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內戰的當年與如今之三 從委員長,領袖,到君主立憲 —–西班牙的走上民主之路

西班牙內戰中的左翼政府是一些不同團體與意識形態的組合,而國際援助也並沒幫上大忙。墨西哥援助的步槍,遠遠不如德國與義大利的坦克武器,更比不上納粹飛機的運輸與轟炸。史達林的「援助」則別有企圖,要的是消滅托洛斯基派的人士,而非支援西班牙左翼政府的作戰。國際志願兵團雖然充滿熱情與理想,但卻是缺乏經驗的烏合之眾。相對之下的右翼叛軍有德國與義大利的大力支援與大財團的支助,而且都由佛朗哥的陸軍做指揮作戰。在這種情形下,這場內戰的勝負也就很明顯了。

在宣傳戰上,左翼政府強調這是一場自由與奴役的對抗;右翼叛軍則強調這是一場基督教文明與共產主義及無政府主義等「紅幫」的對抗,為的是要建立社會的秩序與正常化。

在內戰進行中,佛朗哥被認定為國家領導人,而於1936年9月21日封為委員長(Generalissimo),是軍階的頂層。右翼叛軍在各地有進展後,最後將西班牙切分為二。在猛烈轟炸與作戰下, 1939年1月27日,巴塞隆納落入叛軍國民黨的手中。巴塞隆納的淪陷多少代表了西班牙內戰的結束。 25萬人員越過邊界逃到法國避難。2月27日,英國與法國承認佛朗哥政權。三月,佛朗哥自封為西班牙的領袖(El Caudillo)。3月27日,國民黨拿下首都馬德里。 左翼政府流亡到外,留在馬德里的則無條件投降。4月1日,佛朗哥宣布內戰的結束。

在國民黨的佛朗哥自封為委員長與領袖的同時,無獨有偶,中國國民黨的蔣介石也自立為委員長與領袖了。真是「東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只是佛朗哥至少有戰績 (姑且不論善惡) 去頂這個頭銜,但蔣介石卻無顯赫的戰績可言,只是個誇勇的敗軍之將。

西班牙內戰中到底有多少人死亡,這是一個有爭議而難以釐清的問題。過去的估計是有一百萬人死亡,但目前的估計是50萬人死亡。佛朗哥是一個獨裁者,在內戰中的死亡及「成著為王」本不是大問題,但佛朗哥最為人詬病的是他於奪權後的清算與清鄉,進行了白色恐怖。他沒有去進行和解與重建,反而是去追殺異己。一般也咸信他用異己去當奴工做一些建設。到底有多少人死於白色恐怖,數目字也不是很清楚或有共識。由估計最高的20萬人到最低的38,000人都有。

雖然與德國納粹與義大利的法西斯屬同一陣線,但在二次大戰中,西班牙保持中立的立場。但當1940年6月納粹德國攻下法國後,佛朗哥心動了。佛朗哥於1940年10月與希特勒在西班牙與法國交界的一個地方(Hendaye)會面談條件。佛朗哥希望能得到德國的經濟與軍事援助來換取西班牙的參與軸心國,佛朗哥也希望能得到法國在北非的領域。希特勒不認為西班牙有足夠的力道,而價碼也開太高而回絕了。

二次大戰結束後西班牙進入了一個國際困境。佛朗哥因為是歐洲僅存的法西斯獨裁政權而受到國際社會的排擠。聯合國也將西班牙排除在外。但當冷戰開始後,堅決反共的佛朗哥政權開始走運了。1953年,美國與西班牙簽署了軍事協助協定。1955年12月14日,西班牙也加入了聯合國。

國際孤立的結束並沒有改善西班牙的貧窮與落後。在進入50年代後,佛朗哥的統治開始鬆綁。除了一些極端保守的分子外,他也任用了一些較開明的技術官僚去處理政務。在他放手的處理方式下,政策的失敗也不會燒到他的身上。在戰後出頭的那一群保守派人物已與內戰時期的保守派人物大不相同,他們重視的是政策的推行與經濟的開發。1959年6月通過的經濟穩定計劃(Economic Stabilization Plan),啟動了西班牙經濟的快速發展而被稱之為西班牙奇蹟。當然當時的西歐整個經濟都有快速發展,西班牙自然得力於那個優良的外在環境。而觀光收入及在國外工作的西班牙人所滙回的外匯也助長了經濟的成長。當時西班牙這種政府與民間共進的經濟政策,卻也使有些人覺得為法西斯政權的生存方式注入了一股新力量。這一段高經濟成長的時期到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後才結束。

