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爾達會議(Yalta Conference)也稱為克里米亞號會議(Crimea Conference,代號Argonaut Conference),協約的內容於1946年才公布。協約公布那時冷戰已開始,而也有許多學者視雅爾達會議為冷戰的基石。內容公佈後引起許多人的批評,有人認為因為身體狀況已很差的羅斯福總統,因神智不清而遭到史達林的欺騙。但會後的羅斯福與邱吉爾是滿意的。回顧那段歷史來看,史達林確有不遵守協議之處,主要是戰後中歐及東歐的自由選舉與民主。
雅爾達會議中討論最耗時及有爭議的部分是波蘭。史達林要波蘭東邊約四分之一的領土(以Curzon Line為界)。失去的領土部分,波蘭可由德國切割得來以作為補償。在波蘭問題上,史達林很堅持而說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史達林的理由是,歷史上波蘭與俄國有恩恩怨怨,而許多侵略俄國的軍隊也都經過波蘭。俄國有需要擴大緩衝地帶以保護本國的安全。基於同一個理由,史達林也要東歐成為蘇聯的勢力範圍(Sphere of interest or sphere of influence)。
波蘭議題之引起爭議源於納粹於1939年攻下波蘭後,許多原來政權的人及軍隊都加入英軍與納粹作戰(London Poles)。但在雅爾達會議時,蘇聯軍隊已攻下中歐與東歐,也設立了波蘭的政權(Lublin Poles)。現實的情況是蘇聯已掌控了中歐與東歐,羅斯福與邱吉爾也得承認那個事實,只能希望史達林能遵守承諾,開辦自由開放的選舉。但後來顯然事與願違。史達林與流亡的波蘭領導人有會面,但這些人後來皆遇害。1947年1月所舉辦的波蘭選舉,在史達林的「看管」下,選出了社會主義的政權。東歐國家的「選舉」也皆如此。
另外一個討論較多的問題是德國的去除納粹化,去除軍事化,及分割的問題。德國最後失去東邊的領土給波蘭,也被切割成三個佔領居:美國、英國、與蘇聯。法國也被同意有一個佔領區,但這個佔領區得由英美的佔領區分割出來。
雅爾達會議後雖發表了歐洲解放宣言(Declaration of Liberation of Europe),主張依大西洋憲章(Atlantic Charter)的精神,各國人民有權選出他們所需要的政府。但隨著冷戰時代的來臨,這個宣言也成為空洞化。
為了維持戰後的秩序與和平,聯合國是羅斯福極力推動的。在雅爾達會議中,羅斯福力邀史達林參與聯合國,並同意給蘇聯有否決權。史達林原則上同意,但要蘇聯境內的16個共和國都能參加,都有投票權。最後的折衷是只同意烏克蘭與白俄也能參加。會中決定1945年4月25日將在舊金山召開首次聯合國會議。
雅爾達會議也決定了南斯拉夫的未來(依照Tito-Subasitch agreement),義大利與南斯拉夫與奧地利的邊界,也決定了南斯拉夫與保加利亞的邊界。也討論了伊朗未來的問題要經由外交途徑來解決。
三強也討論了德國賠償的問題,而同意德國需以實物的方式賠償220億美元。一般同意蘇聯的受創最重,所以一半的賠償要給蘇聯。賠償的方式包括德國的機械器材、運輸器材、在國外的投資、及人力等。三強也都同意戰犯得接受審判。
大部分的討論大都集中在歐洲的事務。那時的歐戰已進入尾聲,納粹德國的戰敗只是時間上的問題而已。但不確定的是對日戰爭還要再拖多久。在這種考慮下,羅斯福極需蘇聯的參與對日作戰。在德黑蘭會議時,史達林已原則上同意在德國戰敗後,蘇聯將會對日宣戰。那時羅斯福已同意史達林對日宣戰的條件。史達林要日本歸還日俄戰爭後沙俄割讓給日本帝國的領土與權益:庫頁島南部及遼東半島的租借權。史達林也開口要千島群島。在雅爾達會議中,史達林同意在德國投降後的三個月內向日宣戰(德國於1945年5月7日投降,蘇聯於1945年8月9日打入滿州國)。史達林明確要南庫頁島及遼東半島的租借權,這些都是德黑蘭會議中已同意的。另外,史達林再進一步要求與中國共管東清鐵路(Chinese Eastern Railway)及南滿鐵路(South Manchurian Railway,也稱長大鐵路),也要維持外蒙古的現狀(外蒙古那時已獨立成為蒙古人民共和國)。羅斯福與邱吉爾了解外蒙古雖然已獨立,但中華民國名義上能宣稱擁有外蒙的主權。另外,遼東半島的租借與鐵路的共管也牽涉到中國的主權。因此決定這些事務史達林得與蔣介石討論,取得蔣介石的同意後才能實施。
邱吉爾回國後受到不少支持波蘭人士的批評。在美國,反對的聲音也不少(主要是共和黨,親波蘭及東歐的人士,及親國民黨的人士)。羅斯福到三月底時表示他可能過於信任史達林,而邱吉爾於1946年也多少宣示了鐵幕及冷戰的開始,可說英美與蘇聯的合作已結束。但一些學者也指出,雅爾達的協議只反映出那時的國際現實情況,協議本身並沒有改變國際現況,而會議的結果也反映出各方的要求與實力。
李堅
Filed under: Culture, Human Rights, Politics | Tagged: 話仙, 台灣呼聲, 外蒙古獨立, 戰後歐洲的處置, 波蘭的處置 | Leave a com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