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羅會議的回顧之五 —- 由開羅會議看國民黨的本質

雖然於二十年代及三十年代有中德合作幫忙國民黨從事國防工業及軍隊現代化,但中國顯然尚無法面對日本於1937年7月7日開始的全面侵華。在國民黨撤退到重慶後,戰爭就陷於膠著。雖然有於1937年到1941年間蘇俄的志願空軍的援助,但沒有太大的幫助。1941年12月7日日本攻擊珍珠港而引來隔日美國的對日宣戰。美國的參戰救了國民黨一命,不但錢來了,軍援來了,美國也打起日本來了。1943年英美取消了她們在中國的治外法權,美國國會廢除了排華法案,而在該年的開羅會議中羅斯福又大賞臉的給空心大老倌的中國國民黨列強的地位。但開羅會議卻也突顯了蔣宋政權及國民黨的本質:狂妄自大,貪婪無厭,懼日,欺弱,庸才 (奴才) 體制。
羅斯福於開羅會議之前擔憂蔣介石於戰後會有地區霸權的野心。雖然西方的學界及政界人士知道中國有霸權野心,但他們不了解一個被日本打得落花流水而國內問題又是一團糟的中國如何能成為地區的霸權。但開羅會議後羅斯福已沒有那個疑慮了,蔣介石到底只是個庸才,不是個甚麼出將入相的人才。另一方面,宋美齡的野心可說是狂妄至極。她與1940年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威爾基有一夜情,希望威爾基能於1944年再出線來擊敗羅斯福總統。如此一來她與威爾基就能共同統治全世界。如此自大狂妄除了反應其特質外,多少也反應了中國文化的問題。中國在過去固然曾經是雄霸一方的帝國,但老大的帝國早已衰頹毀壞而不知如何現代化。有異於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中國一直沒法成功的現代化但卻一直存有老大的心態。有那種文化的社會而產生那種人卻也不足令人為奇。
珍珠港事變後美國急需中國的抗日以幫助美國打太平洋戰爭。但國民黨顯然有他的打算。利用美國的需要來抬高自己的身價而不斷的討價還價。要錢,要錢,還是要錢。在開羅會議中蔣宋還是不斷的開口要錢。在二次大戰中美國至少援助國民黨16億美元 (今日的210億美元)。沒有錯,美國給英國314億美元,給蘇俄113億美元,給國民黨最少。但歐洲戰場本就是主體,再說國民黨做了甚麼值得美國的援助。美國一再要國民黨抗日但國民黨就是沒有表現。這就提到下一個本質了,國民黨的懼日。
國民黨不抗日能力不足是主因,但懼日恐怕是更大的因素。有兩個事實可看出這個現象。在開羅會議中羅斯福提議戰後由中國代表盟軍佔領日本,但蔣介石拒絕了。第二個事實是日本投降後國民黨沒有能力接管日本的占領區來做交接。一度還有意要日軍留下代管日本的占領區,但因怕美國的反對而作罷。老一輩的台灣人當還記得「國軍」抵達基隆時還因怕留在台灣的日軍而遲遲不敢下船的故事。
雖然懼日,靠美國狐假虎威,但國民黨對弱國之欺壓可是不手軟的。開羅會議期間蔣宋開口要台灣澎湖及滿州 (東北),這些羅斯福都給了。蔣宋還開口要琉球,但羅斯福沒答應。日本投降後盟軍要中英進駐日本占領下的越南。以北緯16度為界,英國占南越,中國占北越。胡志明於二次大戰期間領導游擊隊對抗日軍及法軍的維琪政權 (Vichy French) 而也受到美國OSS (Office of Strategic Services, CIA 的前身) 的援助。當1945年9月2日胡志明借用美國獨立宣言為底稿宣布越南獨立後,他去信杜魯門總統要求美國依循大西洋憲章的精神支援並承認越南但都沒受到回覆。同月國民黨派雲南軍閥盧漢率領二十萬軍進駐北越。同「國軍」到台灣一樣,中國軍一到便開始姦殺掠奪。胡志明知道中國軍的習性而於1945年9月16日到23日啟動了”黃金周” (Gold Week),要游擊隊員到各鄉村向愛國鄉民徵收金飾而後做成一個純金的鴉片煙管送給盧漢以避免衝突,使胡志明能繼續他的獨立運動。由於法國也急欲回到越南重當殖民者,因此與國民黨協商要國民黨從北越撤軍來換取法國放棄在上海的租借地,胡志明則同意法國回來使越南成為法蘭西聯邦的一成員。這個1946年3月6日簽訂的「六三協定」使人以為胡志明是賣國賊,但胡志明於國民黨離境後便與法軍打了起來。對這個協議的簽署胡志明說:上次中國人來一呆就是一千年。法國人是外國人,很弱,殖民時代已成過去。白人在亞洲已是歷史。但如果中國人留下來則他們永遠不會離開。我寧願多聞法國屎五年也不要一輩子吃中國屎。
當盧漢在越南時,蔣介石派兩個師進駐雲南預備做為後路。當盧漢回來後蔣介石把盧漢的精銳部隊派到北方與共產黨作戰來架空盧漢。當共產黨打到雲南時,盧漢要人民武裝而將國民黨的軍隊趕出雲南,最後倒戈投向中共。
美國從四十年代開始就有一群人支持國民黨的反共及「抗日」,宋美齡的遊說固然有功但絕大部分都是基於反共的意識型態。這群人於華府替國民黨做遊說的工作而被稱為China Lobby。最有名的如時代雜誌的發行人Henry R. Luce,富商如Alfred Kohlberg,Fredrick C. McKee等。國民黨被踢出中國後及隨後的韓戰及中共的「抗美援朝」強化了這個團體的力量。他們質問誰失去了中國。但我們都知道誰失去了中國,捨國民黨其誰。孫文雖說「選賢與能」,但國民黨的用人政策一向都是用人唯奴。用的都是庸才與奴才,因為只有如此掌權者才會「安心」不會被奪權。二次大戰期間羅斯福,邱吉爾及馬歇爾將軍,艾森豪蔣軍的能力及優異都是可圈可點的。因為英美有制度的運作但中國沒有。一個只知權力惡鬥但無良性的能力競爭及良好升遷管道的國民黨當然只有失敗的分。 (開羅會議回顧系列完)

