戰爭(Thirty Years’ War)合併在一起打的。

荷蘭人起義而宣布「誓絶法案」後的四年(1585),荷蘭人基本上就已達到了自治獨立的情況。這期間,荷蘭受到英國與法國先是暗,後是明的援助。荷蘭的議會(Staten-General, 英文States General)因拒絕西班牙王室而沒有自己的王世,而想要贈與英國或法國荷蘭王室的地位,但都被婉拒了。最後領導荷蘭人對抗西班牙帝國的是法國南方的一個奧蘭治王室 (House of Orange) 的威廉一世(William I, Prince of Orange, 4/24/1533-7/10/1584),他領導荷蘭人的革命。威廉一世也成為目前荷蘭王室的祖先。威廉一世後來遭受到西班牙及葡萄牙國王菲利浦二世支持者的暗殺。其後領導荷蘭人革命的是威廉一世的兒子茅利斯王子(Maurice of Orange, 11/14/1567-4/23/1625)。1609年,荷蘭與西班牙在英國與法國的調停下,簽訂了停戰協議。這也是後人所稱的十二年停戰(Twelve Years True)。

1618年,歐洲爆發了長達三十年的三十年戰爭。一邊是哈普斯王朝及其支持者如奧地利、匈牙利,..…等。另一邊是反抗哈普斯王朝的瑞典、德國各王室、英、俄、奧圖曼帝國、及荷蘭等。天主教與新教 (路德會及喀爾文教會) 的衝突固然是主因,但也牽涉到商業及版圖的爭執。幾乎所有歐洲王國都捲入了三十年戰爭。1621年,荷蘭與西班牙也再對戰了起來。三十年戰爭是個死傷慘重的戰爭。受創最重的是交衝的中心,目前的德國。由於士兵都是雇傭的,缺乏補給及待遇,也因而沿途濫殺搜刮。許多地方的死傷人數高達總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估計歐洲人口於這三十年中減少了六百萬人。

1643年開始,交戰國就已開始進行談和。他們在德國西伐利亞(Westphalia)省分的兩個城市,敏斯特(Münster)與歐斯納布魯克(Osnabrück)進行談判。由於敵意相當深,天主教在敏斯特,新教在歐斯納布魯克,來來回回談判了五年。1648年 4月24日,在敏斯特與歐斯納布魯克同時簽了共128個條文的西伐利亞和約(Peace of Westphalia)。除了版圖的重新劃分外,這個後來被稱為西伐利亞體系(Westphalia System)的法律原則,也成為當今國際政治的基礎。它予小國在國際關係中享有與大國等同的地位(如聯合國的一國一票),不干涉他國內政,宗教的選擇由各國的統治者決定(cuius region, eius religio)…等等。這些都是一個國家主權的概念,而版圖的規劃也較明顯。西伐利亞和約也使荷蘭的獨立受到西班牙的承認,瑞士的獨立也受到神聖羅馬帝國的承認。

三十年戰爭後,長年窮兵黷武的西班牙帝國勢力大受削弱,此間葡萄牙也獨立了出去。法國因而取代西班牙成為西歐的強權。而瑞典王國也控制了波羅的海。在這生靈塗炭的長年戰爭中,各國的經濟都受到嚴重的影響。說來也是參戰各國要和談的主因。唯一的例外是荷蘭。荷蘭於八十年戰爭中不但沒有遭受到商務蕭條及金融的破壞,反而在戰爭中得利而成長。除了地理位置外,荷蘭的得利源於開放的社會與文化,及她的海外貿易。荷蘭不但獨立了,也於此間建立了荷蘭帝國(Dutch Empire)與十七世紀的荷蘭黃金時期 (Dutch Golden Age)。

李堅

通令第一號 —-日本帝國佔領地及領土的處置

太平洋戰爭的結束是來的相當唐突的。

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歐戰正式結束。英美俄三巨頭決定繼續他們於1945年2月4日到11日,在雅爾達會議中對戰情及戰後局勢的討論。1945年7月17日到8月2日的波茨坦會議就在這種背景下展開。在波茨坦會議前,美國的原子彈試爆已經成功。與會的杜魯門總統也告知史達林此事。有些史家推測杜魯門總統告知史達林美國有原子彈一事,可能是要增加談判的籌碼。歐戰雖然已經結束,但三巨頭不能確定太平洋戰爭還會持續多久。當時的訊息是可能還要持續幾個月的時間。

