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聯想之一 奧圖曼帝國的解體 —— 強權政治。民族。宗教

讀初中時第一次看到美國地圖覺得很新奇,怎麼許多州都是有棱有角的而州與州之間的疆界很多都是直線。即使美國與加拿大的交界線也是一條直線畫過。看起來跟中國各省分際的地圖與歐洲各國的地圖很不相同。那時覺得美國真是個新世界,土地廣大而文化語文上也沒甚麼區別,各州之間也用畫直線的方式來分家。但在歐亞大陸這個情況可就不一樣了。歷史悠久而人文也複雜,國家與國家之間或不同語言宗教或族群之間常以天然邊界來界定,如河流與山脈等。歐洲許多國家雖然也經歷了許多版圖的變化,但邊界還都是彎彎曲曲的,多多少少反映出歷史,文化及天然的屏界。

那時的觀察只對了一部分。後來看中東的地圖覺得敘利亞,伊拉克,約旦,沙烏地阿拉伯與以色列彼此之間的界限也都很”筆直”,沒有那種天然邊界的曲曲折折,頗有蹊蹺。後來由歷史了解到了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法密約 ( Sykes-Picot Agreement, 1916年5月16日完約 ) 及Balfour Declaration所造成的結果。中東地區是世界上問題最多,衝突不斷的世界火藥庫。這是一個國際強權政治黑箱作業的醜陋結果,也是一個沒有經過啟蒙及現代化的地區之人民的一個悲劇。

十九世紀全盛時期的奧圖曼帝國 (1299-1923) 其領土包括北非,埃及,阿拉伯半島西部,巴爾幹半島的北部及今日從土耳其到伊拉克的一大片領土。進入二十世紀之前這個老大帝國國內問題重重。族群,民族及宗教與政治的糾紛不斷。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奧圖曼帝國境內土耳其青年 ( Young Turks ) 的政治運作不斷。奧圖曼帝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參戰而失敗後,境內的阿拉伯人因為英國言明要支持阿拉伯人的獨立而開始叛變 ( 1916年,這也是「阿拉伯的勞倫斯」電影的故事背景 )。而在此時奧圖曼帝國的軍官凱默爾 (Mustafa Kemal Ataturk, 5/19/1882-11/10/1938, Ataturk意為土耳其之父,為尊稱 ) 也推動了土耳其的建國運動。1917年11月2 日英國外長Arthur James Balfour 寄一封信函給 Walter Rothschild (2/8/1868-8/27/1937) 表明英國會支持猶太人的建國主義 ( Zionism) 在巴勒斯坦建國。此信被稱為Balfour Declaration。Rothschild家族是歐洲的金融界超級鉅子,常資助貸款給國家級的軍事及政治運作。Rothschild家族是猶太人,也是跨國鉅富。當時的阿拉伯人並不知英國允諾阿拉伯獨立的條件為何,也不知英國將協助猶太人建國一事,更不知從1915年11月起英國與法國就已開始秘密協商如何瓜分奧圖曼帝國。沙俄了解此事但沒參與。這個瓜分計劃在1916年5月16日定案,稱為Sykes-Picot Agreement。我們當今所了解的約旦,敘利亞及伊拉克的國界就是基於這個密約的法國與英國的勢力範圍訂出來的。英法兩國在瓜分奧圖曼帝國這塊大牛排時並沒考慮到族群,民族,文化,及回教的教派:遜尼 (Sunnis)或十葉派 (Shiites)的因素。也因此國界像餐刀割出來的一般筆直。另一方面,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猶太人就陸續移民到英國勢力範圍 (British Mandate)內的巴勒斯坦。二次大戰後英國已無力處理其中東勢力範圍內的阿拉伯人與猶太人的紛爭而決定於1948年5月15日退出中東。在英國退出中東的前一天 (1948年5月14日) 以色列宣布獨立。