李堅

開羅會議的回顧之四 開羅會議與霍普金斯 —– 一個沒有國務院參與的公報

開羅會議於1943年11月26日結束那晚由羅斯福,邱吉爾與宋美齡三人於一個小時之內擬了一分新聞稿式的公報 (Communique) 預定於12月1日公布。這也就是我們所稱的開羅宣言。開羅宣言全部只有一頁,主要部分連半頁都不到。這與1945年7月26日發表的波茨坦宣言之明確對日宣言相當不同。波茨坦宣言明確列了十三條要求。在波茨坦宣言中我們也首次看到開羅公報被稱為開羅宣言。

我們現在來看開羅公報的主要部分:「三國絕不為自己圖利亦無拓展疆土之意思。三國之宗旨,在剝奪日本自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後,在太平洋上所奪得或占領之一切島嶼,及日本在中國所竊取之領土,如東北四省台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華民國。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務將日本驅逐出境。我三大盟國稔知朝鮮人民所受之奴隸待遇,決定在相當時期使朝鮮自由獨立。」(The Three Great Allies…….They covet no gain for themselves and have no thought of territorial expansion. It is their purpose that Japan shall be stripped of all the islands in the Pacific which she has seized or occupied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First World War in 1914, and that all the territories Japan has stolen from the Chinese, such as Manchuria, Formosa, and The Pescadores, shall be restored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Japan will also be expelled from all other territories which she has taken by violence and greed. The aforesaid Three Great Powers, mindful of the enslavement of the people of Korea, are determined that in due course Korea shall become free and independent.)