原先參與曼哈頓計劃(Manhattan Project)製造原子彈的歐美科學家,尤其是歐洲來的科學家,他們的動機是要擊敗納粹德國。他們可能沒想到最後是使用於日本的廣島(8月6日)與長崎(8月9日)。兩顆原子彈後,日本帝國於8月15日投降。日本的投降使盟軍的戰局出現一個接收期的真空。蘇聯方才向日宣戰,英國的蒙巴頓將軍尚未登陸馬來亞,而蔣介石的軍隊尚未,也無能進軍中國的東部與北部。大部分的亞洲領土仍掌握在日本帝國的手中。投下原子彈後及日本投降前,美國有關處理戰事的軍政人員(State-War-Navy Coordinating Committee 和Joint Staff Planners)於8月10日晚上及8月11日,在剛落成不久的五角大廈裡討論戰後的處置及接收問題。8月11日早上,他們完成了「通令第一號」(General Order No. 1),對日本帝國佔領地的接受事項做了個指示。1945年8月17日(美國時間8月16日),通令第一號發送給日本帝國政府,指示日本帝國政府對佔領區及領土的處置原則及交接辦法。

通令第一號的大要是:日軍在中國(不包括滿州),台灣,及北緯十六度以北的印支半島(中南半島,主要是北越)由國民黨的蔣介石代表接受。滿州國,北韓(三十八度以北),與南庫頁島由蘇聯接收。日本本土,南韓,菲律賓,及一些太平洋群島由麥克阿瑟與海軍上將尼密茲(Chester W. Nimitz, 2/24/1885-2/20/1966)共同接收。印支半島十六度以南及東南亞的全部,包括緬甸、泰國、馬來亞、及印尼,由英國的蒙巴頓將軍接收。底下我們就來看一些國家的交接前狀況及其後續發展。

 

菲律賓

菲律賓於1896年就開始進行對西班牙殖民政權的反抗。1897年12月,菲律賓的革命軍與西班牙簽了停戰協議。領導者阿基諾多(Emilio Aguinaldo, 3/22/1869-2/6/1964)跑到香港。在1898年的美西戰爭中,阿基那多搭乘美國的軍艦USS McCulloch號, 協助美國攻打菲律賓。在1898年5月1日的馬尼拉海戰中,美國擊敗了西班牙。6月12日,阿基那多宣讀菲律賓獨立宣言。但菲律賓的獨立沒有受到美國與西班牙的承認。在1898年的美西巴黎和約中,菲律賓被以二千萬美元的代價「賣」給了美國。菲律賓與美國也因而進行了長達三年的菲美戰爭(Philippine-American War),直到阿基那多被美國逮捕為止。在美國的殖民過程中,菲律賓人獲得了局部的自治。威爾遜總統於1916年允諾菲律賓最終將會得到獨立。

1941年7月,麥克阿瑟就已準備應付日本的可能攻打菲律賓。珍珠港事變(1941年12月7日)後的十小時,日本攻打菲律賓。1945年1月9日,日本攻下了馬尼拉。麥克阿瑟之失去菲律賓被認為是近代戰略史上的一大失敗,這也是麥克阿瑟逃到澳洲後說:我挺過來了,我將會回去(I came through and I shall return)的背景。

日本佔據菲律賓後馬上重組政府,允諾菲律賓人會給予獨立。大部分的菲律賓精英(包括阿基諾多)都與日本合作。1943年10月,在日本統治下的菲律賓宣布獨立。當美國反攻菲律賓後,美國與在菲律賓的日軍打到9月2日那天—-日本在東京灣的密蘇里號上簽下投降協定後,日本才投降.

1946年7月4日,美國的獨立紀念日,美國允準菲律賓獨立。直到1961年,菲律賓才改訂6月12日為他們的獨立紀念日。

馬來西亞與新加坡

當今的馬來西亞與新加坡於十八世紀時便成為英國的殖民地。為了開發金礦、錫礦、橡膠,認為馬來人不夠勤勞的英國殖民政府,大量引進了華人與印度工人。馬來人的民族主義雖於十九世紀末就有聲息,但不成氣候。主要原因之一是幾乎一半的人口不是華人就是印度人,他們不以馬來亞為家。這種現象直到二次大戰前後才有重大的改變。二次大戰後,英國政府在決定交出政權的過程中,馬來人的民族主義扮演了一個相當有影響力的角色。

