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帝國的興衰之五 荷蘭歷史給台灣的「可能」 —–五月花,雨夜花的思想枝

1534年,英國國王亨利八世(King Henry VIII, 6/28/1491-1/28/1547)脫離天主教而建立英國國教—-「英格蘭教會」(Church of England)。而於同時的英國也有一派名為清教徒的新教運動,他們認為英格蘭教會只比天主教教會較不腐敗而已,但改革還是不徹底。這批清教徒中有一派更激進,他們認為要脫離英格蘭教會才行。他們被稱為分離主義者(Separatists)。這些清教徒有些移民到瑞士—-新教喀爾文主義(Calvinism)的發源地。也有人移民到荷蘭。移民到荷蘭是因為荷蘭較近,而於新教運動中也都互相有來往。再加以荷蘭有宗教自由及一個開放的社會。移民到荷蘭的清教徒中包括一個名為威廉‧布拉德福德(William Bradford, 1590-1657)的人。他後來在美國歷史上占有一個重要的地位。

布拉德福德於1608年與一群清教徒逃離英國到荷蘭。他們雖然可以自由從事他們的宗教活動,但他們發現荷蘭社會太世俗化(secular),而且他們的孩子也都講荷蘭話,採用了荷蘭的風俗與文化。這群分離主義者於是決定移民到美洲建立他們的新天地。

取得維吉尼亞墾殖公司(Virginia Company)同意的這群清教徒,在一再延誤啟程日期下最後終於出發了。他們於1620年11月抵達了遠離維吉尼亞的普利茅斯(Plymouth,也是他們在英國的離開點的港名)。那時已經是冬天了。因為已遠離英國統治,也不在維吉尼亞墾殖地的管轄範圍內。為了維持以後的社會秩序,這群人中的男人於1620年11月20日登陸前,誓約他們要形成「公民政治」(Civil Body Politic)。他們簽下了「五月花協議」(Mayflower Pact)。有些學者指出,這個協議的精神也反映在美國的獨立宣言中,而這個自己管自己的傳統也一直持續在目前新英格蘭地區的鄉鎮會議(town meetings)中。

五月花船上共有102名乘客,30名船員。移民者也非全為清教徒。在飢寒及疾病交迫下,隔年只剩下一半人員。但在經過春夏季及印地安人的幫助下, 1621年11月,他們得以慶祝豐收。而這也是美國感恩節的由來。

我們對這段歷史的了解都是透過布拉德福德於1630年開始寫的《普利茅斯墾殖歷史》(Of Plymouth Plantation) 一書而來。

有宗教自由,而荷蘭也不干涉清教徒的活動。 以布拉德福德為主的這群清教徒之要離開荷蘭的理由是:荷蘭社會太世俗化,及孩子們的採用荷蘭的風俗習慣。但若荷蘭有嚴格的國教,則清教徒必然難以見容於該地。而孩子的荷蘭化不也是入境隨俗的自然發展嗎?但要點可能在於清教徒的自我觀點。美國歷史雖然稱這群清教徒為朝聖者(Pilgrims),但他們可是自稱為聖者(Saints),是上帝的選民。很難說這群自認為是上帝選民的看法是否也存在於當時的英國社會,而促成後來大英帝國的產生。但我們知道美國人是普遍存有「美國特異性」(American Exceptionalism)這種看法的。這多少源於美國獨立革命及美國個人主義文化與自由民主社會的結果,但也不能說與美國之為目前世界唯一超級強權沒有思維上的關聯。

雖然沒有許多學者分析探討十七世紀的荷蘭民族主義,但荷蘭史家史瓦特指岀,當時的荷蘭文獻常出現愛國者(patriot),甜蜜的荷蘭 (the sweet Netherlands),父祖之國 (fatherland),我們親愛的父祖之國(our dear fatherland)這些用語。不難看出當時荷蘭的民族意識。當時的荷蘭人知道他們生存於一個黃金時代,而也將一切歸因於上帝,而非如清教徒般的以上帝的選民自居。史瓦特認為當時的荷蘭民族意識可說是一種自滿,而非彌賽亞式的氣盛。這多少源於荷蘭人知道他們是一個小國,而非大國或強權。