領土用奪得,占領及竊取雖然都不應該,但在國際法上應與用條約割讓有所不同。混合在一起使用可能會有所爭議。有如沈建德教授指出,台灣,香港及美國西部的大片領土都是依條約割讓或租借的,不能說是竊取。參與會議的中國,英國及美國不應不知這個事實。這個議題應由國際法專家去論述,不是本文要討論的重點。總的來說開羅宣言給人的印象是不太明確而易於落人口實。要了解這個不太專業的公報,我們得來看一位背後的主要人物霍普金斯 (Harry L. Hopkins, 08/17/1890-1/29/1946) 的角色。

霍普金斯是社工出身,沒有政治或外交的科班背景。由於其行政能力很強,他在社會服務界及紅十字會的表現先是受到了羅斯福夫人Eleanor的重視,而於羅斯福當紐約州長期間 (1929-1932) 也受到羅斯福的器重。羅斯福於1933年當上總統後也將霍普金斯延攬為團隊。在那段美國經濟大恐慌的時日,霍普金斯主持了許多聯邦政府幫助失業人口的方案如FERA,CWA,WPA。1937年霍普金斯因胃癌開刀,隔年12 月羅斯福要他當商務部長,但他不到一年就因健康問題而辭職了。但二次大戰爆發後羅斯福要他回來,從1940年到1945年間他大部分時間都住在白宮成為羅斯福的親信。羅斯福也派他到英國及蘇俄去了解情況。邱吉爾與史達林都與他有良好的關係。美國為了援助英國與蘇俄的作戰需要而通過了借貸法案 (Lend-Lease Bill),後來也包括國民黨下的中國。霍普金斯一人就負責那五百億美元的借貸運作。當時的國務卿權責都沒有霍普金斯來的大。在羅斯福總統的體制裏,國務卿形同虛位。霍普金斯的職權等於是國務卿加上當時還沒有的國家安全局局長。位高權大難免招忌,在當時質疑他的聲音不少。與宋美齡有過一夜情的威爾基就質問羅斯福為什麼那麼重視許多人質疑的霍普金斯。由於威爾基是1940年共和黨提名的總統候選人,羅斯福回答說你有一天也可能當總統,而你將會知道這是一個很寂寞的職位。每天上門找你的都有求於你。那時你就會了解有霍普金斯這種人的重要,他只服務但無所求。

從1990年代開始有前KGB的高級官員暴料霍普金斯是蘇俄的臥底間諜,但證據不是很足。社工出身的他是左傾的。與邱吉爾見面之前他是頗有戒心的,因為平民作風的他不喜歡貴族紳士作風的英國政要。但他與邱吉爾一見如故。他也很支持中國,給予國民黨下的中國大量金援。我們知道那些錢相當多的一部分都進入蔣宋的口袋裡。

羅斯福出發到開羅會議之前並沒準備要發表公報或聲明,事前也沒諮詢國務院的東亞事務專員。美國國務院也是於12月1日公報發表後才知道有此聲明,而公報上也蓋有國務院12月3日的收到印章。由於沒有國務院的參與也難怪公報的內容顯得草率。由於邱吉爾對中國戰場沒興趣,所以討論主要是蔣宋兩人與羅斯福,或更確切的說是霍普金斯。難怪有人說公報的內容主要是霍浦金斯與蔣宋團隊討論的結果。霍普金斯當然不會如國務院的人般的了解東亞情勢。

霍普金斯於11月24日的草稿要韓國及早獨立但羅斯福改為適當時機,邱吉爾潤筆為”相當時期” (in due course) 而定案。也因此在重慶的韓國流亡政府及李承晚在華府的代表都對開羅宣言有所批評而最後也向美國國會反應。但我們沒聽到當時的台灣人有任何反對的聲音。

美國在二次大戰中的許多會議都是為了對抗敵人 (日本,德國,義大利) 及聯繫同盟過 (英國,蘇俄,中國) 而召開的。但當年的敵人如今都是美國的友邦而當年的同盟卻大多是今天的敵人。強權固能左右歷史於一時,但歷史是人民走出來的。