Sykes-Picot密約及Balfour Declaration被許多學者認為是目前中東問題的主要來源,但要探討起來問題也是相當複雜的。這固然牽涉到中世紀以來猶太人在歐洲的困境,英法兩強權對中東地區的野心及缺乏了解。強權瓜分下並沒考慮到遜尼與十葉的歷史瓜葛,也原先答應但沒給居住於土耳其東北部,敘利亞,伊拉克及伊朗北部的非阿拉伯人庫德族 (Kurds)一個家園。2011年3月15日爆發的敘利亞內戰卻也製造出了一個跨國的暴力集團ISIS (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Syria)。ISIS意在建立一個以遜尼派為主的回教國家 (caliphate),而也於2014年6月29日宣布回教國家的建立。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一些古老的帝國如清朝,沙俄,奧匈帝國與奧圖曼帝國都分崩離析,新的國家與政體也都因而產生。奧圖曼帝國的垮台及其後續發展讓我們看出強權政治的醜陋與可怕。英法兩國之能夠為所欲為說明了奧圖曼帝國子民的缺乏覺醒與認知。唯一的例外可能是土耳其。在奧圖曼帝國戰敗而帝國要被瓜分時,凱默爾領導的建國運動於1923年10月29日宣布建立土耳其共和國。土耳其的建國阻止了強權瓜分土耳其的計劃。凱默爾強調現代化,不以宗教立國。土耳其大部分是遜尼派的回教徒,但政治上是非宗教的。1928年土耳其也改採拉丁文化,而去除了阿拉伯文與波斯文的使用。此舉意在於歐化。我們也看出若你有鉅富而能直接影響層峰,而你的人民又處於困境而急欲建國時,則即使是在一個對你頗具敵意的地方 ( 如巴勒斯坦 ),你的建國 ( 如以色列 ) 還是可以成功的。最後我們也看出英法兩強權的隨意瓜分所造成的人工疆界是難以阻止民族主義的洪流與宗教運動的狂流的。強權固然想要隨意宰割,但你若有一定程度的覺醒與組織,則強權也是難以下手的。土耳其是一個成功的例子,而奧圖曼帝國內的阿拉伯人是一個失敗的例子。以色列則是依強權扶助,以暴力團體為輔,而流離的人民又決心要建國的成功例子。

李堅

馬列上帝。共產如來—— 媽祖當然也要納為共產黨員

讀過馬克思 ( Karl Marx, 5/5/1818 – 3/14/1883 ) 著作的人可能不多,但大多人可能都知道他曾說過「宗教是人民的鴉片」這句話。馬克斯對宗教的態度是複雜的,但一般而言他對宗教的態度是負面的。馬克思固然運用了辯證哲學 – 一門在印度及希臘都存在已久的論證方法,他也探討了歷史進化的唯物觀念,但提出「歷史唯物論」這個名詞的人並不是馬克思。而將「歷史唯物論」列為教條而反對宗教信仰的是列寧的俄共。師承馬列的中共也把那一套無神論引進中國。當1954年達賴十四世到北京與中共做和平談判時,毛澤東也跟達賴十四世說宗教是人民的鴉片。中共是無神論的,其迫害宗教是惡名昭彰的,但最近卻大做海峽兩岸的佛教、道教與基督教的「交流」。儼然以「宗教鴉片」的販毒者自居。

但要交流也要看甚麼流要跟中共交。最早跟中共進行交流的就是佛教了,而最具代表的不外是佛光山的星雲了。從1989年與中國國家主席楊尚昆會面後,接下來的國家主席江澤民,胡錦濤與目前的習進平都與星雲會過面。不只國家主席,星雲與中國的許多省的部級以上的官員也都有會面來往。星雲若到中國弘揚佛法我們無話可說,還會深表支持。但星雲可曾為中共迫害佛教及其他宗教的事實發表意見?遠的不說,不信輪迴轉世的中共在1995拘禁更登雀吉尼瑪 ( Gendun Choekyi Nyima ) 及其家人。更登雀吉尼瑪是達賴十四世認定的班禪十一世 ( 班禪十世的轉世)。為了一別苗頭中共也推出他們的轉世人選 – 監贊諾布 ( Gyaincain Norbu )。意思是「轉世」可以,但要聽我的才算數。藏人稱前者為藏班禪,後者為漢班禪。就這種迫害 ( 藏傳 ) 佛教一事,星雲可曾為藏人聲援過。不但沒有聲援過藏傳佛教,有的是落井下石。