佛朗哥不是一個很受愛戴的「領袖」,而他也不很直接介入政務,而多少由手下及技術官僚去處理政務。佛朗哥於1947年舉辦公民投票而由人民決定了西班牙人要的是君主憲政。這多少安排了他的接班人,而他則實際上以終身的攝政為職。1967年,他安排了前國王的長子,那時32歲的卡羅斯(Juan Carlos)為他死後的接班人(佛朗哥只有一女)。1969年開放局部國會選舉。1975年11月19日佛朗哥去世後,卡羅斯開始解構西班牙的極權獨裁政體。但在走上一段民主化道路後,一向不滿民主化的右翼軍人在經濟衰退,政務進行的不是很順利,而巴斯克的獨立動亂難已平息下,於1981年2月23日挾持議會。因為那時議會正進行要將自由派人士(Leopoldo Calvo Sotelo)選為總理。事後卡羅斯國王在全國的電視演說中指責叛變人士,堅持民主與法治。這個政變也就在18個小時後結束,西班牙也從此走上較穩定的自由與民主的道路。但西班牙內戰的陰影及地方族群/民族的問題都是一直存在的。而這種歷史的陰影與社會政治的現實也都多多少少左右了西班牙的政局。

李堅

西班牙內戰的當年與如今之二 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哨戰 ——西班牙內戰的國際色彩

一般界定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程以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的侵入波蘭開始算起。但在世界各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處理不當及其他因素已使到處都呈現衝突的景象,而戰亂到處都有。較顯著的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與1937年日本的全面侵華。1935年義大利的出兵攻下衣索比亞。 1938年3月12日,德國併吞了奧地利(稱為Anschluss)。

而隨著法西斯陣營的緊鑼密鼓地推向武力對抗,以英法為主的歐洲的自由民主陣營卻表現得怯戰而急於「求和」。當希特勒要併吞當時住有三百萬日耳曼人,但屬於捷克斯拉夫的蘇台德地區時(Sudetenland),與捷克斯拉夫有保護條約的法國不敢吭聲,而與納粹交涉的英國首相張伯倫(Neville Chamberlain, 3/18/1869-11/9/1940)也對希特勒的要求全面讓步。結果是英法與德國與義大利於1938年 9月30日簽下了墨尼黑協定(Munich Agreement)。事後張伯倫宣稱協定維持了和平。但不到一年後大戰爆發了。

當時國際的氛圍是法西斯主義的興起與邁進。但西班牙有她自己內部的階級問題、封建問題、與地區間的問題。巴斯克(Basque)與加泰隆尼亞(Catalonia)是一直有獨立的要求的。1933年,當加泰隆尼亞的民族主義團體發動叛變時,派兵鎮壓的是後來被升為參謀總長的佛朗哥。在左翼政府的第二共和時期,西班牙政府給巴斯克與加泰隆尼亞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權。當時的政府也已在進行給在西北角的省份加利西亞(Galicia)也有自治權。這種地區自主權的建立引起右翼的恐慌,他們害怕西班牙會因而解體。也有部分學者指出這是引發內戰的導火線。

但內戰發生的更主要與直接的原因是左右雙方互不相讓。當年西班牙雖說是君主政體,但卻充滿了軍人專政的歷史。而在封建文化的遺留下,天主教也掌控了教育與社會政治的導向,而無所謂的政教分離。貧富懸殊下使大部分赤貧農民及工人轉向共產主義與無政府主義。左右對抗不讓下,貧農開始搶占土地,工人罷工不停,而暗殺事件也層出不窮。在缺乏民主文化的基礎與妥協精神下,最後的武力衝突也就難以避免了。

由於法西斯政權在德國與義大利的崛起與對外的威脅侵略,使法西斯主義已成為國際的威脅。也因此,參與西班牙內戰的四萬名國際志願人士大多是左翼人士。這其中有在國內「戰敗」而轉戰到西班牙內戰的德國人(約16,000名)與義大利人。英國自願兵達4000名,法國一萬名,奧地利5000名,愛爾蘭600名,美國一千名(一說2800名)。在這些國際兵團中,最有名的是英國的喬治‧歐威爾與美國的海明威。