荷蘭占據台灣(1624-1662)時是荷蘭黃金時代的後半期。當時的台灣是東印度公司中僅次於日本的第二大獲利點。鄭成功驅逐荷蘭人時(1662),也多少是荷蘭黃金時代的尾聲。荷蘭人在台灣有沒有留下典章制度難以考證。但我們知道荷蘭人引進漢人墾殖,也引進水牛、黃牛、玉米(番麥)、蕃茄、高麗菜、蓮霧、辣椒、胡椒、荷蘭豆、芒果、蕃鴨,….等等。也引進了火柴(番仔火),水泥(紅毛土)等等。但荷蘭人在台灣是留下了那一段殖民歷史。再加上後來的滿清,日本殖民,使周添旺於1934年所詞的「雨夜花」那首歌於中國國民黨殖民台灣後成為台灣社會悲情的代表曲。所幸那種悲情已於台灣走過黨外及民進黨創黨初期後,成為台灣的歷史。

荷蘭帝國的歷史給人的思考是她的「可能」:可能的發展方向與結局。她也給台灣人一個可能:一個地理位置優越的小國,在缺乏天然資源下發展出她的科技能力。在反抗封建強權中建國,建立了一個自由開放的社會,也建立全球經貿網,也因而建立了荷蘭黃金時代的奇蹟。自知為小國而不霸氣。荷蘭人的「殖民」以經商為主,而非領土的擴張與「植民」。在二次大戰後全球反殖民的氛圍中失去了她的殖民地,但荷蘭人也不念舊。至今仍是歐洲最開放的社會。這些「可能」,都是我們可以多加以思考的。   (系列完)

李堅

荷蘭帝國的興衰之四 黃金年代與荷蘭奇蹟 —-自由平等,科技與國際貿易,民族意識

在荷蘭人發動獨立戰爭前,安特衛普(Antwerp,目前在比利時境內,當時與荷蘭一樣同屬西班牙帝國)是西北部歐洲的經濟與文化中心。1566年,荷蘭人已開始反抗西班牙的統治。1576年11月4日,很久沒拿到薪水的西班牙軍隊在安特衛普放火,搶劫,濫殺了三天。造成七千人死亡,財產損失則難以估計。這是史家所稱的「西班牙人的憤怒」(Spanish Fury)。安特衛普也因而加入北方諸省反抗西班牙的行列。但在西班牙軍隊的一連串攻擊下,1585年8月17日,安特衛普落入西班牙手裡。西班牙給予安特衛普的喀爾文教徒四年的時間去搬離。有些改回信天主教,但很多人都往北移。原先十萬人的城市只剩下四萬人。而離開安特衛普搬往北邊如阿姆斯特丹城市的,很多都是技術工人與專業人才。發展中的阿姆斯特丹也因而取代安特衛普而成為西北歐的商業、金融與文化中心。

那時荷蘭不只農漁業發達,當時的萊頓(Leiden)已成為歐洲僅次於里昂的紡織業中心。荷蘭的造船技術也優良,那時法國、丹麥、與瑞典的戰艦也都委由荷蘭製造。而更重要的是荷蘭的優越地理位置。阿姆斯特丹不但成為中歐(徳國與波蘭)與北歐的貿易要點,也成為海外貿易的中心。在這種經濟發展下,商人階級逐漸取代貴族(大都是鄉間的地主)而成為社會的主力。一些中產階級如律師及中小企業主也逐漸增加,而社會階層的流動性也大。

經濟發展與社會的開放是互動的。因為荷蘭對宗教的容忍,許多西班牙與葡萄牙的猶太人(Sephardic Jews),及法國的新教徒(Huguenots)也都移往荷蘭。卽連英國的清教徒也有不少移民到荷蘭。猶太人是擅長於金融業的。而新教徒,尤其是喀爾文教徒的教義,是有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的。德國的社會學家韋伯(Max Weber, 4/21/1864-6/14/1920)稱之為新教的倫理(Protestant Ethic)。

經濟的發展與一個開放的社會使荷蘭的科學與文化大放異彩。這段時期,大約是十七世紀,也有人說是由1580年到1670年,被史家稱為荷蘭的黃金年代(Dutch Golden Age)。

1575年建立的萊頓大學(University of Leiden)成為那時歐洲的學術中心。許多學者的看法與研究不見容於他們自己國家的,都到萊頓來。許多書籍在別的國家不能夠出版的,也都在荷蘭印刷發行。荷蘭那時也因而成為歐洲的出版業中心。

笛卡兒(René Descartes, 1596-1650)雖然是法國人,但他大部分的時間都住在荷蘭,而他主要的著作也都在阿姆斯特丹與萊頓發表。英國的湯馬士‧霍布斯(Thomas Hobbes, 4/15/1588-12/4/1679),洛克(John Locke, 8/29/1632-10/28/1704)及斯賓諾沙(Baruch Spinoza, 11/24/1632-2/21/1677),也都若不是避居荷蘭,就是在荷蘭出版他們的著作。放大鏡,顯微鏡的製作,天文學的進展,物理數學及生物醫學的開發,及與海争地的荷蘭人所需要的水利工程,也都在這段時期頗有進展。這段時期的荷蘭也是唯一能與日本通商的歐洲國家,許多日本學者也於此時努力學習新知識而稱之為蘭學(意為荷蘭學術)。日本的蘭學也因而成為明治維新後日本能夠迅速現代化的基礎。