星雲不但沒有在中國宣揚佛法,反而在台灣宣揚中共。看他的描述你會認為中國的歷屆主席都是深諳佛法的。星雲說江澤民與他談論佛學,他 ( 江澤民 ) 甚至能把《瑜珈焰口》裡的《召請文》從頭到尾背出來。習進平會面星雲時說”大師送我的書,我全部讀完了”。對中共而言,還有比星雲更理想的台灣佛教統戰人物嗎?

基督教雖只占台灣人口的百分之五左右,但許多信徒位居要津。有鑑於此基督教的統戰也成為中共對台宗教統戰的方針之一。2013年的8月底,以台灣的「蒲公英希望基金會」為首與中國的「中國基督教協會」及「三自愛國教會」在台北召開「兩岸基督教論壇」。蒲公英基金會不但被指控大量盜用港台地區的基督教刊物,也不被台灣悠久歷史的長老教會視為代表台灣。而中國基督協會及三自會更不用說是中共基督教的統戰機構了。這些「交流」的「基督徒」是不會看到在中國估計有五千萬人的家庭教會的。基督徒是在被迫害的歷史中成長茁壯的,中共顯然看不懂這個道理。

除了佛教與基督教的統戰,源於中國而占台灣人口最大宗的道教當然是中共的目標。有了大甲鎮瀾宮董事長顏清標這種人更突顯出整個統戰的焦點於被統戰人的流別。

由於早期航海的不安全,海神的祭拜是各個臨海的文化都有的。若以數目來說希臘具有最多的海神,但目前顯然只是神話傳說而以。以台灣的媽祖祭拜文化來說可說是個異數。媽祖 ( 林默娘 ) 是一千年前福建沿海地區據聞「以巫祝為事,能預知人禍福」的女巫。 也有傳說她為了救父兄而入海罹難, 事後羽化登天成仙。死後被神格化而受人建廟膜拜。原本只是當地漁民出海捕魚的保護神,卻因漢人移民要渡過危險而死亡率極高的黑水溝 (台灣海峽) 而成為在台灣有廣泛信徒的過海媽祖。據估計台灣的媽祖廟有510間。有異於佛教與基督教,道教 ( 如媽祖 ) 是源於中國而自然會成為中共宗教統戰的目標。2004年在「中華媽祖交流協會」成立的賀信中,時任中共中常委及全國政協主席的賈慶林就說:「媽祖文化是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團結海內外中華兒女,促進海峽兩岸交流與合作的橋梁與紐帶」。不說媽祖信仰而說媽祖文化意要將媽祖去神格化而納入中共的編制。

中共要以馬祖統戰台灣,在台灣自然會有人要高度配合。大甲鎮瀾宮董事長顏清標之為代表人物卻也讓人看出是甚麼樣的人要被統戰。黑道出身,有盜採砂石、販賣海砂屋、貪汙、槍砲、殺人未遂、頂替種種罪名而曾遭管訓及入獄的顏清標,也不需漂白或有甚麼「宗教感驗」就得以縱橫於台灣的政界及宗教界。這固然是奇談但卻也反應出台灣社會的水準,信仰的商業化、幫派化與政治化。冬瓜標於1999年率眾經過香港到湄洲進香,回來後便推動「宗教直航」。在很多中國媽祖來台及台灣媽祖到中國進香的活動中我們都看到了顏清標的影子。而從2006年開始由福建廣播影視製作的「媽祖之光」電視晚會首度在台登場。在截至目前為止的十多場晚會中有七場就是在大甲。推動媽祖統戰在台灣的運作,捨冬瓜標其誰。當2009年達賴十四世接受南部眾縣市長之邀來台為莫拉克颱風的災民祈福時,顏清標說為災民祈福很好,但扯到政治就不好了。好像冬瓜標是不涉政治的,而強龍不壓地頭蛇的指控也很明顯。

中國是一個沒有宗教自由的國家,而中共迫害各宗教的歷史是血跡斑斑的。對各不同宗教的信徒而言說中共是個邪魔政權並不為過。那麼,是甚麼樣的宗教信徒會與這個邪魔政權握手言歡呢?