海明威當時是被美國一家報業公司派去西班牙做內戰的報導的,海明威不是當自願兵的。那時美國去的志願兵中有許多是文藝界人士,大都有左傾的思想,而於後來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但海明威的著作無疑是較有名的。但左傾的他卻也多少美化了左翼政府的作戰成功而使報導多少失真。當時海明威多少也為他未來的著作嵬集材料。他與同僚為捐助西班牙政府而拍攝了一部宣傳片(The Spanish Earth),他也寫了一部後來被拍成電影的小說(For Whom The Bell Tolls,台灣翻作戰地鐘聲,也有譯成戰地春夢的)。

當時喬治・歐威爾與他的太太都到加泰隆尼亞的巴塞隆納參與社會主義的建設,他們見證了當時當地在文化與社會經濟結構上的轉型。歐威爾在1938年發表的著作《向加泰隆尼亞致敬》(Homage to Catalonia),是當時(即使到現在)許多人了解西班牙內戰的一部著作。但在當時他與英國志願兵的相處頗有問題,而一些學者也指出他不了解加泰隆尼亞的歷史與社會,也不了解該地政治派系的對抗與鬥爭的歷史脈絡與原因。當時左翼政府掌控下的加泰隆尼亞也進行了一些社會主義的社會實驗。但在同時,不同派系的人員也互相打鬥而形成了一個內戰中的內戰。史達林所派的支援人士可不是要去支持當時的左翼政府的,他們主要是要消滅托洛斯基派的人員(Paul Preston: George Orwell’s Spanish civil war memoir is a classic, but is it bad history? The Guardian, 5/16/2017)。

除了海明威與歐威爾外,許多戰地記者與文藝界人士也都於後來發表了不少著作。在繪畫方面,畢卡索所繪的格爾尼卡(Guernica)成為名畫。他所描繪的是格爾尼卡城被轟炸後的慘狀。那時應佛朗哥的要求,納粹空軍於1937年4月26日炸平了巴斯克的古城格爾尼卡。

西班牙內戰這種雖說國際不干涉,但卻充滿了國際干涉、關注、與大量志願兵的情形,自然使有些人認定西班牙內戰是二次大戰的前哨戰(Adam Hochschild: Spanish in our hearts)。許多志願兵雖充滿了理想與熱情,但他們卻不了解西班牙左翼政府及西班牙社會的複雜派系問題,也不了解背後的國際黑手(史達林)。許多自願兵回國後感到失望,尤其是最後是右翼保守勢力的勝利。但也有人無悔,認為他們雖然天真,但那種天真是世界所需要的(Caleb Crain: Lost Illusions. The Americans who fought in the Spanish civil War. 4/18/2016, The New Yorker)。

李堅

西班牙內戰的當年與如今之一 缺乏民主文化下的左右對抗 —–西班牙內戰的歷史背景

位處西南歐的西班牙與西歐比起來,在現代化上慢了一大步,封建及神權統治也維持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雖然也受到幾場戰爭的影響及法國革命與啟蒙運動的衝擊,但變化是來得相當慢,而也有強大的保守勢力持續捍衛舊政權。

19世紀的西班牙,甚而在20世紀的前葉,農業是主要的經濟。在社會的兩大對抗陣營中,一邊是大地主、貴族王公、皇室、軍方、天主教會,等保守勢力;一邊是工人、社會主義人士、自由主義人士、新興的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等進步勢力。從1812年到1874年間,西班牙經歷了12場政變。1873年甚至建立了短暫的第一共和。

