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食。贖罪。抗議。行動 — 聖雄甘地與人格者林義雄

禁食在歷史上是宗教的修行法則之一。聖經雖然沒有特別提到禁食的必要,但卻也提及禁食在修行上的幫助。有些基督徒也認為耶穌與摩西四十天的禁食是一個修行的典範而認為修行者應不定期的採取禁食以贖罪,祈禱,讚美上帝。除卻基督教外,印度教與佛教也都有禁食的修行方式。印度教徒在特殊的日子,如滿月或節日採取禁食以表示對這俗世的拋棄而著重於精神上的層面,但也強調禁食對養生的重要。佛教徒也有南傳佛教出家人的過午不食。密宗修行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短期閉關 (稱為 Nyung Nay) 也有一天禁食 (過午不食),一天絕食 ( 連水都不喝 ),而連續下去幾個單元的修行方法。回教徒也有齋戒 ( Ramadan),是個重要的節日。宗教禁食的重點都在贖罪思過,洗滌心靈,提高精神層面。

但禁食在進入了二十世紀後開始有了社會上及政治上的意義。最具代表的可能就是甘地了 ( 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 10/2/1869 – 1/30/1948)。甘地於年輕時 (1893 – 1914) 在南非當律師,積極的介入民權運動而於1914年被南非的印度人尊稱為聖雄 ( Mahatma, 梵語,意為尊貴,高尚靈魂) 。甘地於1915年回到印度。他組織農民及市民階級向英國殖民者進行抗稅,反歧視,並爭取自治獨立。甘地一生禁食很多次,有記錄的就約有三十次。他禁食的理由從贖罪,洗滌靈魂,抗議工人的待遇不公,社會的動亂,監獄的待遇到種姓制度等等不一而足。1943年一個英國記者訪問甘地時,甘地就說他禁食的原因有三個。第一是贖罪。第二是他認為禁食是一種行動,一種非暴力的抗爭。第三則是抗議。甘地深知印度人對他的尊敬,他們不願看到一個聖雄因禁食而受難,或可能死亡。這也給當時的英國殖民政府莫大的壓力。甘地最後領導印度走上了獨立之路,但他無法阻止回教徒的要求分治。1947年8月英國同意印度獨立但也將印度瓜分為印度及巴基斯坦 ( 當時的孟加拉稱為東巴基斯坦 )。印度的瓜分引發人民的流離失所及難民潮。1948年1月12 日,78歲的甘地進行了他一生最後一次的禁食,希望宗教和解,並希望印度能補償巴基斯坦的損失。有些印度人認為甘地對巴基斯坦讓步太多。1948年1月30日他被一個印度民族主義人士在近距離內開槍打死。

甘地的禁食牽涉到宗教,社會及政治的層面。但於1981 年的北愛爾蘭發生了一起純粹是政治因數而禁食致死的案件。北愛爾蘭共和軍的 Bobby Sands ( Robert Gerard “Bobby” Sands, 3/9/1954-5/5/1981) 因軍火案入獄。從1972年開始英國與北愛爾蘭的共和軍本有個協議 ( Special Category Status) -– 他們視入獄的北愛爾蘭共和軍為戰俘,而非罪犯。但當英國政府於1981年取消這種待遇時,Bobby Sands 與其他九名共和軍人員於監獄內展開禁食抗議。從1981年3月1 日開始禁食的 Bobby Sands 於拖了66天後死於1981年5月5日。這事件引起了全球的關注與對鐵娘子柴契爾 ( Margaret Thatcher, 10/13/1925 – 4/18/2013 ) 主政下的英國的抗議。事件後北愛共和軍勢力增加,但也加深了天主教與新教徒的對峙與抗爭。

2014年4月22日,林義雄開始進行他呼籲停建核四的禁食活動。據聞他本是要提前禁食的但遇到太陽花學運而延後到4月22 日。林義雄選擇在地球日這天開始,地點則是1980年2月28日他母親及雙胞胎女兒受害的地點,訴求是停建那個危險,耗費龐大,不需要而人民又不支持的核四。林義雄不會不知道馬江金集團的冷血,奸詐及悍拒民意。他們不會是林義雄的訴求對象。年輕時就引用羅素「我隱隱地看到一個充滿喜樂的世界,在那裏心靈得以擴展,希望無窮」的林義雄是個理想性很高的人而也被台灣人尊為人格者。他曾說政治犯都對家人有愧疚,因為家人因政治犯受難而跟者受難。以林義雄來說,他的母親及雙胞胎之慘死更令他難以忘懷。選擇在義光教會多少有贖罪的意味。選擇在地球日以反核為的是給未來的台灣子孫一個清靜安全的家園及乾淨的政治。林義雄也明示「如果我有不辛,請親友了解,是他們殺害了我」。我們也知道「他們」也殺害了林義雄的母親及雙胞胎女兒,「他們」也把當時人不在高雄的林義雄用高雄事件判刑。林義雄已開始禁食了,跡象顯示他的心情是平靜的。