(有關開羅會議的著作不少,也有Ronald Heiferman的專書介紹。不要看書的倒有一篇頗詳細的文章:James I. Matray 教授的Casualty of the Cold War: The Cairo Declaration and its Historical Legacy in Northeast Asia. 不過該文著重於韓國)。

李堅

附錄:開羅公報的原文

Cairo Communique

Cairo Communique

開羅會議的回顧之三 開羅會議的檯面人物 ——- 東西及兩性的交會

參加開羅會議的主要人員除了羅斯福,邱吉爾,蔣介石,宋美齡外還有飛虎隊的陳納德將軍 (Claire Chennault, 9/16/1893-7/27/1958),史迪威,馬歇爾將軍,英國的蒙巴頓將軍 (Louis Mountbatten) 及羅斯福的特別助理霍普金斯 (Harry Hopkins)。邱吉爾希望蔣介石與宋美齡能去參觀金字塔 ( 意為不要參加會議 ) 所以他們能多討論歐洲戰場的策略,但沒成功。而在開會的第一天馬歇爾將軍就因蔣介石的無理要求軍援憤而離席。由於開羅會議的主要目的在提升中國的地位來鼓勵國民黨的抗日,因此要角為美國的羅斯福總統與中國的蔣介石與宋美齡。這三個人可說來自不同的世界。

羅斯福來自一個富裕的家庭,小時候每年都到歐洲度假 因此法文德文皆通。羅斯福於中學時住校讀書 (Groton School),深受教師強調社會服務理念的影響。哈佛大學畢業後當過紐約的州參議員,美國海軍副理,紐約州州長,最後於1933年選上美國總統。羅斯福成長於獨立已近兩百年並有悠久自由民主文化傳統的美國,本身學歷經歷俱佳而才能也優異。他將美國由經濟大蕭條中帶了出來。在三十年代及四十年代初的美國他不只是個很受歡迎愛戴的總統,也因二次大戰使他成為盟軍的最高領導人而躍成全球領袖。戰後的美國也成為超級強國。

相對之下蔣介石除了私塾及到日本讀東京振武學校外,沒有甚麼現代教育及高等教育可言。不用說沒有自由民主及人權的觀念,連現代政治及國際關係的運作也不了解。蔣介石成功的因素在於黑道 (青幫),敢殺及屠殺,並緊跟隨孫文自比為接班人,及與宋家的宋美齡結婚 –- 把金錢,權力及他所缺乏的對外關係聯結起來。說來是暴力,權力,金錢,及名望 (孫文) 的組合。 同國民黨的大多數高官一樣,蔣介石內鬥內行,外鬥外行。不但不會抗日,日本向盟軍投降後還沒有能力接收日軍控制的地區。還私下與日方聯繫希望日軍協助打中共來換取在中國的保護地位。蔣介石考慮了日本中國戰區最高領導人岡川寧次的建議要利用一百五十萬日軍來打中共但懼怕美國的反彈而做罷。到1947年時日軍都尚留在中國。當時的中國為甚麼除蔣介石外無第二人選?也許有才幹的都被他清算掉了,也許當時的中國社會及文化水平只能產生出這種人。不管理由如何,很難令人想像背景如此懸殊的蔣介石與羅斯福如何會談。這就是宋美齡的角色了。