二次大戰爆發前夕,在馬來亞的英國殖民政府可說沒有什麼準備,也因而在1942年2月就投降了。日軍佔領期間,華人被視為是敵方,而馬來人則受到「栽培」,而也多少配合日本的佔領軍。期間馬來人的民族主義也得到滋長。全是華人的馬共則成為抵抗日軍的主力。1944年,英國開始規劃馬來亞聯邦事宜,最終的目標是獨立。1945年9月15日,日軍在檳城簽下投降書。而英國也開始協調及整頓馬來亞的緊張族群關係,與及政治意識形態的爭執。為了對抗馬共的馬來亞緊急令(Malayan Emergency)也維持了12年(1948-1960 )。1957年8月31日,馬來亞聯邦就已由英國協中取得獨立,由東姑拉曼(Tunku Abdul Rahman,2/8/1903-12/6/1990)當首任總理。但由於華人的公民地位問題,汶萊,北婆羅州及沙勞越的歸屬問題,使得馬來亞的立國一波三折。1955年取得自主權的新加坡的李光耀,於1959年向東姑拉曼提出馬來西亞架構的建議。1961年東姑拉曼同意馬來西亞的構想。而在與英國政府交涉後,最後於1963年9月16日宣布馬來西亞的成立:包括馬來半島,沙勞越, 北婆羅州與新加坡。但由於新加坡是華人為主的社會,新加坡的加入馬來西亞「稀釋」了馬來人的比率。以1957年的調查來看,馬來人人口占55%,華人35%,印度人10%。若新加坡加入馬來西亞,則華人人口會提升至40%。也因此東姑拉曼於馬來西亞成立不到兩年的時間便要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新加坡因而於1965年8月9日宣布獨立。

印尼

在荷蘭統治時期的1927年7月4日,蘇卡諾(Sukarno, 6/6/1901-6/21/1970)就與同志組織團體爭取獨立。他也因而遭受到荷蘭殖民政府的監禁與放逐。但他在法庭上發表的一系列名為「印尼指控」(Indonesia Accuses) 的演講,卻使他聲名大噪而成為全國英雄。1942年2月,日軍輕而易舉的攻下印尼。攻下印尼後,日本釋放了被荷蘭政府囚禁的印尼民族主義者。早就有蘇卡諾檔案的日軍將領今村均(6/28/1886-10/4/1968)與蘇卡諾會面,對他禮遇有加。今村均要蘇卡諾及其民族主義份子與日本政府合作,支援戰事計劃。蘇卡諾以宣揚印尼民族主義作為交換條件。1945年4月,美軍攻入菲律賓後,日本允許由印尼各族群組成的議會(BPUPKI)的成立。在幾次會議後,蘇卡諾提出結合印尼人的五個原則(pancasila):民族主義,國際主義,民主,社會公義,信仰上帝。當時的日本首相小磯國昭(3/22/1880-11/31/1950)允諾日本會給印尼獨立,但沒提時間表。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兩天後的8月17日,蘇卡諾宣布印尼的獨立。1945年9月底,英軍開始抵達雅加達,而於10月進占了各主要城市。此時荷軍也在英軍的保護下回到印尼。印荷雙方因而開始對打起來。急於撤退的英國於1946年容許了大量荷蘭軍隊的進入印尼。在荷軍一再進逼的過程中,蘇卡諾的共和軍也面對共產黨的武裝起義。共產黨的武裝起義於1948年被共和軍擊敗,但共和軍也因而受到削弱。但此時國際壓力不利荷蘭,而美國也對印尼的共和軍不靠外力卻能擊退共產黨一事印象良深。美國因而逼迫荷蘭停止戰事,否則要取消美國對荷蘭的馬歇爾計劃的援助。在這種背景下, 1949年12月27日,在海牙的印荷圓桌會議上,荷蘭的茱利安娜女王(Queen Juliana)正式把印尼的主權交給印尼。

越南

1940年6月,納粹德國攻下法國。同時,一小隊日本先遣軍也進入中南半島。九月,日軍大舉進入越南,但容許法國的維奇政權(Vichy Government)繼續做一般的行政工作。法國的維奇政權一直維持到戰爭末期。1945年3月9日,日軍取消維奇政權,並將法國人關入監獄中。

日軍侵入中南半島後也激發了胡志明的越盟對日軍及法國殖民政權的抵抗。越盟也受到美國CIA的前身OSS (Office of Strategic Services) 的資助。本來就不喜歡法國人的羅斯福總統,對法國的敗於德國及後來日軍的進入越南,而以越南為基地攻打東南亞其他歐美殖民地的現象頗為不滿。羅斯福認為法國是個頹廢的國家,不應重返中南半島。但繼任的杜魯門總統則改變了這個看法,同意法國重返中南半島。

在戰事失利下, 1945年3月,日本邀請越南的末代皇帝保大(阮福晪,10/22/1913-8/1/1997)宣布越南的獨立,而成為大東亞共榮圈的一員,是個傀儡政權。