林義雄禁食一事在台灣是未演先轟動。這事對反核及其他社會政治問題的影響大家都相當關注。其影響力是可預見的,但更難以預料的是動態的發展。2010年12月18日突尼西亞一個小販在官署前的自焚引發了阿拉伯世界的民主浪潮 –- 阿拉伯之春。而就在台灣的2014年3月18日,有誰能料到張慶忠的三十秒強度過服貿會引發台灣史上最大的學運而帶動了整群新世代年輕學子的介入社會政治運動。林義雄的禁食有宗教性,行動性與抗議性。性質與甘地的禁食是類似的但有異於Bobby Sands的強烈政治訴求。林義雄是不願見台灣有動亂的,但在對抗專制政權的道路上,林義雄已選擇了他的戰場。人格者以禁食的方式,選一個非關藍綠但關切到台灣社會的安全、和平與清廉政治的核四續建問題來觸化整個台灣社會的和解、共存與進步。

註: 本文原寫於 04/22/2014 林義雄開始禁食那天. 今天 (04/30/2014)欣聞他已停止禁食並宣言將繼續為台灣的民主與主權繼續奮鬥。

李堅

威爾遜。胡志明 —- 求別人不如靠自己

由於是學者出身而且強調民主的理念及民主思想對世界和平的重要,威爾遜總統 (Woodrow Wilson, 12/28/1856-02/03/1924, 總統任期1913-1921) 給一般人的印象是有思想,有見地,有理想的總統。學法律、政治與歷史背景的他於1890年回到他的母校College of New Jersey (1896年改名為普林斯頓大學) 教書。1902年被選上為普林斯頓的校長。1910年從政而選上了紐澤西的州長。1912年他以名主黨的候選人身分贏得了美國總統的職位。威爾遜總統於任內提倡自由貿易、降低關稅,並做聯儲、銀行及幣制的改革。但威爾遜之為人樂道的是他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倡議。

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1918) 爆發後美國原本是保持中立的態度而不介入歐洲的事務的。但在1915年5 月,德國的魚雷擊沉了一艘來往大西洋的郵輪Lusitania。一千多人死亡,包括128 名美國人。1917年2 月德國外長密電德國駐墨西哥大使倡議若美國放棄中立,則德國會幫助墨西哥收復美墨戰爭(Mexican-American War, -4/25/1846-02/02/1848, 墨西哥失去從德州到加州的土地) 後的失土。這封密電被英國截獲而交給美國。1917年4月2 日,威爾遜向國會要求對德國宣戰。1917年6 月25 日第一批美軍登陸法國。1918年1月8 日威爾遜發表了有名的十四點和平原則(Fourteen Points)來解決歐洲的問題。十四點原則提倡自由貿易,國際海運的自由航行,裁軍,殖民地人民的權益,國際糾紛的解決方法,各個民族的政治獨立與領土完整等等。1918年十月德國首相向威爾遜提出據十四點原則的停戰協議,威爾遜回答條件應由聯軍決定。1918年11月德國內部爆發革命。1918年11月11日早上11點交戰各國簽了停戰協議 (Armistice Day,美國退伍軍人日Veterans Day的由來)。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戰勝國開始了凡爾賽會議,主要是英美法義四國及日本。德國及俄國(1917年俄國革命,俄共掌權) 都沒被邀請參加。1919年6月28日簽訂的凡爾賽條約 (Treaty of Versailles) 要求德國鉅額的賠款及割地,種下了二次大戰的禍因。依威爾遜的提議而建立的國際聯盟(The League of Nations) 於1920年於日內瓦成立,但卻排除了德國與俄國。威爾遜在歐洲享有聲譽但美國國內卻不同意他的主張。參院不同意他所簽的凡爾賽條約而也不同意加入國際聯盟。整個凡爾賽會議及條約的簽訂可說是一個失敗。但可能失敗的還不只是這些。