宋美齡於1908-1917在美國接受中學及大學教育,主修英文及哲學。她的英文稍帶南方腔調,很容易為美國人接受。雖然在美國接受教育而也對西方的文化與政治能言善道,但原來很欣賞她的羅斯福夫人Eleanor後來覺得她對民主只會說不會做。日本侵華前後,宋美齡便常在美國的報章雜誌發表言論,強調中國為維護民主自由而抵抗日本,美國應支持並重視中國戰場而非歐洲戰場。加以當時的右翼雜誌《時代》發行人Henry Luce的大力支持,使蔣宋上了三次《時代》雜誌封面人物。海明威稱宋美齡為「中國的皇后」是低估了她的野心。1942年10月羅斯福派1940年與他競選總統大選失利而想再於1944年爭取共和黨提名的前總統候選人威爾基 (Wendell Willkie, 2/18/1892-10/8/1944) 到重慶做親善訪問。據同行的《展望》雜誌 (Look) 發行人高爾士 (Gardner Cowles) 的回憶錄表示,宋美齡 (時年45) 於接待會當晚引誘威爾基而有了一夜情。威爾基答應要帶宋美齡回美國。高爾士勸已婚的威爾基說那將是政治自殺而改變了威爾基的想法。由於隔天一早威爾基有個演講所以他託高爾士去向宋美齡解釋威爾基不能帶她回美國。暴怒的宋美齡用指甲抓傷了高爾士的兩邊面頰。兩個月後宋美齡到美國做了一個旋風訪問,也成第二個到參眾兩院做演講的女姓。她在白宮本要住三天,卻延長成惹人煩的12 天。羅斯福總統一開始就提防她但羅斯福夫人卻因同是第一夫人而認為應共同為人權及民主努力而欣賞她。後來羅斯福夫人覺得宋美齡言行不一而也由賽珍珠口中了解中國不是宋美齡所講的那樣。賽珍珠說很多中國人不喜歡她的奢華像個皇后,她推的「新生活運動」也很失敗。在那次於美國東西兩岸演說遊說的過程中,宋美齡也於她下榻的紐約Waldorf-Astoria旅館 (她包下整層樓) 邀宴高爾士私下會餐。宋美齡向高爾士表示他應不計一切花費支持威爾基贏得1944年的總統候選人提名,一切費用她會承擔。高爾士推測錢會由放在美國銀行的美國對華貸款而來。宋美齡說如果威爾基選上了則我們兩個將會統治全世界。高爾基會統治西方世界而我會統治東方世界。高爾士覺得那種想法是瘋狂 (crazy), 但他也知道宋美齡意要他將威爾基轉達她的想法。那年年底宋美齡到埃及參加開羅會議。1944年威爾基沒得到共和黨的提名而也於事後因心臟病發作而去世。

知道宋美齡要去參加開羅會議的Eleanor要求她先生羅斯福總統帶她去開羅所以她能與宋美齡再見面,羅斯福拒絕了。邱吉爾的女兒Sarah也去了但只是隨行,沒參加會議。由於蔣介石不會英文所以宋美齡不但做「翻譯」,也常主導,並常不請自來。在那個本應全是男人的戰爭及政治的會議中,宋美齡不斷的抽英國菸,穿黑色絲緞長裙。而在那個不是迷你裙的年代將裙叉開到大腿,時而故意顯露引來騷動。當時邱吉爾的一個助理對宋美齡的印象是她在搞性與政治。

開羅會議當然不是東西與兩性的第一次交會,但一個戰敗而不知檢討卻只會怪人的國民黨卻反而引來美國的關注而有了開羅會議。乞食下大願的蔣宋野心加上宋美齡的手腕及英美對東亞情勢的不了解多少反映在最後的新聞公報上。

李堅

開羅會議的回顧之二 開羅會議及其後續發展 —– 蔣介石的前後表現

珍珠港事變 (12/7/1941) 後隔日美國對日本及德國宣戰。同年12 月30日蔣介石馬上開口向美國要五億美元的貸款。羅斯福於1942年3月批准了這項貸款但要國民黨發行公債以遏止通膨。但蔣介石只拿錢而不發行公債。這開啟了蔣介石與美國在二次大戰中來來往往的一個模式:美國給錢但要蔣做一些事而蔣則堅持沒有更多的款項他沒辦法做。六個月後蔣介石的胃口更大了,要美國提供三師的軍力,五百架飛機及每個月五千噸的物資。史迪威反對這個要求但羅斯福怕蔣介石向日本投降而同意了。羅斯福怕中國投降後,日本會進攻到印度,甚至中東而與納粹連結起來。1937年開工而於1938年完工的滇緬公路本是國民黨的主要補給路線,1940年日本施壓英國而關閉該公路。1942年日本占領緬甸後切斷了這條補給線。所以美國的援助都是要空運的,耗費不菲,但這顯然無法滿足蔣介石的需求。