日本投降後,通令第一號以北緯16度為界。北越由蔣介石的軍隊代表接收,南越則由英國接收。1945年8月,胡志明發動攻勢,佔領了大部分的北越。1945年9月2日,胡志明以美國獨立宣言為底稿宣布越南的獨立。他也去信杜魯門總統,要求美國依循大西洋憲章的精神承認越南的獨立,但都沒有收到回覆。1945年9月12日,法軍也在英軍的掩䕶下開始登陸南越。此時的越南成為法軍、國民黨軍、及越盟三大勢力角逐的天下。

1945年9月,蔣介石派雲南軍閥盧漢去接收北越。盧漢一行二十萬,衣衫破爛也沒什麼裝備的「軍隊」,也有人帶領全家大小,一夥人開始接收北越。要吃最好的,住最好的,到處姦殺掠奪並大搞黑市交易。越盟早期的基地設於中國與北越的邊境地帶,被國民黨關過的胡志明深諳中國人的習性。九月中旬,他下令越盟游擊隊到鄉間勸募黃金,而製成一個純黃金的鴉片煙管送給盧漢,希望盧漢手下留情。而在同時,不信任中國的法國也積極與國民黨協商,以法國放棄上海租借地來換取國民黨的撤離北越。對越盟,法國提議給越南更大的自主權,但要越南納入法蘭西聯邦(French Union),法國仍將擁有越南的主權。在這種協議下,1946年3月6日,越盟、中國、與法國簽下了「六三協定」。胡志明等國民黨軍離開越南後隨即毁約與法國打了起來。對這個六三協定的簽訂,胡志明說:上次中國人來一呆就是一千年。法國人是外國人,很弱,殖民時代已成過去。白人在亞洲已是歷史。但如果中國人留下來則他們永遠不會離開。我寧願多聞法國屎五年也不要一輩子吃中國屎。

1954年,越盟於奠邊府打敗法國。那一役可說跌破了觀察家的眼鏡。成立於1941年的越盟之能於短期內成功固源於越南人的民族意識,但在現代軍事的了解與應用上則要歸功於日軍。戰後有不少日本人留在越南。戰爭結束前,估計在北越就有五萬名日軍與平民。1946年,三萬兩千人被遣回日本,三千人逃到海南島,尚有一萬五千人留在北越。許多留下來的有些是因為與當地人結婚或有關聯而不願回去,有些是逃避盟軍的戰犯調查,有些則羞於回去一個戰敗的國家而寧願留於越南成為浪人,也有一些技術人員是被迫留下來的。1946年6月,越盟在廣義省成立軍校,由日軍訓練出四百多位越南人。許多都成為後來與法國及美國作戰的將軍。越軍的主要領導人武元甲(8/25/1911-10/4/2013)據傳就有一千五百名極端仇視白人的日本人在他摩下。據估計,越盟收容有約五千名的前日本軍(Goscha, Christopher E. : “Belated Asian Allies: The Technical and Military Contributions of Japanese Deserters to the Viet Minh (1945-1950)”)。這也成為越盟能夠極速發展擴大而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韓國

甲午戰爭前,朝鮮王朝已存在有六百多年了。在日治時期,獨立的呼聲也此起彼落。1919年3月1日,韓國發生全國反日示威的「三一運動」。隔月的4月13日,「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於上海成立,李承晚(4/18/1875-7/19/1965)為首任主席。這個臨時政府與國民黨的關係良深,後來也隨國民黨搬到重慶。李承晚於1904-1910及1912-1945年間大都在美國。先是讀書,後來也從事臨時政府的外交工作。他說服羅斯福總統及國務院去承認臨時政府,而也與CIA的前身OSS (Offices of Strategic Services) 有所合作。另一方面,左翼的金日成 (4/15/1912-7/8/1994) 也在東北參與中共對抗日本的活動。1940年,他與同夥越過黑龍江到蘇聯,並接受俄共的訓練。

1945年8月,太平洋戰爭已近尾聲。日本在韓國的最後一個總督阿部信行𨘋集一些韓國要人討論政權的交接事宜,領導人是一個左傾的呂運亨。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擔憂蘇聯會進占整個朝鮮半島的美國,於8月10日匆匆忙忙的依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的地圖將韓國劃分為兩部分。北緯38度以北由蘇聯占領,38度以南由美國佔領。蘇聯不加思索就同意這個協議。那時候美國不知道北緯38度是日俄戰爭前,日本與俄國秘密協商的勢力劃分範圍。