1919年威爾遜與胡志明有了這麼一個歷史性的交會。

胡志明 (5/19/1890-9/2/1969) 本名Nguyen Sinh Con,他一生用了許多假名。1911年6月5日他當廚工搭船到法國。之後他到處打工而於1912-1913年間在紐約及波士頓。1917-1918年間在紐約布魯克林。1919-1923年間在法國。這時他才開始對政治有興趣。胡志明受法國自由、平等、博愛的精神感召而也傾心於威爾遜所提的十四點協議。凡爾賽會議期間他 (當時名為阮愛國Nguyen Ai Quoc) 與一小群越南人請求會見威爾遜總統。在被拒絕三次後,威爾遜給予了十分鐘的見面機會。胡志明說他不是要金錢或軍事援助,他只希望威爾遜總統能為被殖民的越南人向法國總統說項。事後威爾遜總統向他的助理說:那個傻瓜還以為我會考慮那個要求。(imagine that silly guy thinking that I would even consider such a thing)。

1923年胡志明到莫斯科受雇於共產國際並就讀於東方大學 (Communist University of the Toilers of the East)。有名的校友如劉少奇 (1921級),鄧小平,蔣經國,謝雪紅,林木順 (都為1925級)。之後胡志明活躍於廣東,越南。1941年成立越盟並與日本人,法國人,及日後的美國人作戰。越南最後是獨立了,但代價是很慘重的。而胡志明並未克看到越南的最終獨立。

威爾遜總統雖然掛著學者及自由民主的形象,但一些歷史學者也注意到了他的虛偽面。他任職紐澤西州長及普林斯頓校長時排擠黑人的入學及求職。當總統時他容許聯邦政府裏某些部門的種族分離政策。而凡爾賽條約根本就違反他自己所提的十四點和平原則但他還是簽了。

本來一心嚮往法國革命精神及美國獨立精神的胡志明最後了解了。法國的自由,平等與博愛是給法國人享用的,不是被殖民的人能夠有的權利。美國的獨立宣言振奮人心,而事實上胡志明於越南的末代皇帝保大 (Bao Dai, 10/22/1913-9/31/1997) 遜位後而於1945年9月2 日的越南獨立宣言中就引用了美國的獨立宣言。但在威爾遜總統的眼中,平等自由只包括美國白人及西歐的強權如英法,不包括德國,俄國,美國的黑人及亞洲人。我想胡志明最後覺悟了,自己的路要自己來走。

李堅

星雲與達賴 — 一個走入中國,一個走出世界

釋星雲 (俗名李國深,8/19/1927生) 是一個頗富爭議的人物,但他無疑是漢傳佛教中一個重要的檯面人物。達賴十四世則無疑是藏傳佛教的代表人物。而對全世界不是佛教徒的人來說,他也代表了佛教。比較這兩個人的一生及其所代表的意義,對台灣來說人尤其有啟發作用。

星雲於21 歲那年(1947)於中國曾被誤為通敵而入獄十日。1949年來台後也曾被誣陷為匪諜而入獄二十三天。星雲是一個很聰明而也頗具現代經營理念的人。1953年他受邀到宜蘭的雷音寺。他到任不久後所蓋的宜蘭念佛會是仿基督教的教堂形式,而非傳統的寺廟建築。而裏面所供奉的阿彌陀佛像則是由宜蘭的雕刻家楊英風雕朔的,不是傳統的神佛造像。在宜蘭期間星雲建立了一群教育水準高而且又有能力的女法師成為他日後打天下的班底。但宜蘭終究是個淺塘。星雲後來轉戰台北三重,高雄而最後發跡於高雄佛光山。看過星雲早期的著作如「玉琳國師」、「海天遊蹤」等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很有抱負及理想的年輕人,充滿了對佛教的改革之心。而事實上與星雲那時一同逃到台灣的中國和尚是逃對了地方。中國的佛教於九世紀後就一直沒落而奄奄一息,相對之下台灣人頗敬神尊佛,對各種宗教都蠻尊崇的。在那種因緣下漢傳佛教便於台灣大放異彩。