荷蘭黃金時代的許多發現與論述,以今日的眼光來看固然沒有什麼,甚至只是個古董,但有些仍然是古典著作。荷蘭黃金年代所留下的最明顯物証是各大博物館都希望能夠典藏的名畫。傳統上,歐洲的藝術品購買者都是貴族,但由於新興商人階級的產生,他們也成為藝術品的主要收購者。荷蘭於這段時期產生了許多繪畫,也產生了許多大師。據估計,在1640年後的二十年間,荷蘭就出產了一百三十萬幅畫。量多的部分原因是因為許多是富商要有的對自己及家人的畫像。但許多名畫也於這時產生。這段時期所產生的大師如林布蘭(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7/15/1606-10/4/1669),弗梅爾(Johannes Vermeer, 1632-1675),雅各伯‧雷斯達爾(Jacob van Ruisdael, 1629-1682),及哈爾斯(Frans Hals, 1582-8/26/1666)….等等,他們留下了許多不朽的名畫。到博物館看他們的繪畫,不只令人驚嘆他們的技術及才華,也會將人帶入當時的情景。

但那時的荷蘭社會也不是那麼的明亮與優雅的。經濟發展受惠的地方大都是新教徒的地區,天主教為主的城市並沒受惠到。而在經濟的操作上,我們也看到了有名的「鬱金香狂熱」(The Great Tulip Mania, 1636-1637。荷蘭語Tulpenmanie)。當時的中產階級喜歡買鬱金香來裝飾,以表達生活的富裕。當1634-35年間需求大增後,許多荷蘭人加入炒作並投資於鬱金香期貨市場。結果最後的價格跌到投資額的百分之一不到。這是現代經濟社會最早發生的泡沫經濟事件,而也是目前投資者都會聽到的故事。一窩蜂也不是台灣人的專利。

荷蘭的黃金年代之所以產生的原因很多。當年許多到荷蘭的英國人、法國人、德國人、及義大利人,都對荷蘭讚譽有佳。綜合各方正反的評論,荷蘭歷史學家史瓦特(K.W. Swart, 1916-1992)認為,荷蘭人造船、漁業、商業、及國際貿易的高超能力,加上自由,地方自治而非中央集權,及獨立戰爭建國後高昇的民族意識造就了荷蘭共和的奇蹟(The miracle of the Dutch Republic as seen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1967)。

李堅

荷蘭帝國的興衰之三 從帝國屬地,小國,到帝國 —-八十年戰爭開始,太平洋戰爭結束

荷蘭在爭取獨立的過程中就已逐漸發展出自己的民族主義。但荷蘭人向海外發展的主要目的是貿易,而非殖民。為了開拓商務與航線,荷蘭人可說行遍天下,到處建立據點做航線中的補給站。荷蘭人發現了許多新天地,也到處與西班牙、葡萄牙、英國、與法國做殖民地及貿易據點的搶奪。歐洲本土的衝突及局勢的變化,自然也影響到海外屬地及商務的搶奪及其消長。

為了尋求到亞洲的北方航路,東印度公司雇用了英國探險家赫德遜(Henry Hudson, 1565?-1611?)做探測的工作。在四次的航行中,赫德遜沒有發現這條航路,但目前紐約的赫德遜河 (Hudson River) 及加拿大東北部的赫德遜海灣 (Hudson Bay) 皆以他為名。有了這個發現,荷蘭人也在當今的曼哈頓建立新阿姆斯特丹(New Amsterdam)。而把由康乃狄克州到德拉瓦州的這片土地叫新尼特蘭(New Netherland, 或新荷蘭)。後來荷蘭在與英國的一系列戰爭中失去了這片土地。但目前許多紐約的地名如哈林,布魯克林,法拉盛及康尼島等皆是英語化的荷蘭地名。

在搶奪葡萄牙屬地上,西印度公司並沒很成功。雖然他們曾經佔領過巴西一段時間,但因當時的巴西已經有相當數量的葡萄牙殖民,後來也因葡萄牙人的反抗而失去了巴西。荷蘭人也擁有加勒比海的一些島嶼與蘇利南(Suriname)。西印度公司的主要營業項目是奴隸販賣與糖。奴隸的買賣於十九世紀中葉遭到廢止後,西印度公司的營運自然受到影響。目前荷蘭語仍是蘇利南的官方語言。