1945年9月7日,麥克阿瑟將軍命令約翰‧赫局將軍 (Lieutenant General John R. Hodge) 處理韓國事物。9月8日,赫局將軍由仁川登陸。在美國居住多年,極端反共,也娶美國太太的李承晚便成為當時最顯著的政治人物。上台後的他用軍力對抗左翼的反對人物。在那幾年間,介於三萬到十萬人因而喪生。呂運亨也於1947年7月19日遭到暗殺。

在美軍登入仁川前後,蘇聯軍隊也進入北韓抵達平壤。蘇聯也發現一些爭取獨立的團體的存在,而也在運作中。蘇聯也開始安排韓國共產黨黨員進入政府的要職。由於1943年12月1日發表的開羅宣言中,三盟國的決議是「決定在相當時期使朝鮮自由獨立」(…..in due course Korea shall become free and independent),所以當時也沒有馬上辦理主權移交的事實。1945年12月的莫斯科會議中,同盟國決定蘇聯、美國、英國、與中華民國會托管韓國到韓國獨立為止,以五年為限。 1946年2月,金日成開始掌權。3月,他實施土地改革,迫使40萬北韓人(大都是地主及過去與日本政府合作的人) 逃到南韓。聯合國於1947年11月24日通過議案,主張選舉,但蘇聯反對。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南韓於1948年 5月10日舉行選舉。8月15日,大韓民國正式成立。9月9日,金日成宣布朝鮮人民共和國的成立。1950年6月25日北韓侵入南韓,爆發了韓戰。1953年7月27日,雙方簽訂停戰協議。

就只有台灣沒有獨立

從十六世紀就開始向外發展而建立起來的大英帝國,曾一度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帝國。二次大戰的結束也可說是大英帝國的結束。隨之而起的是美國這個超級強權的產生。而在這個轉接期中,我們多少可以看出英國的老練與新手美國的生疏表現。

在為安撫並鼓勵蔣介石而召開的開羅會議(11/23/1943-11/26/1943)中,親華的羅斯福總統為了鼓勵蔣介石的抗日,提出了美蘇英中四個世界警察的構想,將中華民國視為四強之一(美英蘇中)。知道中國的積弊及沈痾的邱吉爾認為這種看法是一種錯覺(illusory),天真(naive),而也很可笑(whimsical)。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這是宋美齡與蔣介石在對美外交上的一大突破。開羅會議雖然只是個新聞公報,而非條約,但它卻給國民黨於戰後有很大的權利。通令第一號給國民黨佔領台灣,北越,及在中國的日本佔領區(長城以內,除卻滿州)的佔領權。

但通令第一號遺漏了當時也在日軍佔領下的香港。最後美國決議由英國接收。通令第一號也沒考慮到千島列島(Kuril Islands)。美國本要進站千島列島,但蘇聯馬上抗議。蘇聯提出在雅爾達會議中,美國已同意千島列島由蘇聯佔領。這個日本所稱為「北方四島」的版圖之爭也成為日後日俄關係正常化的絆腳石。

在此我們也可以看出,佔領與主權並沒有關聯。美國佔領日本,但美國並不擁有日本的主權。蘇聯佔領東北與北韓,但蘇聯也不具有東北與北韓的主權。美國也不擁有佔領地南韓及琉球的主權。英國被派佔領東南亞的許多國家,但也都沒擁有該地的主權。國民黨佔領北越,但也沒擁有北越的主權。開羅宣言中提及「…..東北四省台灣澎湖列島歸返中華民國」,而通令第一號也派蔣介石佔領台灣。開羅宣言也因而成為國民黨認為他擁有台灣主權的法理基礎。

1951年9月8日,在舊金山所簽訂的「對日和約」(Treaty of Peace with Japan)中,參與簽署的國家共有四十八個,但不包括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美國本有意要將台灣的主權和平的做轉移,但遭到其他同盟國及許多國家的反對,所以台灣的主權仍是未決(Problem of Formosa. CQ  RESEARCHER, Feb. 16, 1955)。1952年 4月28日,中華民國與日本也在台北簽了中日和平條約。內容大致依循舊金山對日和約的內容,也沒觸及台灣的主權。1955年,參與擬定對日合約的前美國國務卿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也表示日本只放棄台灣的主權,美國不能說台灣的處置是中國的內政問題。

再回到佔領與主權的關聯。戰後東亞及東南亞國家在盟軍佔領下紛紛獨立了,台灣卻是個例外。這個例外也不很奇怪。台灣雖然於日治時期有少數的獨立呼聲,而台共也於1928年在上海提出台灣民族獨立,建設台灣共和國的綱領。但總的來說,日治時期的台灣沒有什麼值得注意的獨立運動可言。相對之下,那時的韓國及東南亞殖民地諸國都已有或大或小,或強或弱的民族主義及獨立運動。其後來的達成獨立也是很自然的。