李堅

台灣屬於自己或別人 —– 西鄉隆盛與台灣

第一次到日本時在東京的上野公園看到一座日本人的雕像。雕像是一個日本人著傳統日本輕裝,牽著一隻狗。這是西鄉隆盛的雕像。那時不知西鄉隆盛的故事以及他與台灣的關係,也不知毛澤東曾經盜用與他有關的詩句。

許多人稱西鄉隆盛 (1/23/1828 – 9/24/1877) 為日本的末代武士,而其一生也頗傳奇並反應了日本現代化過程中的傳統與現代之爭。生於薩摩藩 (今九州鹿兒島一帶),年輕時研習陽明學與禪宗,西鄉隆盛與大九保利通及木戶孝允被稱為維新三傑。傳聞西鄉於1851年 (23歲) 接受薩摩藩藩主島津齊彬的秘密任務到台灣探勘。在抵達基隆社寮島時發現有清兵駐守,於是轉東通過烏石港,最後在南方澳的內埤海灘登陸。傳聞他於南方澳住了半年並與一平埔族少女「蘿茱」同居。半年後西鄉銜命返日而蘿茱於後生下劉武荖,再傳至孫吳龜力。其後斷脈或下落不明。
西鄉與當時的不同政治主張的人如「尊皇攘夷」,「公武合体」都有所關連。明治維新後,傳統的士族 ( 武士 ) 階級受到威脅。西鄉一向強調士族的地位與農民的權益,但他無法挽回士族衰落的命運。他曾因不同的主張被放逐兩次,但也於1868年擔任征討大總督參謀,與幕府重臣勝海舟談判而得以和平進入江戶城 ( 今東京 )。並於戊辰戰爭中擊敗德川的殘餘勢力。事後擔任陸軍大將和近衛都督。此時在士族的不滿聲浪中征韓與征台以求士族出路的呼聲也高漲。在這種背景下發生了牡丹社事件。

琉球自明朝起向明朝 (福州) 進貢而成藩屬國。十七世紀後也向薩摩藩進貢。琉球人時而漂流至台灣而遭受殺害時有所聞。1871年琉球一艘船因颱風飄至南台灣。船上的69人中三人溺斃,54人遭排灣族殺害,最後12人生還返琉球。日方據此與清廷交涉,清廷的回覆是「生番係我化外之民,問罪與否,聽憑貴國處理」。西鄉從道 (西鄉隆盛的弟弟) 於1874年5月率領三千六百名官兵於屏東的社寮與牡丹等陸。排灣族不敵投降。1874年9月22日清廷與日本簽了「北京專約」賠償了事。

在他弟弟出兵台灣的同年(1874),西鄉回到家鄉薩摩建立「私學校」傳揚武士道。但士族在明治維新下因處被消滅的階級而引起各地士族的叛亂。1877年薩摩的士族叛變而引發了西南戰爭。當時人不在薩摩的西鄉雖然嘆息但決意率領士族以「質問政府」為名揮軍北上。被政府軍打敗後一說西鄉戰死,一說西鄉切腹自殺。死後的西鄉被剝奪官位,但因民間反彈,1889年獲得特赦而於1897年設立雕像。是個悲劇英雄。

「男兒立志出鄉關,學若無成不復還。埋骨何期墳墓地,人間到處有青山。」這首詩一般人以為是西鄉隆盛所著,而倒也頗突顯西鄉的豪邁性格,但其實是西鄉的摯友月性法師所作。毛澤東於後來改了幾句而成為「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中國人便以為這是毛澤東在1910年離家求學時寫給他父親的詩。