羅斯福知道蔣介石集團的問題:貪污,腐敗,不抗日。但當時的國民黨無第二人選。也因賽珍珠的建議而安排了開羅會議,希望能夠藉此穩住並鼓勵國民黨抗日。在開羅會議中雖然有官方的翻譯官,但宋美齡堅持她比較了解蔣介石所以她也要翻譯。因為整個過程有兩個翻譯,耗費很多時間。蔣介石在整個過程中是討價還價,對區域政治 (geopolitics) 的討論沒興趣,要點只在於編列一大推理由來要更多的援助。羅斯福原來擔憂蔣介石的國民黨於戰後有做地區霸主的野心,但他於會議後已沒這個疑慮。羅斯福對蔣介石的印象是善變 (mercurial),護短 (defensive),過於依賴太太。事後羅斯福也向他的兒子Elliott說蔣介石意不在抗日而只要打共產黨。

會議期間蔣介石要盟軍反攻緬甸以重開滇緬公路這條補給線 (稱為Operation BUCCANEER)。羅斯福同意但邱吉爾強烈反對。邱吉爾認為反攻緬甸需要大量的軍力與物資,如此會延誤攻打德國的計劃。中英堅持不下但羅斯福原則同意國民黨的反攻緬甸建議。但等三巨頭到德黑蘭開會 (11/28/1943-12/1/1943) 後,史達林表示蘇聯將會開啟歐洲東部的戰場以牽制德軍,並於德國投降後會對日宣戰。做為交換條件,羅斯福同意蘇聯取回庫頁島的南部,千島列島,Kurile islands,並擁有東北亞勢力的要求。有蘇聯的同意攻打德國及日本,羅斯福放心了多而也才同意邱吉爾的取消反攻緬甸的計劃。知悉反攻緬甸計劃被取消的蔣介石大怒,並於開羅公報 (Cairo Communique, 12/1/1943發佈 ) 筆跡未乾的12月9日向羅斯福要一百億美元的貸款及每個月兩萬噸的資援。羅斯福拒絕了,要蔣介石先抗日再來要求貸款援助。

從1944年3月到12 月,日軍發動三場大規模的「一號作戰」(又稱「大陸打通計劃」,國民黨稱為豫湘桂會戰 )。日軍這幾場在河南,湖南,及廣西的作戰意要連結日軍在大陸與東南亞的通路。國民黨大敗後史迪威與蔣介石的衝突白熱化而成你死我活的狀態。雖然同意史迪威的建議由他來指揮國民黨軍隊,但羅斯福不願見美軍離開中國 (蔣介石的威脅),所以換了魏德邁將軍 (Albert Wedemeyer, 7/9/1897-12/17/1989) 到中國戰區。魏德邁將軍雖然與國民黨的關係較好,但他也無法促使蔣介石改革他的軍隊。「一號作戰」後使國民黨更陷入孤立而不再成為美國考慮的對象。但「一號作戰」後的日軍也變的更過於分散而使中國戰場更陷入膠著的情況。中國戰場從此以後不再是盟軍的考慮對象,主力集中在歐洲戰場及太平洋戰場。

在雅爾達會議期間 (2/4/1945-2/11/1945) 羅斯福已有心臟衰竭而顯得很憔悴。那時歐洲戰場的勝利已指日可待,但對日戰爭的勝算仍是未知數。原子彈的試爆成功仍是半年以後的事。雅爾達會議討論戰後歐洲的佈局並重申蘇俄在東北亞的領土所得及勢力範圍以換取蘇俄於德國投降後的對日開戰。羅斯福總統於1945年4月12 日死於任中,未能看到盟軍的勝利。德國於1945年5月投降後,三巨頭於波茨坦 (7/17/1945-7/26/1945) 召開二次大戰中的最後一次會議。邱吉爾落選所以中途由新上任的Clement Attlee代表英國。會議前十天美國原子彈試爆成功,杜魯門總統因此於「波茨坦宣言」中向日本提出嚴厲的警告。1945年8月6日及8月9日美國於廣島與長崎各投下一顆原子彈。8月9日蘇聯向日宣戰,出兵東北。8月15日日本投降。