當時的台灣雖然沒有普遍的台灣民族意識及獨立運動,有的卻是瀰漫的祖國情懷,也因而會去歡迎國民黨的佔領台灣。而這個也不是很奇怪的。當年英國帝國的殖民地、屬地、或領土,也都有很強的宗主國情懷。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政府要她的五個自治領地(dominions)提供兵力幫忙作戰。這五個自治領地:澳洲、紐西蘭、加拿大、南非、與紐芬蘭(Newfoundland,  1948與加拿大合併後成為加拿大的一省)等都欣然接受。他們各各都提供兵力很樂意的幫宗主國打戰。但在與英國本土軍隊相處作戰的過程中,他們發現他們與英國人很不一樣,而且英國人也對這些自治領地來的人很不關心。也因此,一次大戰後,這些自治領地人民的民族意識開始高昇,開始強烈的認為自己是加拿大人、紐西蘭人、澳洲人、或南非人,而非英國人。也因為有這種「因了解而分開」的相處經驗, 1931年英國通過了「西敏寺規章」(Statute of Westminster),建立英國協(British Commonwealth of Nations),不再干預各國內政,尊重各個國家的元首。二次大戰後,削弱的大英帝國更將英國協改名為國協(Commonwealth of Nations)。國協的成員(目前有五十三國)沒有彼此法律上的約束力,只因語言、文化、歷史、民主、人權、與法治制度的類似而結合。

中國人到底沒有英國人的文明與法治素養,這也使懷有祖國幻想的台灣人在1947年的228革命中吃了個大虧,而也導致往後七十年妾身未明的情況,成為東亞及東南亞中唯一尚未獨立的國家。而最近,港獨呼聲甚囂塵上的香港也要加入了獨立建國的行列,使台灣成為唯二而不再是唯一了。而當中國境內的各民族也要爭取獨立建國時,台灣將不再是唯一或唯二,台灣民族的獨立建國運動將會成為這些民族追求獨立建國的典範。

走過日治時期,開羅宣言,通令第一號,二二八事件,及其後而來的白色恐怖,台灣人早已拋棄祖國情懷而孕育出旺盛的台灣民族主義了。接下來的台灣民族獨立建國是一個水到渠成的自然發展,剩下的只是一個導因而已。

李堅

反攻大陸 —-台灣民族獨立的最後一哩路

五、六十年代的台灣,大街小巷都可聽到「反攻、反攻、反攻大陸去」那條歌。「反攻大陸」是國民黨那時的「國策」。國民黨那時卻也「勵精圖治」,也延聘了當年的敵人日軍將領來台灣訓練「國軍軍官」現代戰爭的學問。但在形勢不利國民黨的情況下,計劃要反攻大陸的「國光計劃」也於60年代中解除了。不再喊「反攻大陸」的國民黨後來便改喊「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但後來連三民主義也不再提了,只說統一是國家的長遠目標。

另一方面的共產黨,則於國民黨敗退到台灣,「新中國」建國之初,首先是揚言要「血洗台灣」,「武力解放台灣」。久而久之在時不我與之後也改成為「和平解放台灣」,到今天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在國民黨與共產黨七十年來的對抗中,雙方卻也共同發展出了他們的共識­­—–「統一」。在這個「統一」口號的背後,國民黨與共產黨的共同理論基礎是「中華民族主義」。但「中華民族」卻是一個空泛而不存在的東西。它是首先由梁啟超於1902年提出來的,也不過將原有的「中華」,併上了一個18世紀啟蒙運動後才產生的一個現代觀念—–民族,而併構成了這個有名無實的「中華民族」。

但一個空泛的「中華民族」,卻如何能讓國民黨與共產黨都念念有詞的信以為真呢?追根究底這是大一統思想的作祟。大一統思想固然於《詩經》及《春秋》中就有提起,但其發揚光大卻是在漢朝以後的事。我們知道漢朝是尊儒罷百家的開始,源於董仲舒之說「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建立了封建政治統治的開始。就這個歷史的脈絡及思維的發展來看,國民黨與共產黨都只不過是一個尊崇大一統的封建政體而已。