達賴十四世 (7/16/1935生) 於兩歲時就被認定為達賴十三世的轉世,但到十五歲那年 (11/17/1950) 才正式登基。達賴是藏傳佛教最大教派黃教 (Gelug) 的掌門人,而也是西藏的領袖。1950年10 月中共開始進犯西藏並強迫西藏簽署「十七條協議」,但自己又不遵守協議。藏人開始零星的反抗而於1959年3月10 日爆發全面的抗暴。達賴於1959年3月30日逃抵印度。達賴那一代的藏人僧侶是最後一批受過完整密宗修行訓練的人。六、七十年代開始,歐美許多嬉皮及「異議分子」開始四處取經。許多人到了印度,也有不少人到藏人的居住地Dharamshala。他們看到藏人的困苦境遇深表同情,而也頗心儀臣服於西藏僧侶的修行功力及教導。也因此藏傳佛教開始傳播於世界各地。而藏人也因地就俗而用各地的語言傳教。以美國而言,早期的佛教因日美人的關係大都是日系的禪宗。但近年來藏傳佛教的發展神速。除了達賴的「母雞帶小雞」作用外,藏傳佛教的完整修行體系也是個主因。

在西元二、三世紀時,印度的佛教就點點滴滴的傳到西藏。公元641年棄宗弄贊 (Sontsan Gampo, 604-650) 統一西藏而各娶一個尼泊爾的公主Bhrkuti及一個唐朝的文成公主為妻。漢傳佛教也開始傳入西藏。但792年在桑耶寺 (Samye Monastery) 的一場辯論中印度佛教得勝而從此獨尊於藏傳的佛教。漢藏佛教從此分道揚鑣,但藏傳佛教在蒙古人及清廷都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星雲年輕時曾於1959年支持西藏抗暴,也於六十年代時支持越南被迫害的僧侶。1989年7 月,星雲於美國南加州的西來寺與達賴會面,對達賴讚譽有加。但那年星雲也率眾訪中,並與中國國家主席楊尚昆與政協主席李先念會晤。近來也隨連戰會晤習近平,「民族大義」 持續發燒。2008年公開支持非佛教徒的馬英九而非佛教徒的謝長廷。2009年3月31日在中國無錫說「台灣沒有台灣人,台灣那個不是中國人」,又說「希望達賴喇嘛面對一個中國,不要忘記自己是中國人,如此則相信中國也能接受」。在台灣居住,成長,茁壯,而且大受嘉惠已超過一甲子的星雲顯然對台灣一點感情投沒有。既然對一個無神論的中共政權如此巴結,當初何必逃避來台呢?過去讚譽達賴有餘,如今卻大加排擠並於2009 年7 月達賴受邀來台以祈福莫拉克災民時說他不該來台。星雲的兩種態度不是沒有原因的:他搞不清佛法與中國文化的差別,他也只知典籍而不知一個宗教最重要的事是修行。

達賴在八十年代開始即於世界各地享有聲望而也有不少信徒。1989年得諾貝爾獎後更使他成為一個全球皆知的人物,連非佛教徒都對他讚譽有加。反觀之下,星雲在台灣與中國有名聲(或惡名),但在美國即使是佛教界也鮮知有這個人。1996年4月當時副總統高爾與星雲在西來寺的會面及募款案引發了政教不分力及外國 (台灣) 政治獻金的醜聞。不認錯的星雲於1997年春於美國的佛教雜誌tricycle上為出家人理財辯護但也隨即被指違反比丘戒律。漢傳佛教如星雲若不知入境隨俗,就地生根,而只知死抱腐朽的大漢沙文文化的話,則任你投下再多的金錢與人力也是枉然的。這些 「懷抱祖國」 的人自然自限於中國而走不出去。當他們指控台灣不傾中的人為 「鎖國」 時,其實是指控這些人為甚麼不鎖定中國而投懷送抱。相對之下,離開中共掌控下的西藏而名聞四海並備受尊敬的達賴則給台灣人一個如何走出世界的例子。

李堅

一百個星期五 — 百般無奈或百折不饒

阿扁執政八年間藍營的抗爭不斷。種種指控,法律動作及紅衫軍的冒進是阿扁下台前的台灣政治面相。在阿扁下台前藍營所控制的司法便動作頻頻。首先是於阿扁下台後便限制其出境。接著羅織罪名,刪減「卸任總統副總統禮遇條例」,未審先判,未判先關,做偽證,換法官,馬政權公然介入司法,最後以貪汙的罪名重判阿扁。不只阿扁,許多綠營執政時期的官員及幕僚人員也都受到一波又一波的政治司法迫害。國民黨的目的在於置綠營於死地。綠營不但失去了2008年的大選,且在國民黨的一路追殺之下可說奄奄一息。

思索對策

海外的台灣人自然也受到台灣政治情勢演變的影響,尤其在阿扁入獄後, 海外情勢低迷。但許多人心有未甘,覺得這一切都是政治迫害。在那一段時日「建國促進會」的成員每周聚會商討對策。一些阿扁的支持者如Jenny與Tony 及Friends of Taiwan 的主席Ted R. Anderson也參與研商。大家認為需要採取行動,不能只抱怨嘆息。在那個背景下大家做出了示威的決議, 並成立了救扁聯盟。