羅斯福總統邀請蔣介石到開羅會議的原意是要給蔣介石一個面子,並希望藉此提升國民黨的士氣以對抗日本。但蔣介石與宋美齡不但在開羅會議中惹人怨而大失國際面子,爾後中國也節節敗於日本。這個結果使得本來對國民黨就已不滿的美國更是大失所望。美國從此專注於太平洋戰爭的跳島戰術 (island-hopping offensive) 而不再重視中國戰區 ( 盟軍下的中緬印戰區, CBI Theater )。羅斯福總統死後上任的杜魯門總統對國民黨則很不友善。1949年10月1日中共建國後,杜魯門於1950年1月5日宣布美國不再介入中國的事務。但北韓於6月25日侵入南韓後,驚覺到俄共的擴張,杜魯門派出第七艦隊到台灣海峽防止中共的入侵。

沒有能力卻有自大妄想的國民黨 (及中共) 都稱雅爾達會議為密約。事實是這同德黑蘭會議及波茨坦會議一樣都是二次大戰中的三巨頭會議。如果蔣介石在開羅會議中表現出有能力,或說國民黨與共產黨能展現出抗日的能力,則美國沒有必要引蘇聯向日宣戰來換取蘇聯在東北亞的勢力範圍。說雅爾達是密約只不過是自取其辱罷了。

李堅

開羅會議的回顧之一 二次大戰中的同盟國會議—– 開羅會議的歷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並沒解決歐洲內部的問題。在一些國際事務上,尤其是對德國的苛刻處置只引發了往後德國的強烈反擊。二次大戰的前奏是1935年義大利侵占衣索比亞。接著是德國於1938年3月併吞奧地利 (Anschluss)。1939年9月1日德國攻下波蘭後大戰就此展開。1940年4月德國進攻丹麥,挪威。1940年5月攻下比利時,荷蘭與盧森堡後,開始進攻法國。法國於1940年6月14日投降。東歐方面,蘇聯於1940年6月進佔波羅的海三國並進攻波蘭。1940年7月19日希特勒向英國喊話,並開始隨後的空襲。至此英國於歐洲陷入孤立對抗德國的情況。英國總理邱吉爾於1939年開始就與美國總統羅斯福有書信及電報的來往,急需美國的支援與參戰。但當時美國人無心歐洲事務,尤其在本就無心參戰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死了十一萬人,受傷二十幾萬人,更使一般美國人認為歐洲的戰爭是歐洲人的事,不願被拖下那蹚渾水。但邱吉爾鍥而不捨而羅斯福有意幫助英國,於是在1941年8月兩人首次在紐芬蘭 (Newfoundland) 會面並於1941年8月14日發表大西洋憲章 (Atlantic Charter)。大西洋憲章著重在戰後的秩序,強調英美沒有領土野心,人民自治自決,自由貿易及侵略國應予解除武裝。

羅斯福與邱吉爾於二次大戰中總共有11次的會議。討論的大都是戰局及戰後的處置。美國於珍珠港事變 (12/07/1941) 前雖維持中立的態度,但有龐大的經援英國,蘇聯,流亡的法國政府與中國 (Lend-Lease, 當年總值501 億美元)。珍珠港事變後羅斯福與邱吉爾於華府進行第二次會面 (12/22/1941-1/14/1942),兩人定調歐洲戰場為優先考慮。其間26國於01/01/1942簽下聯合國宣言,成為日後聯合國的基礎。往後的會議也談及國際貨幣基金的成立,但重頭戲在盟軍對德國及義大利的反攻及戰後的歐洲及亞洲的秩序。英美的態度及主張是先解決歐洲的戰局然後再來對付日本。1943年1月14-24日,羅斯福,邱吉爾及戴高樂在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加 ( Casablanca ) 討論進攻意大利及反攻法國。日後的重頭戲則在三巨頭 (英美蘇) 的德黑蘭會議與雅爾達會議。聽到卡薩布蘭加會議但沒被邀請的「民族救星」蔣介石氣的跳腳了。