西印度公司的轄區是非洲西海岸到美洲的全部。荷蘭人由葡萄牙人手中奪取了一些非洲西海岸的據點 ,而也在南非的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建立荷蘭人的社區。但1814年的英荷戰爭中,英國侵入南非而使南非成為英國屬地。目前荷蘭語的一種—南非語(Afrikaans)仍是南非的官方語言及常用的語言。而南非的地名及一些族群,如波爾人(Boer, 荷蘭語意為農人)也都反映出荷蘭人的殖民歷史。

西印度公司雖然較沒「成就」,但東印度公司可說在19世紀前就已相當成功。東印度公司在伊朗,孟加拉,泰國,廣東,台灣,日本及一些印度的沿海城市都設有貿易的據點。東印度公司也由葡萄牙手中奪取了斯里蘭卡的可倫坡(Colombo)。但東印度公司最大的成就是對日的獨佔貿易及對印尼的掌控。雖然荷蘭對印尼的全面控制是在進入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事。而於期間也因為與英國的一系列戰爭,而最後與英國劃分在東南亞的勢力範圍。印尼屬荷蘭,馬來亞與新加坡屬於英國。

在荷蘭獨立後的百年,她發展成全球的一個霸主。當時荷蘭人口有十分之一當水手。在1669年那時,東印度公司已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大最富有的公司。擁有150艘商船,40艘戰艦,五萬名員工,一萬名軍人,紅利是原先投資的40%。許多東印度公司與西印度公司的員工也與當地人通婚而住了下來。這種混血人種在印尼叫做Indos,在斯里蘭卡叫Burgher,在蘇利南叫Creoles。

拿破崙攻打歐洲時(1795-1815),也攻下了荷蘭。拿破崙遭到滑鐵盧後,歐洲各國召開了維也納會議(Congress of Vienne, 1815),再度劃分了歐洲的版圖。荷蘭與比利時統一了,但只維持十五年。期間荷蘭在海外的據點也遭受到一系列的變化。但最終致命的一擊是太平洋戰爭的爆發。

太平洋戰爭可說結束了歐美在亞洲的殖民統治。原先已有,但遭受到殖民政權壓抑的民族主義運動,在歐美於戰爭初期敗於日本後皆普遍活躍起來。戰後,美國、英國、法國、荷蘭,皆無法重返亞洲當殖民者。而殖民地如菲律賓、越南、柬埔寨、寮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印度、巴基斯坦,與緬甸也都紛紛獨立。印尼,這個被視為是荷蘭最珍貴的珠寶,也獨立出去而結束了荷蘭帝國。

荷蘭是於進入二十世紀初期後才控制今日印尼的所有版圖的。蘇卡諾(Sukarno, 6/6/1901-6/21/1970)於1927年7月4日就與同志成立爭取印尼獨立的組織。蘇卡諾因而遭受到荷蘭政府的監禁與放逐。1929年,蘇卡諾與同黨就預知太平洋戰爭的可能爆發及印尼可能因而獨立。而日本情報也早就有各國異議分子的檔案。1942年2月,日軍輕而易舉的攻下印尼。日本對東南亞各國的控制沿用汪精衛模式。當時的日本將領今村均(6/28/1886-10/4/1968)對蘇卡諾優遇有加。日本要的是印尼人的合作:勞力與稻米及其他糧食。當戰爭末期日本敗相已露後,當時的日相小磯國昭(3/22/1880-11/3/1950)允諾蘇卡諾日本會給印尼獨立,但沒提時間表。日本投降後,1945年8月17日,蘇卡諾宣布印尼的獨立。荷軍在英軍的保護下想要重返印尼當殖民者。但在印尼人的抵抗與國際壓力下,1949年12月27日,在海牙的印荷圓桌會議上,印尼的主權正式由荷蘭女王茱利安娜(Queen Juliana)的手中交給印尼。今天,荷蘭話雖不是印尼的官方語言,但估計有百分之二十的印尼話源於荷蘭話。

由1581年的誓絶法案宣布獨立,到1648年西班牙的承認荷蘭獨立,到1949年荷蘭的承認印尼獨立。荷蘭帝國(Nederlands-Koloniale Rijk)也存在了三百多年。從一個西班牙帝國的屬地,因地利,開放的社會,眾多技術人員,及善於經商而發展成一個部署全球的帝國。這也是荷蘭人「造地」外的另類奇蹟。

李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