成軍

示威決議之後,救扁聯盟的人開始分工合作。Jenny在她的網站台灣e新聞做文宣及公共聯繫。救扁聯盟也通知各報社召開記者會宣布示威的消息。參與反對運動多年的吳明勇也趕製遊行示威要用的招牌。救扁聯盟的主要成員塗先生,Jenny與Tony也開始招兵上陣。有人,如已退休的賴醫師是看了阿扁的著作後替阿扁打抱不平來參加的。也有人如Julie與John及劉先生劉太太是由網路上得知而來參加的。Julie認為台灣人不該對扁案冷漠,不公不義的事該揭開。也有許多人礙於上班時間及事業而無法定期參加示威。但總的來說一群南加州的救扁軍已儼然成行。

行軍

救扁聯盟召開記者會的第二周,在2012年的4月20日進行了在洛杉磯台北經文處前的第一次示威。示威後救扁聯盟的人員決議要每個禮拜的星期五都要示威,直到阿扁被釋放為止。從那時起救扁聯盟的成員於每個星期五的早上11點到12點半都於洛杉磯的台北經文處的大樓前進行示威遊行,要求釋放阿扁,也散發傳單控訴國民黨的暴行及阿扁的受難情況。在這兩年來的一百場示威中,除了台灣的蔡丁貴及郭長豐、陳昭姿來訪時人數較多外,每周的示威大都有二、三十人的參與。
示威到阿扁釋放為止

年長的詹先生看阿扁有如他的兄弟。他說阿扁是台灣人的領袖,頭人,而國民黨如此蹧蹋台灣人的領袖,這種事情該讓世界知道。塗先生說他實在是看不過去,扁案有鬼,沒有正當程序 (due process),該入監的是馬, 不是扁。Tony認為一個把薪水捐出一半並把三、四十億總統的私房錢如「奉天」專案,「 當陽」專案繳回國庫的人會貪污,邏輯上是不通的。吳先生說法院是國民黨開的。1949年時若無台灣則被打敗的國民黨要何處去。中國人無情無義,沒有看過這麼低賤的民族的。Esther則說扁案是國民黨精心計算用以打擊台灣人,是百分之一百的政治迫害。阿扁被迫害、扭曲、孤立及出賣,真令人對民進黨恨鐵不成鋼。論及扁案,John對國民黨與民進黨都氣,因為民進黨的沉默代表了他們對扁案的默認。每役必與的游先生則認為打死他都不相信馬英九的特別費案與扁案都由蔡守訓審理是抽籤的結果。游先生說每周遊行去對抗不義是有意義的,是快樂的。Esther強調阿扁執政八年是台灣最光輝燦爛的八年。阿扁的罪過在主張一邊一國,擋了國民黨八年的財路。是個虔誠基督徒的鍾太太說阿扁是確確實實百分之百為台灣。她示威時覺得”我的主處處在”。她祈禱主的引導,碰到國民黨的惡靈台灣人該覺悟。鍾太太說時的表情令人聯想到基督教的歌 ”Truth is Marching On” 中的 “Glory, glory, Hallelujah; Glory, glory, Hallelujah….Truth is Marching On.”

不是失敗主義

美國的救扁聯盟不用說都是一群對阿扁很忠心的朋友。Jenny說她對阿扁有信心,相信阿扁有一天會被平反。詹先生也認為阿扁以後會翻身。塗先生表示透過大家的繼續努力,這事件也已引起美國國會一些國會議員的關注。目前擔任台灣文化人權協會會長的王泰和表示人權工作是慢慢來的工作,成績將會有如涓滴細水而慢慢的形成大河。Esther則勸阿扁英雄比氣長,要勇敢的活下去,終有平反的一天。而事實上過去兩年來已有一些美國政要訪問台灣關切扁案並為文支持。也有美國的醫療小組探視陳水扁。值得一提的是曾做過12年國際特赦協會會長,目前擔任Human Rights Action Center的執行長的Jack Healey (傑克希利) 除了於去年派兩人到台灣了解扁案外,Jack Healey也發表了許多文章呼籲釋放陳水扁。這些文章包括An open letter to Taiwan President Ma Ying-jeou (7/20/2012); A letter to Congress Human Rights Mission Co-chairs Wolf and McGovern (4/25/2012); The shutdown in Taiwan: Ma Ying-jeou’s peculiar obsession (10/2/2013); Chen and Ma: Belated birthday or aborted democracy (10/18/2013); Fourteen for 2014: A human rights wish list (12/10/2013); Abusing power: Is Ma’s Taiwan the unbeautiful island? (10/20/2013); Spring in the horse year: Free Chen Shui-bian (2/18/2014); Taiwan’s Straits: Democracy at a Crossroads (04/03/2014). 當然啦,不是每個人都同意Jack Healey的說詞或論述。有一個人每次在Jack Healey的文章刊登後必為文去批評Jack Healey的論述缺乏事實根據。這個人的名字叫Abigail Chu, 但她從來不說她是在休斯頓/紐約的台北經文處上班的資深官員。
Jack Healey於最近也在南加州與救扁聯盟的部分人員有個深入的對談。Esther說她學到的就是要有贏的心態 (winning mentality)。在與Jack Healey會面後,救扁聯盟的成員也有所決定。除了繼續周五示威外,他們也開始計畫下一波的行動。對救扁來說,這群人是不罷不休。