日本治台後的首任宜蘭廳長 (1897 – 1902) 是西鄉的長子 ( 應說是次子 ) 西鄉菊次郎 (2/11/1861 – 11/27/1928)。西鄉菊次郎建了堤防 ( 稱為西鄉堤 )治理宜蘭水患有功。地方人士於堤防上立了「西鄉廳憲德政碑」,今天還存在於宜蘭河的堤防上。

日本與台灣的關係當然不是始自於西鄉隆盛。早在明朝日本商人就以台灣為基地與鎖國的明朝從事貿易。荷蘭人據台時 (1624) 就發現台南地區不但有漢人的聚落也有日本商人的來往。為此荷蘭人還向日本人課稅引來日本人的不滿。由於要透過台灣與明朝貿易因此日商很想佔領台灣。1616年長崎代官村山等安率領四千人,用13艘船要占領台灣。除了遭遇颱風之外,也遭到原住民的襲擊。而其實更早於豐臣秀吉 (2/2/1536 – 3/26/1537) 時就於1593年派特使到台灣要求進貢。那個要求當然沒有結果,因為那時的台灣只有部落沒有王國。

日本人在台灣不是1895年才開始的,但他們不會說台灣自古就是日本神聖不可分割的領土。荷蘭人在台灣不是1624年開始的,西班牙人也不是1626年開始的。資料顯示一些歐洲的商人與探險家早於之前就在福爾摩沙從事活動。他們也不會說台灣自古就是他們的領土。漢人固然於幾百年前就開始定居台灣,但早於八千年前 (或更早) 就有南島語系的人定居台灣。去爭執台灣自古屬於誰是沒有意義的,要點應只在於目前居住在台灣的兩千三百萬人要屬於誰,自己或別人。

李堅

民族主義的省思之五 民族主義與愛國主義 —- 當你沒有一個國家可愛時

民族主義這個思想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了,其正面與負面的效果都是很可觀的。正面而言,這個思想促成了許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負面而言則是許多戰爭,包括兩次世界大戰,及一些新仇舊恨的族群/民族/種族對立皆因民族主義的感情及思維而來。
若我們看一些哲學家及學者對民族主義及愛國主義的評論,我們會發現大部分的評論都是負面的。從法國的啟蒙大師伏爾泰 (Voltaire, 11/21/1694 – 5/30/1778) 之諷刺一般的集體主義 ( 不只是民族主義 ) 之合理化集體屠殺,到德國哲學家叔本華 (Arthur Schopenhauer, 2/22/1788 – 9/21/1860) 的嘲笑民族主義者的愚蠢。愛爾蘭的文學巨匠 Oscar Wilde (10/16/1854 – 11/30/1900) 之說愛國主義為惡德到愛因斯坦說他反對一切民族主義。一切都顯示民族主義的負面形像。無可否認的是戰爭是這些人反對民族主義與愛國主義的主因。但為甚麼民族主義仍方興未艾呢?

歷史的發展顯示歐洲民族國家的建立促使許多新建立的國家走上現代化之路。他們擺脫了傳統封建主義的束縛而得以建立一個現代體制的國家。在一個封建政體裏,人民只是屬民,沒有權力但有繳稅的義務。在一個現代化的民族國家裏,公民的概念出現了。人民與政府是一個合約的關係,有義務,但也有權力。人民有歸屬感,參與感,也有授權 ( empowerment ) 感。這自然會因而產生愛國主義。

在二次大戰中領導法國流亡政府對抗納粹的戴高樂 (Charles de Gaulle, 11/22/1890 – 11/9/1970) 可說是戰後初期的傳奇人物。法國雖然敗於納粹德國,但在他的領導下,他堅持法國仍是一個強權。而也因為他而使法國能於戰後成立的聯合國中取得常務安全理事的席位。戴高樂於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而於1959到1969年間當法國的總統。有關民族主義與愛國主義的區別,戴高樂說「當你以自己的人民做為優先考慮時這是愛國;當你以仇恨他國人民做為優先考慮時,這是民族主義」。(Patriotism is when love of your own people comes first; nationalism, when hate for other people other than your own comes first.) 戴高樂的說法很符合一般人之區別民族主義與愛國主義。一般而言愛國主義是基於感情,但民族主義則是基於對立與對抗。

