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和團情結及其效應之一 從反清復明到扶清滅洋—– 仇外,無知與愚昧

要看清朝的倒台,我們可說兩次鴉片戰爭(1839-1842, 1856-1860)起動了清朝的滅亡之路。鴉片戰爭讓歐洲列強及美日看到清朝原來是不堪一擊的空心大佬倌。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還打到北京並燒毀了圓明園。鴉片戰爭後歐洲列強及美國也紛紛要求依最惠國待遇的條款爭取到租借地的設立。中日甲午戰爭 (日清戰爭) 後,本來不看好日本的歐洲列強看到了日本的勝利後,也警覺到一個亞洲列強及競爭者的產生。中日戰爭的結果也難免令人思索,為什麼同樣面臨歐洲列強兵臨城下的中日兩國會有這麼不同的結局。鴉片戰爭固然起動了清朝的滅亡之運,但最終使清朝遭受致命傷而不能再恢復的則是1900年的八國聯軍。
鴉片戰爭後清朝的通商門戶洞開,但本土經濟並沒有充分的準備及應變的能力。再加上賠款及後來的天災導致華北地區民不聊生。而在同時,日益增加的歐美傳教士及改信基督教的中國人也一再的與一般民眾發生衝突,稱為「教案」。據估計從鴉片戰爭後到八國聯軍期間就發生有不下四百件的教案。教案的發生固然有實質的原因,如在財產糾紛上有些外國的教士較偏袒基督徒的一方,而確也有一些中國基督教教徒仗勢欺壓平民百姓。再說外國傳教士也享有治外法權,不受清朝法令的約束。但教案發生的原因大部分為文化的因素。
蔣夢麟在《西潮》一書中提到「基督教與以兵艦的商業行為結了伙,慢慢地人們產生了一個印象,認為如來佛是騎著白象到中國的,耶穌基督卻是騎在炮彈上飛過來的」。這是一個很簡單的敘述,但並沒描述到當時中國社會 (尤其北方) 的閉塞、無知、守舊、迷信及缺乏對外在世界的了解。中國人視現代科技為「奇技淫巧」,對教會引進的新思想及新作法極為排斥。守舊人士對教會的設立西醫院,開辦學校並允許女生上學,提倡陋習如纏足的廢除等等極為反感。而教徒不再參加被視為迷信的公共儀式,如祭祖及拜龍王以求取解旱等等,令一般民眾極為反感。而更要命的是由於大部份的人從來沒接觸過西方人,許多謠言也不斷地產生。如說洋人醫院挖小孩的眼睛以製造藥物,童子割腎,婦女切乳,剖心剜目…..等等。又云凡入教之人,新婚除夕,令男子避去,神父宿於新婦房中,為之赦罪。可說謠言四起。
一般民眾如此愚昧無知而仇外不難理解,但當時清朝的權貴及統治階級卻也大都持如是觀。我們就以當時極端愛清而仇外的大學士徐桐 (1819-1900) 來看。他極端頑固守舊,仇視西學,並於戊戌政變後得到慈禧的信任。他說「西班有牙,葡萄有牙,牙而成國,史所未聞,籍所未載,荒誕不經,無過於此」。除了洋錢外,其餘有關洋的他都不用。住在接近外國使館區的東交民巷的他,在屋外寫了一對聯「望洋興嘆,與鬼為鄰」。徐桐是支持義和團的,而他也於朝廷的要不要殲滅洋人的爭議中力挺義和團。但當義和團進入北京開始燒毀教堂、殺使臣、攻使館中,徐桐的家也遭到了掠奪,而本人也受屈辱。而當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後,年已八十的他懸樑自盡。
舉國上下都這麼愚昧無知而不知維新自強的中國社會,會有義和團的產生也就不足為奇了。
原名為大刀會的義和拳原本是盛行於山東,河北,河南地區的「反清復明」組織。但隨著列強的進逼中國及教案的頻頻發生,原本「反清復明」的義和拳也因仇外而改口號為「扶清滅洋」。仇外而又不知如何禦侮的清朝統治階級顯然認為「民氣可用」。山東的巡撫毓賢將義和拳納入民兵編制而名之為義和團。1900年春天,義和團開始燒毀教堂,濫殺中國基督教徒。情勢危急下, 1900年5月30日,外國使節要求外國的軍隊來北京保護使館區的人員。在清朝的勉強同意下,隔天有四百名由八國來的軍隊抵達北京保護各自的使館人員。 6月13日,日本的外交官杉山彬慘遭清廷武衛後軍指揮官董福祥的軍隊活活肢解軀體,斬頭並挖心給董福祥。當時的德國公使克林德 (Clemens von Ketteler) 本身也介入戰鬥並殺死一個疑為義和團的男孩。憤怒的義和團人員於是在北京放火燒教堂,並屠殺許多中國基督徒。 6月20日,德國公使克林德在前往總理衙門會談的過程中被「虎神營」的人殺死了。「虎神營」是專門用來對付「洋鬼子」的旗軍。因為虎能吃羊(洋),以神抓鬼。外國公使於是要外國公民到使館區避難。而從6月20日開始支撐了五十五天清兵與義和團對使館區的圍城。 6月21日,慈禧太后發佈向八國聯軍宣戰的上諭。
據當時參與防衛的一名列強軍官表示,使館區的防衛力量不是很堅強。人員居優勢的清兵及義和團沒有不能功下的理由。而理由也可能在於慈禧太后的搖擺不定。指揮清軍圍城的榮祿本身反對義和團而支持和平。但另一方是端郡王載漪,支持義和團而且主戰。兩方的人馬也常在朝廷上爭執起來。而慈禧也時而呼籲停火,但旋而又改變主張。
慈禧太后雖然舉棋不定,但地方諸侯可不跟隨中央。兩廣總督李鴻章,湖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劉坤一,閩浙總督許應騤及山東巡撫袁世凱與各國領事簽定「東南互保條約」,宣布中立,答應保護外人。也因此隨後而來的八國聯軍只牽涉到北京及華北,但不及於東南各省。

李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