扁案的主軸

扁案表面看起來是個法律案件,但大部分的人都會同意這是一個政治案件。扁案凸顯了台灣社會中的三個主軸。第一個主軸是民族問題,也就是一般人所說的統獨問題。陳水扁代表獨派選上了總統,是台灣民族獨立建國的第一大部,這自然引來殖民的「中華民族」主義者的反撲。扁案的第二個主軸是文化上的衝突。陳水扁的選上代表了台灣現代文化的前進而也因而觸犯了封建文化體系的國民黨。國民黨的黨國文化是個不折不扣的封建體系,著重特權及裙帶關係。蔡守訓之流會引用一千年前的宋公使錢之說為馬英九脫罪也不是個偶然。扁案的第三個主軸是台灣社會的階級問題。陳水扁出身窮苦,靠自己的力量成功的成為律師,台北市長及台灣的總統。這在美國是大家都會欽佩並鼓勵的。陳水扁任內也做了許多改革及措施,改善農民及中低下人民的生活。但對一些大財團及靠特權的國民黨黨國人員來說,這是他們不能忍受的。扁案的判決書洋洋灑灑,但說起來只是一個死結綁上另一個死結的大死結而已。要解套也只有如大智慧的文殊師利菩薩般的揮智慧劍斬斷亂麻而已。一個封建而靠特權為運作基礎的「中華民族」是不可理喻的。

Ecce Homo

台灣文化人權協會的會長王泰和及救扁聯盟的召集人李賢群都曾於台美人的論壇,夏令會及一些聚會中說明扁案的真相。對於救扁聯盟這群人,王泰和形容為他一生做人權運動中最有正義感、最勇敢、最堅持及最可愛的人。在台灣輿論皆曰扁可殺,而民進黨卻不知保護自己同志的時候,有這群人能挺身而出為扁申冤確實要有正義感。而要於每周五調配工作時間到台北經文處示威也需要堅持。這令人想起Ecce homo ( 拉丁文,英文為behold the man, 意為「瞧這個人」 ) 這個典故。典故源於羅馬的區長/法官Pontius Pilate將耶穌判處死刑後,他將披荊棘,被綑綁的耶穌於被釘上十字架前向群眾做展示而說:「瞧這個人!」。對救扁聯盟的人來說,阿扁是為台灣背十字架的殉道者。而事實上阿扁也於2009年出版有「台灣的十字架」一書。但阿扁不是一個宗教家,也不會是台灣的耶穌。不過阿扁的受難是真的,扁案情節也充滿了許多荒謬及可笑的地方。當我們在「瞧這個人」或不肖一顧時,無妨自問自己我們對扁案知多少。我們對一個正常運作的民主國家的司法體制了解多少,而台灣的司法水準又如何。我們對台灣的根本問題所在知多少。我們對國民黨及共產黨的運作又了解多少。最後我們可能會說,瞧我們自己。總的來說,我們要得勝的話,不但要知己,也要知彼。

李堅

台北經文處的火上加油

駐洛杉磯的台北經文處於2014年3月25日發出了一份對服貿協議之說明與回應的聲明稿。稍加瀏覽不但令人覺得彷彿回到三十年前的台灣,也令人懷疑經文處的人對僑社及美國社會的了解又有多少。