兩個封建政體七十年來就一直在爭「中華法統」的正朔,而在1949年後中國共產黨顯然的都占上風。這種現象頗類似於生物學上的「生態棲位」(ecological niche)這個觀念。所有生物物種都需賴一個或數個生態棲位維生。例如蠶得靠桑葉維生,桑葉是蠺的生態棲位。但若兩個物種都得靠特一生態棲位維生時,則在物競天擇的原則下,便會產生優勝劣敗的結果。「徧居」台灣的國民黨,要與獨佔中國的中共搶奪大一統的中華法統,勝負可想而知。

但國民黨更居劣勢的原因是,它存在於一個不是中國的領土,而也沒有深厚大一統這個觀念的台灣。台灣固有漢文化的影響,但在現代文化的強大趨勢下,這種大一統的封建觀念已不再存活於台灣。封建制度在台灣也沒有生根的土壤。主張台獨的人是沒有大一統這種觀念的,這也是過去國民黨與共產黨批評台獨人士是「數典忘祖」的原因。

台灣獨立的觀念與主張是建立在一個有歷史脈絡,地理現實,文化發展,及群體認同的基礎之上的。這是一個自然發展而理應早已水到渠成的事,不幸的是台灣民族卻被國民黨帶衰,而牽扯入了他們中國的內戰—-那場沒有完美結局的戰爭。既然國民黨與共產黨都尚未結束他們的內戰,台灣民族何妨來替他們完成他們的內戰。

2014年的台灣縣市長選舉已使國民黨初嚐重挫。2016年1月的總統大選及立委選舉更使國民黨遭到致命的一擊(coup de grâce)。國民黨已被台灣民族消滅掉了,剩下的只不過是一些奄奄一息的殘餘份子,那還有國共內戰可言。但國民黨的消滅並不就代表中共叫囂的結束。本來只針對國民黨(更確切說是蔣幫)的中共,在蔣家已消失而國民黨已被台灣民族消滅掉後,不但不知感謝台灣民族,反而在當年「火燒重慶,血洗台灣」的口號慣性下,揚言「不排除武力解決台灣問題」。既然如此,台灣民族自應有我們的對策。

現代的戰略強調的是「攻擊是最佳的防禦」(the best defense is a good offense)。與其接中共的招,不如出我們的招。也就是說,我們必須要嚴肅地來策劃如何「反攻大陸」。

針對一個專制極權,封建而又與各方鄰居都為敵的中共政權而言,現代文化與自由民主的思惟,及台灣的敦親睦鄰是最強大的「反攻大陸」的武器。這也都是台灣的軟實力。對一個身處在自由民主社會的我們可能不太能體會,一個自由民主社會對專制獨裁下的人民是有很大的吸引力的。但其實在三十多年前尚是戒嚴時期的的台灣,許多人是很嚮往以美國為主的西方社會的自由民主的。台灣軟實力的反攻也將會加速中共暴政的解體,因為中共暴政的對立面也就是它的致命傷。我們要的不是硬打,而是軟功。也要支援中國的反對運動人士與團體。兩千年前被漢武帝罷黜的老子不是說「柔弱勝剛強」嗎?漢文化倒也有它的可用之處。而在蔡英文就職那天,早年要被「火燒重慶」(因為當年的國民黨在重慶) 的一群不滿中共暴政的民眾,卻也在重慶空軍公墓「志在沖天」的紀念碑前,高舉「重慶公民祝賀民選總統蔡英文就任」的標語。中共暴政下的人民已揭竿而起了,已經消滅國民黨的台灣民族必須走向消滅中共暴政的最後一哩路。

李堅

戰爭及陣亡者的記憶之六 重文輕武,徵兵與募兵 —–要國家級的「台灣歷代戰歿英靈紀念碑」

政府的「重文輕武」也是許昭榮遺書指控的一項。雖說並非完全正確,但也不離譜。要説台灣的政府重「文」,那可要看那是何種「文」了。

台灣的教育談不上有什麼文學,音樂,美術及生活上的教養。台灣學校的教育如歷史,地理與國文之以中國為本位固然為人詬病,但即使在理工與生物醫學的教育方面,也著重在生產出匠,而非師。整個教育內容,入學方式,都以製造順民為目標。雖說是重文,整個教育的目標在製造一批唯唯喏喏的以中國為本位的奴才社會。