從1943年2 月開始蔣宋美齡與她的哥哥宋子文就於華府及美國兩岸到處遊說指控美國並沒平等對待中國。他們說中國為自由民主而戰但美國卻不全力援助。羅斯福總統了解中國的軍心散漫,政府腐敗,通貨膨脹嚴重,看不出有對抗日本的能力。加以蔣介石與美國在華的軍事指揮官史迪威 (Joseph Stilwell, 3/19/1883-10/12/1946) 嚴重不和。當時的美國參謀總長馬歇爾 (George Marshall, 12/31/1880-10/16/1959) 也知道派史迪威到中國戰場去與蔣介石並肩作戰是一個最艱難的職務。羅斯福總統雖然認為歐洲戰場優先,太平洋戰場其次,中國戰場是最後的考慮,但他也不希望與蔣介石有所摩擦。為此羅斯福就教於賽珍珠 (Pearl S. Buck, 6/261892-3/6/1973),賽珍珠建議羅斯福給蔣介石見面的機會以去除他的不安全感。羅斯福總統於是在原已安排好而定於1943年11月28日召開的三巨頭德黑蘭會議之前給蔣介石一個見面的機會,在停腳的開羅召開了開羅會議。開羅會議有兩場,第一場 (11/23/1943-11/26/1943) 主要是羅斯福與蔣介石。由於邱吉爾對中國戰場沒有興趣因此大多只派他的助理參加。第二場 (12/4/1943-12/6/1943) 是於德黑蘭會議 (11/28/1943-12/1/1943) 結束後羅斯福與邱吉爾於開羅停留時與土耳其總統Mustafa Inonu就土耳其是否要繼續維持中立或參戰的討論。

雖然史迪威認為國民黨的抗日戰爭是個”假戰爭” (phony war),但羅斯福急需中國的抗日來牽制日本以利美國在太平洋的海戰。羅斯福於是提議「四個警察」的構想:蘇聯,英國,中國與美國於戰後維持各地區的和平與穩定。羅斯福認為將中國納入列強會提高中國人抗日的意願與士氣。但邱吉爾對將中國視為列強一議很不以為然。他認為那個想法是天真 (naïve),錯覺 (illusory),也很可笑 (whimsical)。但一般史家都同意開羅會議的主要目的是穩住並提升分崩離析的蔣政權。

在邱吉爾的二次大戰回憶錄中,他覺得開羅會議被中國事務的討論佔了太多時間,複雜而也都是芝麻小事 (lengthy, complicated, and minor)。羅斯福的主要助手Harry Hopkins (8/17/1890-1/29/1946) 則指出開羅會議對整個戰局的進展一點幫助也沒有。英美之間對主要戰略問題的討論如對義大利的反攻及對德國反攻的登陸地點與佈局都缺乏足夠的時間去討論。除此之外蔣介石與宋美齡在開羅會議的表現不但激怒了邱吉爾及其助手,也惹惱了羅斯福總統。開羅會議後羅斯福已不再認為蔣介石領導下的中國有可能於戰後成為列強。事後他也開始尋求與中共的軍事與經濟上的聯繫。那時羅斯福也急欲要史達林到開羅開會所以盟軍能有個「四強會議」。但當時與日本簽有互不侵犯條約的史達林不希望與國民黨會面而給日本一個攻打蘇聯的藉口。

往後的重頭戲是三強的德黑蘭會議,雅爾達會議 (2/4/1943-2/11/1945) 及德國投降後的波茨坦會議 (7/17/1945-2/11/1945)。蘇俄之於雅爾達會議中得到東北亞勢力範圍的承諾多少是蔣介石在開羅會議的表現令美國對國民黨缺乏信心的結果。也就是說蔣介石給羅斯福不抗日的印象但史達林則表明在打敗德國後會宣佈對日作戰。

李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