經文處全文強調民主,理性,和平,溝通,但這些不正是台灣的太陽花學運所訴求的嗎?如果馬政權處理事務的方式是名主、理性、和平、溝通的話則我們會有今天的學生之占領立院嗎?一個以黨領政,用黨紀來束縛民意的寡頭政權在馬金江的惡意執行下如今造成二十年來台灣最大的學生運動,而其駐外機構卻助紂為虐,為文火上加油,加深僑社本就對馬政權的不滿。
經文處發文於3月25日,但在3月24日的台灣鎮暴警察已用暴力驅逐了占據行政院的學生。當警察用鋼棒,盾牌及高壓水注強驅兩手高舉並高呼和平而進行非暴力抗爭的學生時,請經文處解釋和平在哪裡,而是那方在堅持和平的。當立院的國民黨黨團強姦民意時,民主在哪裡。說理性嗎,經文處這篇聲明稿的理性又在哪裡。

經文處說無法接受學生「退回服貿」及「在立法院通過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的對話前提。請問有那個法案神聖的不能退回的。駐洛杉磯的經文處難道不知在美國法案常常被退回嗎?也許你們離華府太遠,不明美國的首都國情。我們就以你們所在地的加州為例吧。1996年威爾遜(Pete Wilson)當加州州長時以公民投票通過了209提案 (Proposition 209),廢除了加州公立大學入學對族群背景的考慮 (Affirmative Action)。這個法案通過後改善了亞裔學生的入學率,但降低了被保障的非裔及西裔學生的入學率。以1996年的質料來看,加州大學柏克萊的亞裔學生占32.1%,而非裔學生占7.1%。取消Affirmative Action後,柏克萊的亞裔學生增加到42.3%而非裔則降到4%。非裔及西裔擔憂他們將來的處境而於今年一月由West Covina的民主黨州參議員Ed Hernandez提出一個要求對affirmative action的公民投票修正案。這個稱為 Senate Constitutional Amendment 5 (SCA5) 的修正案在民主黨控制的州參議院輕易的過關,但隨即引來亞裔人士的強大反擊。這些反擊還不是街頭遊行而只是透過一些電子郵件及在 Sacramento, Los Angeles, 及Cupertino 的 town-hall meetings。目前這個提案已被參院的民主黨撤回。在台灣學生抗爭占立院,五十萬人上街頭,全球台灣學生聲援而馬政權及經文處的態度竟然是不能撤回服貿。經文處能說我國是民主,法治的國家」嗎?

經文處且反對「在立法院通過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台灣顯然沒有對一般國際條約的監督條例。台灣要重建國際外交則對國際間簽約的程序及監督應該要有大家都能接受的法則才行。中國是一個對台灣有敵意的國家。不但有千枚飛彈對準台灣,也有反分裂法,並揚言要「和平統一」。對這種國家台灣人自然是頗有戒意,而「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只是一個基本的需求。對這種要求不能接受則請問「理性」何在。

經過台灣戒嚴時期的人對經文處的聲明稿不會陌生。在1979年12月10 日的高雄人權遊行中用暴力鎮壓但隨後卻聲明群眾「未鎮先暴」的政權如今也是當權者。在3月24日的政院鎮壓後江宜樺卻稱警察受傷的比群眾還多。難道台灣的鎮暴部隊都嬌弱的像芭比 (Barbie) 嗎?在李登輝及陳水扁主政時期,台灣不論在法治、人權、文化及公共建設上都有很大的進步。但自從馬政權於2008年掌權已來,台灣的一切不是停滯,而是退步。在民怨高漲而人民揭竿起義時,洛城的台北經文處卻也知道增高民怨而火上加油,無視美國的國情及自由民主及人權的普世價值。

李堅

故事的力量 — 由 Masada 到鄭南榕

Masada 是以色列最熱門的旅遊及朝聖地。Masada 位於一個岩石山的頂端平台(mesa)。平台的面積約長500 公尺,寬220 公尺。岩石山的一邊是高約400 公尺的懸崖,另一邊是高約91 公尺的懸崖。於平台上可眺望死海。Masada 是 Herod the Great (73/74CE – 4CE) 建立的。Herod the Great是羅馬統治下的第一個猶太地區的地方國王。Herod 是一個好大喜功,極為殘忍及狂妄的暴君。Herod 在 Masada 建立了豪華的宮殿,澡堂及游泳池。Herod 死後羅馬將猶太地區分為三個小國分給Herod 的三個兒子。西元66 年羅馬皇帝尼祿要增稅而引起了猶太人對羅馬帝國的抗暴,被稱為the Great Revolt (66 – 73)。當羅馬帝國攻下耶路撒冷並摧毀猶太人的聖殿後,一群狂熱的抵抗成員 (稱為Zealots)在Eleazer Ben Yair 的領導下攻下羅馬人控制的Masada以向羅馬帝國做最後的抵抗。由於Masada易守難攻,這群將近一千人的「自由鬥士」抵抗了三年,直到最後被八千羅馬大軍摧毀了城牆而攻入城內。但當羅馬軍攻入 Masada 時發現除了糧食儲藏室外,其於都被放火焚毀,而960 人全都自殺死亡,只留下兩個女人及五個小孩。不燃燒糧食代表他們不是因飢餓而自殺,而是他們寧死不屈。留下兩個女人及五個小孩是要將這些人的抵抗故事公諸於世。Masada 的故事相當感人而也激勵了歷經浩劫餘生的猶太人。以色列的新兵都被帶到Masada去效忠宣示 “Masada 不會再淪陷” (Masada will not fall again)。