要說台灣輕武,雖不能說完全正確,但也貼切。漢文化從來就沒有什麼尚武的傳統可言。二次大戰前,日本相當輕視中國兵的戰鬥力。「支那兵代表怯懦,不負責等等….。支那兵是拿錢雇來的。倘使那邊錢多,他們便跑到那裡去了」。這是鍾理和在《原鄉人》中回憶他公學校的日本老師對中國人及中國兵的鄙視。以中日戰爭中,國民黨及共產黨都無法對抗日軍來看,這種看法雖然頗帶偏見,但不會離事實太遠。國民黨被打敗逃到台灣後,說是要「勵精圖治」,在鳳山陸軍官校也掛了個對聯:「貪生怕死莫入此門,升官發財請走別路」。台灣最後一次戰役是1958年的八二三炮戰,當今台灣的現役軍人可說都沒參與過那場戰役。是否貪生怕死我們無從驗證。但以軍方內部的資料顯示,升官發財卻是眾將官及士兵們擠迫頭的。除了在職務上「揩油」外,眾將官們聚會的話題都是「人事升遷」。這也難怪,因為官階越高,退休俸越高。將級的退休官退休俸都在十幾萬左右。但透過關係則可經過「退輔會」安排相關企業的肥缺,年薪都在兩百多萬以上。也因為如此,才有「買星星」的醜聞。台灣滿腦腸肥的將官之多是世界第一,可不是什麼新聞。而也被人譏稱「百萬將軍一個兵」。這種武夫能否作戰是很令人懷疑的。有這麼多的將官,也不能說台灣不「重武」。但説來是一個貪污腐敗系統下的武夫製造廠而已,製造不出能作戰的武士。

台灣軍隊之有今天的處境,軍隊的教養與訓練固有很重要的因素,但整個教育制度與文化也是很有關聯的。

台灣早期訓練軍人的五大信念是:「主義、領袖、國家、責任、榮譽」。2008年,為落實軍隊國家化,已將主義與領袖兩個信念去除,而只剩「國家、責任、榮譽」三大信念。但以目前台灣的政治現實來看,國家的定位便很有問題。台灣對「中華民國」是什麼,固然有很多意見。但當看其憲法的定義時,中華民國所宣示的版圖竟然比中華人民共和國所宣示的要來的大。只要台灣的國家定位不清楚,則我們如何期盼台灣的軍人有明確的國家信念。

除了國家定位的混淆不清外,台灣教育制度的重文輕武,及文化上的缺乏尚武的傳統及輕武也是值得探討的。而這都反應在台灣要由徵兵制過渡到募兵制的困難。

漢文化的歷史上固有許多不同的兵役制度:由兵農合一制,府兵制,民兵制,徵兵制,世兵制及全民皆兵等等不同制度。 台灣目前實施的是募兵制與徵兵制的混合。在現代的徴兵制度上,應由歐洲開始。1793年,法國革命後發佈徵兵令(levée en masse)。普魯士則因為為了對抗拿破崙的侵略而於1814年實施徵兵令。由於普魯士及法國的徴兵制及其在戰役上的成功, 十九世紀及二十世紀的歐洲也都走上了徵兵之路。美國於二次大戰時開始實施徵兵, 1973年越戰撤兵後由徵兵改成募兵。在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中的28個國家中,目前24國採職業軍人制。歐盟的27國中,22個國家取消徵兵制(2011年資料)。但憲法中規定緊急時還是得以徵兵以充足兵源。

募兵制雖說是台灣政府的既定政策,但募兵一直不滿額度。原本計劃逐年增加募兵而於2014年達成百分之百的募兵目標。但顯然目前(2016)尚未達到這個目標。依中研院社會所「中國効應研究小組」於2015年所做的民調顯示,大部分民眾都支持恢復徵兵制。其中30到39歲的人最高(70%),40到49歲的人(62.8%)及29歲以下的人(62%)也相當高。但台灣走向募兵制的困難難免令有些美國的亞洲學者問道:如果台灣人自己都不願意捍衛自己的家園,美國為什麼要幫助?

台灣軍中之對新兵的凌虐,沒有好好提供訓練及照顧新兵這種現象一直為人詬病。而高級將領及退休將官滿腦腸肥,敵我不分的表現也令人不齒。但中研院的資料顯示,台灣的青年學子並不逃避兵役。在太陽花學運中也證明了青年學子會為維護台灣的權益而戰。尚武並不是好鬥,尚武是武術的訓練與武德的修持,用以防衞敵人,保護自己。當有一天台灣社會體會到,我們是為維護台灣民族的生存而戰時,我們將會有許昭榮所說的「台灣歷代戰歿英靈」會跟我們站在一起的信念。有如神龕一般,具體的表現應要有一個國家級的「台灣歷代戰歿英靈紀念碑」及弔念館。當有一天我們有一個慎終追遠的國家級「台灣歷代戰歿英靈紀念碑」時,它代表的將是台灣民族的歷史、意識、與各族群聯合起來追求獨立建國的努力過程。那將是台灣民族獨立建國記憶的具體表現。       (系列完)

李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