保守勢力之所以強大,缺乏廣泛的工業化是一個主因。西班牙的工業化起步較遲,而工業化也相當局限而有地區上的差異。早期西班牙的財富靠的是在美洲新世界的擴張與巧奪金銀財寶。但在進入19世紀後,中南美洲的國家紛紛發動了脫離西班牙殖民政權的獨立運動,對西班牙的「收入」顯然大有影響。19世紀20世紀交界時發生的美西戰爭(Spanish-American War, 4/21/1898-8/13/1898),更使西班牙失去了古巴、波多黎各、關島、與菲律賓。波多黎各、關島、與菲律賓是以兩千萬美元「賣」給美國的,古巴則獨立了。失去大部分海外領土的西班牙自然風光不在,而國家的財政也大受影響。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西班牙的立場是中立的。但國內的政局仍持續不穩。1923年的政變後形成了軍人專政。在民間要求共和的壓力下,西班牙國王(King Alfonso XIII)於1931年開放選舉。選舉的結果是自由派的人士大勝。西班牙建立了第二共和,而國王則遠走他國。

但這個共和的成分也很雜,由自由派人士、工人團體、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到無政府主義者都有。另一方面的保守派人士也在軍方的主導下,到處發生暴力抗爭。也同1930年代上台的德國納粹與義大利的法西斯主義般,西班牙也形成了法西斯式的政黨(Falange)。在民主和平的改革難以推動下,兩邊的走上暴力對抗之路也終將難以避免了。

當時泛左的全民陣線(Popular Front, Frente Popular)雖然於各地選舉中得勝,但無能解決西班牙社會與經濟的解體與衰頹。當時任參謀總長的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 Bahamonde, 12/4/1882-11/19/1975)屬於泛右的國家民族團隊(National Bloc),建議政府發佈緊急統治令。但佛朗哥的建議不但遭到拒絕,他也被解職下放到加那利島(Canary Islands)。而右翼的法西斯政黨也因為牽涉到暗殺政府官員的行動而遭到解散。

與一般散漫個性的西班牙人之不同處是,佛朗哥是一個一板一眼小心翼翼的人。當軍方人士企圖要發動政變奪權後,他原先是不想參與的。最後決定要參與政變的佛朗哥也不是原先的領導人。1936年7月18日,軍方人士聯合在西班牙各地一起發動政變。原先的設想是這是一個很快就會結束的政變。但軍方沒有預料到的是這個政變在各大都市(除了Seville外)都遭遇到市民堅強的對抗,而沒有立即見效的馬上成功。在這種僵持的對立情況下,兩方都發現他們沒有足夠的力量打敗對方,而也都求助於國際社會。

當時的國際社會原則上說的是採取不干涉政策,但在實際運作上則各有不同。當時的西班牙缺乏像樣的空軍及海軍。佛朗哥領導的駐北非摩洛哥的兵團(當時西班牙大部分的陸軍都駐在摩洛哥)難以登陸西班牙本土。佛朗哥因而求助於希特勒與墨索里尼。希特勒也因而派運輸機將駐摩洛哥的西班牙軍隊運送到西班牙本土參與作戰。1936年10月1日,佛朗哥在西班牙北邊的布爾戈斯(Burgos)成立政府,而成為西班牙的國家領導人。

雖說國際社會採取的原則是不干預,但納粹德國、法西斯義大利、與鄰國的葡萄牙是公開的支持右翼佛朗哥政權的作戰的。德國與義大利提供作戰用的武器,如坦克與巨炮。也應佛朗哥的要求做一些地區的轟炸。德國也借用這個機會測試新武器的效能。也不只右翼的國家支援佛朗哥,一些大財團也支持佛朗哥的右翼政權。最有名的是德州石油公司(Texaco)的總裁(Torkild Rieber),他不但不賣石油給左翼的政府,反而削價賣給佛朗哥的叛軍政府。德州石油公司也做國際石油運送的監聽,破壞一些運送石油給左翼政府的油輪以去除西班牙政府的能源。

在無力對抗右翼國民黨(Nationalists)的攻擊下的西班牙政府也求助於國際社會,但只有兩個國家有回應。墨西哥提供兩萬支步槍與彈藥,事後也收納了五萬名難民。蘇聯也派人員支持,但史達林意不在對抗佛朗哥,史達林的主要目標是消滅西班牙共產黨中的托洛斯基派的份子。但在支援政府軍的力量中,最為人傳頌而也留下許多文學作品與報導的是四萬名國際志願人士。這些主要由德、意、奧、英、法、及美國來的自願兵,大部分人一生中都沒使用過槍枝。他們的作戰經歷及事後的著作,至今也都廣為人傳頌而見證了那一段歷史。

李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