抵抗羅馬的猶太人固然有,但投降的也不少。在投降羅馬的猶太人中有一個學者名教Titus Flavius Josephus (37-100),他後來被羅馬賦予公民的地位。我們目前所了解的Masada的故事都是經由Josephus來的。雖然Masada地處沙漠的乾燥地帶,寸草不生而兩千年來也無人跡,但考古學家發現Josephus對Masada的描述並不正確,如宮殿的數目,城牆與瞭望台的高度等等。但更重要的是考古學家沒法驗證有集體自殺的證據。Masada的歷史事實雖是一個大疑問,但這個故事已存在於猶太人的文化及集體記憶裏。

Masada的故事之動人處還在於它發生在逾越節(Passover) 的第一天。逾越節是慶祝摩西帶領猶太人逃離埃及的「出埃及記」(Exodus)的節慶。但歷史學者及考古學者無法證實整個「出埃及記」故事的真確性。埃及的記錄中沒有摩西這個人而也沒有十個災難的歷史記錄。歷史的真相如何正反兩邊都有。但有一點大家都不能否認的是猶太文化充滿了故事,節日,與儀式。
稍為了解猶太文化的人都知道猶太人的節日很多,有大有小,各有不同的意義及典故,而也都帶有儀式及生活飲食上的規範。除了上述的逾越節外,較重要的節日有Rosh Hashanah (新年),Hanukkah (Festival of Lights, 光明節),及Yom Kippur (贖罪日)。每個節日幾乎都有它的歷史典故,而也有許多儀式及生活的規範要遵循。經過這些節日的遵循及故事的述說及傳承,猶太人雖散居世界各地,但一直有辦法維持該民族的認同與意識。

有很多人會認為儀式及節日都只是表面而已,不值得重視。但在我們的生命過程中有許多階段及儀禮是會深深的影響一般人的感受及記憶的。猶太男人對他們的成年禮 (Bat Mitzvah) 有很深的記憶。同樣的,台灣的政治人物懂得跑白帖與紅帖,或參加一些典禮。因為那個有效,人們會記得你。節日儀式及生命階段 (phase of life) 的慶典及規範是會深深的影響個人的心靈記憶的。

猶太人的許多典故,同許多古老文化的典故一樣都有其歷史的疑點,但這並沒改變他們對他們歷史的看法而深信不疑 (至少是一般人)。當一個故事,即使不是真的,被一講再講的傳承下去時,這個故事就變成真的而據有強大的影響力。一個故事的最終要點在於故事的詮釋權。台灣民族是一個新興的民族,我們沒有悠久的歷史也不存在有那些不能考據的典故。雖說是一個新興的民族,但我們有很多自己的故事。台灣民族必須一再的講自己的故事,我們必須掌握我們自己故事的詮釋權,不容別人的扭曲。鄭南榕 (9/12/1947 – 4/7/1989) 的自焚事件如今因成大不准學生通過的「南榕廣場」之命名而成為焦點。除了那不值得一提的「伊斯蘭炸彈客」之詮釋外,可悲的是有些人將他的自焚解釋為只是為了爭取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而已。鄭南榕固然是為了爭取百分之一百的言論自由而遭國民黨的迫害,但引起國民黨要對他採取拘提行動的是他在1988年12月10 日世界人權日於他發行的「自由時代週刊」上刊登了許世楷教授的「台灣新憲法草案」。鄭南榕於之前的1987年4 月16 日已公開高呼「我叫做鄭南榕,我主張台灣獨立」。鄭南榕固然為言論自由而自焚,他更是為台灣獨立而自焚的。台灣人必須掌握我們自己故事的詮釋權。

李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