戴高樂的說法固然大致正確而也有許多人同意他的看法。但他的說法大致只能應用於一個有自己國家的民族。不是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國家的。台灣民族就是一個沒有自己國家的民族。

巴勒斯坦人可能是最有名的無國民族。但若以人口來看,庫德族 (Kurds) 則是一個最大的無國民族。庫德族分布於西亞,主要散居於伊朗,伊拉克,敘利亞與土耳其。其語言與波斯語有關,宗教則以回教為主。庫德族人口約三千萬人,於西亞的人口總數僅次於阿拉伯人,波斯(伊朗)人 與土耳其人,但卻沒有自己的國家。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中,美國訂立了禁飛區 (no-fly zone)。這使北伊拉克的庫德斯坦 (Kurdistan) 成為一個高度自治的半國家。目前的伊拉克仍然問題重重但北邊的庫德斯坦則因石油,無戰爭及教派血鬥而一片繁榮,治安也相當平和。庫德斯坦土地四萬平方公里 (比台灣稍大),人口約六百萬人。

台灣人雖然善於經商營利,走遍全球而無役 (商業) 不與,散佈的比庫德族還廣,但台灣人卻是第二大的無國民族。庫德斯坦將於今年 (2014) 年底進行公民投票決定獨立問題。庫德斯坦若獨立,則台灣人將成為全球最大的無國民族。擅於鑽錢營利的台灣人也持了(或買了) 許多國家的護照,但真正認同而同化於居住國的又有幾人。若說我們是有自己的國家也無不可,但「中華民國」又有誰承認呢?

2011年10月9 日當時的總統候選人蔡英文喊出「中華民國是台灣」及「台灣共識」後,引起許多人的反對。但我們若回顧2005年8月2日,當時的中華民國總統陳水扁接受美國的福爾摩莎基金會 (Formosa Foundation) 訪問時表達了他對中華民國四階段論的看法:中華民國在大陸 (1912-1949),中華民國到台灣 (1949),中華民國在台灣 (李登輝執政時期 1988-2000),中華民國是台灣 (2000年政黨輪替)。陳水扁執政時期的官方網站皆用中華民國(台灣)之名。2008年5月20日馬英九上任後中文的「台灣」遭剔除但英文的 Taiwan 則留著。阿扁雖然曾明言主張台獨,但與蔡英文一樣都是體制內運作的人。其看法有其法理基礎,不能苛責。但有人(如李天福) 指出中華民國目前雖然控制台灣,但並不代表中華民國擁有台灣的主權。

1945年吳濁流 (本名吳建田,6/2/1900-10/7/1976) 以日文發表了「亞細亞的孤兒」一書。以一個留日的台灣知識青年胡太明之受挫於台灣鄉親的嘲諷及赴中國後所受的排擠,最後發瘋而以悲劇收場。亞細亞的孤兒描述了那一代台灣人的心境。多少有吳濁流半自傳的味道。但今天的台灣人雖然仍是孤但已不是兒了。台灣雖然處於國際孤立的狀況,但台灣社會已漸趨成熟而「轉大人」了。一個成熟的民族自然會要求有一個強力的國家架構來保護該民族的權益。逐漸成長茁壯的台灣民族也因而會推動一波又一波日益強大的民族國家建國運動。當台灣人的台灣意識不清時,自然會如國際孤兒般的被強迫「認養」。但當台灣民族意識漸趨覺醒時,我們要的是一個自己的國家,可以保護我們,可以被我們愛。在一個程度上台灣民族意識的成長都是因外在的壓力而產生的。我們不是要往外侵略,而是要抵禦外侮。在這個了解下我們可說戴高樂的說法只對了一半。

(民族主義系列完)

李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