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初中時第一次看到美國地圖覺得很新奇,怎麼許多州都是有棱有角的而州與州之間的疆界很多都是直線。即使美國與加拿大的交界線也是一條直線畫過。看起來跟中國各省分際的地圖與歐洲各國的地圖很不相同。那時覺得美國真是個新世界,土地廣大而文化語文上也沒甚麼區別,各州之間也用畫直線的方式來分家。但在歐亞大陸這個情況可就不一樣了。歷史悠久而人文也複雜,國家與國家之間或不同語言宗教或族群之間常以天然邊界來界定,如河流與山脈等。歐洲許多國家雖然也經歷了許多版圖的變化,但邊界還都是彎彎曲曲的,多多少少反映出歷史,文化及天然的屏界。
那時的觀察只對了一部分。後來看中東的地圖覺得敘利亞,伊拉克,約旦,沙烏地阿拉伯與以色列彼此之間的界限也都很”筆直”,沒有那種天然邊界的曲曲折折,頗有蹊蹺。後來由歷史了解到了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法密約 ( Sykes-Picot Agreement, 1916年5月16日完約 ) 及Balfour Declaration所造成的結果。中東地區是世界上問題最多,衝突不斷的世界火藥庫。這是一個國際強權政治黑箱作業的醜陋結果,也是一個沒有經過啟蒙及現代化的地區之人民的一個悲劇。
十九世紀全盛時期的奧圖曼帝國 (1299-1923) 其領土包括北非,埃及,阿拉伯半島西部,巴爾幹半島的北部及今日從土耳其到伊拉克的一大片領土。進入二十世紀之前這個老大帝國國內問題重重。族群,民族及宗教與政治的糾紛不斷。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奧圖曼帝國境內土耳其青年 ( Young Turks ) 的政治運作不斷。奧圖曼帝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參戰而失敗後,境內的阿拉伯人因為英國言明要支持阿拉伯人的獨立而開始叛變 ( 1916年,這也是「阿拉伯的勞倫斯」電影的故事背景 )。而在此時奧圖曼帝國的軍官凱默爾 (Mustafa Kemal Ataturk, 5/19/1882-11/10/1938, Ataturk意為土耳其之父,為尊稱 ) 也推動了土耳其的建國運動。1917年11月2 日英國外長Arthur James Balfour 寄一封信函給 Walter Rothschild (2/8/1868-8/27/1937) 表明英國會支持猶太人的建國主義 ( Zionism) 在巴勒斯坦建國。此信被稱為Balfour Declaration。Rothschild家族是歐洲的金融界超級鉅子,常資助貸款給國家級的軍事及政治運作。Rothschild家族是猶太人,也是跨國鉅富。當時的阿拉伯人並不知英國允諾阿拉伯獨立的條件為何,也不知英國將協助猶太人建國一事,更不知從1915年11月起英國與法國就已開始秘密協商如何瓜分奧圖曼帝國。沙俄了解此事但沒參與。這個瓜分計劃在1916年5月16日定案,稱為Sykes-Picot Agreement。我們當今所了解的約旦,敘利亞及伊拉克的國界就是基於這個密約的法國與英國的勢力範圍訂出來的。英法兩國在瓜分奧圖曼帝國這塊大牛排時並沒考慮到族群,民族,文化,及回教的教派:遜尼 (Sunnis)或十葉派 (Shiites)的因素。也因此國界像餐刀割出來的一般筆直。另一方面,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猶太人就陸續移民到英國勢力範圍 (British Mandate)內的巴勒斯坦。二次大戰後英國已無力處理其中東勢力範圍內的阿拉伯人與猶太人的紛爭而決定於1948年5月15日退出中東。在英國退出中東的前一天 (1948年5月14日) 以色列宣布獨立。
Sykes-Picot密約及Balfour Declaration被許多學者認為是目前中東問題的主要來源,但要探討起來問題也是相當複雜的。這固然牽涉到中世紀以來猶太人在歐洲的困境,英法兩強權對中東地區的野心及缺乏了解。強權瓜分下並沒考慮到遜尼與十葉的歷史瓜葛,也原先答應但沒給居住於土耳其東北部,敘利亞,伊拉克及伊朗北部的非阿拉伯人庫德族 (Kurds)一個家園。2011年3月15日爆發的敘利亞內戰卻也製造出了一個跨國的暴力集團ISIS (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Syria)。ISIS意在建立一個以遜尼派為主的回教國家 (caliphate),而也於2014年6月29日宣布回教國家的建立。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一些古老的帝國如清朝,沙俄,奧匈帝國與奧圖曼帝國都分崩離析,新的國家與政體也都因而產生。奧圖曼帝國的垮台及其後續發展讓我們看出強權政治的醜陋與可怕。英法兩國之能夠為所欲為說明了奧圖曼帝國子民的缺乏覺醒與認知。唯一的例外可能是土耳其。在奧圖曼帝國戰敗而帝國要被瓜分時,凱默爾領導的建國運動於1923年10月29日宣布建立土耳其共和國。土耳其的建國阻止了強權瓜分土耳其的計劃。凱默爾強調現代化,不以宗教立國。土耳其大部分是遜尼派的回教徒,但政治上是非宗教的。1928年土耳其也改採拉丁文化,而去除了阿拉伯文與波斯文的使用。此舉意在於歐化。我們也看出若你有鉅富而能直接影響層峰,而你的人民又處於困境而急欲建國時,則即使是在一個對你頗具敵意的地方 ( 如巴勒斯坦 ),你的建國 ( 如以色列 ) 還是可以成功的。最後我們也看出英法兩強權的隨意瓜分所造成的人工疆界是難以阻止民族主義的洪流與宗教運動的狂流的。強權固然想要隨意宰割,但你若有一定程度的覺醒與組織,則強權也是難以下手的。土耳其是一個成功的例子,而奧圖曼帝國內的阿拉伯人是一個失敗的例子。以色列則是依強權扶助,以暴力團體為輔,而流離的人民又決心要建國的成功例子。
李堅
Filed under: Human Rights, Politics | Tagged: Balfour Declaration, 第一次世界大戰, Mustafa Kemal Ataturk, Rothschild, Sykes-Picot agreement, 台灣呼聲, 巴勒斯坦, 李堅, 以色列 | Leave a com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