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和團情結及其效應之二 中央抓狂‧地方自保—–濫殺無辜,掠奪狂歡,限武及賠款

在八國聯軍尚未攻到北京之前,有將近四千人躲在使館區避難。其中包括473名外國使館人員及平民,409名前來護衛的八國軍人,及約三千名中國基督教徒。而在同時也有約三千多人避難於北堂 ( 或稱西什庫天主堂,救世主教堂 ),其中有33名外國教士,43名法國與義大利的防衛軍人,及3200名中國天主教徒。在55天的圍城中,使館區有55名軍人死亡, 135名受傷,參加防衛的平民也有13人死亡,24名受傷.
1900年7月底,八國聯軍的五萬多名軍隊已抵達天津,其中包括49255名陸軍,4971名海軍陸戰隊。他們一路擊敗清兵而於8月14日抵達北京。除了日軍及俄軍在要進入城門時遭到抵抗外,美軍爬牆而入,英軍走地下水道而入,法軍則迷了路。清軍及義和團則潰散而逃。八國聯軍進佔北京的阻力不是很大。除了戰爭所引起的死傷之外,也有不少聯軍的死傷是源於熱天氣與蟲害而引起的疾病。晚到的德軍沒參加攻城的作戰,但致力於事後對義和團的追殺。
八國聯軍的數萬名陸軍與陸戰隊中,以日本的兩萬八千名軍隊最多,沙俄的一萬三千名兵員其次。第三是大英帝國的一萬兩千名軍隊,大部分由印度調來,由很多印度人組成。第四多的是法國的三千五百名軍隊,由印支半島調來。美國的三千三百名軍隊則由駐菲律賓的軍隊調來,遠程而來的德國有九百人,奧匈帝國296人,義大利80人。人雖少的奧匈帝國中有個英勇的中尉Georg Ludwig von Trapp (4/4/1880-5/30/1947),他未來的故事就是「真善美」(音樂之聲, The Sound of Music) 電影中那個男主角的故事。
在八國聯軍攻進北京的第二天,八月十五日,慈禧太后及隨同人員逃到西安避難。
攻下北京後的聯軍也進行了殺人,姦殺及掠奪的惡行。日軍帶有自己的”慰安婦”,在所有聯軍中倒是最自制的。有目擊者描述俄軍的肆虐與德軍的暴行,也有目擊者稱法軍也好不到哪裡去。除了姦殺婦女外,許多平民也都遭殃。據美國的指揮將軍 Adna Romanza Chaffee (4/14/1842-11/1/1914) 表示,保守的估計是每殺一個義和團人員,就有約五十名無辜的平民、婦女或兒童遭到殺害。德軍在四處追殺義和團人員中也殺害了很多無辜的百姓。英軍及美軍則付錢給本來就鎮壓義和團的山東巡撫袁世凱去追殺義和團的成員。袁世凱在直隸山東兩省就殺了成千上萬個義和團成員。在八國聯軍一役中,聯軍的死亡人數約在一千人左右,清兵的死亡人數約兩千,但義和團及一般平民的死亡人數則估計在十萬到十三萬之間。
除了濫殺無辜外,當時聯軍最令西方社會詬病的是四處的掠奪。美國的指揮官雖然明禁軍人的掠奪,但顯然沒什麼效力。參與掠奪的人除了軍人外,外國的平民與教士也都參與了掠奪的「盛會」。有當時的報紙稱之為”掠奪的嘉年華會” (Carnival of loot) 及”掠奪狂歡” (an orgy of looting)。美國的外交官Herbert G. Squires (1859-1911) 的掠奪貨就用了好幾個火車車廂載走。英國的掠奪是最有系統與制度的。除了星期天外,在兩年間他們每天都在英國使館區拍賣贓物。外國的天主教及基督教教士也不例外。北堂成了贓物的銷售場所。美國傳教士梅子明 (一名梅威良, William Scott Ament, 9/14/1851-1/6/1909) 為了報復基督徒遭義和團的迫害,帶領美軍去追殺義和團人員並沒收他們的財產。反對美國占領菲律賓及侵華的馬克吐溫 (Mark Twain, 原名Samuel Langhorne Clemens, 11/30/1835-4/21/1910) 對這種行為有很尖銳的批評。
聯軍的暴行與惡行於當時受到許多西方媒體記者的批評而使許多人引以為恥。有人將這種暴行原因歸咎於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李鴻章與北京的掌權階級有衝突,不接受北送救援兵的命令,人也不北上。掌控電報系統的他向西方國家誇大並謊報情況,宣稱清軍暴行並屠盡了西方人士。李鴻章的誇大其詞激起了歐美各國對清朝的憤怒。而他與列強的簽訂「東南互保條約」,保障西方人員的安全也使他成為西方列強的英雄。一般咸信李鴻章的做法與他及北京掌權者的對抗關係有關。
當時被激怒最厲害的可能是公使被殺的德國帝國的威廉二世了。在1901年7月27日向離德赴中的德國遠征軍的訓詞中表示,要德軍不留活口,不收戰俘,要使中國人在一千年內都不敢正視日耳曼人。由於一些不當用語及引用令日耳曼人尷尬的歷史典故 (King Attila, 人稱為Attila the Hun, 掌權期 434-453 CE, 是中世紀暴虐歐洲並侵犯羅馬帝國的一個野蠻帝國。外界對日耳曼人的鄙稱是 Huns)。當時德國的外交部也刪除了一些這後來被人稱之為 “Hun Speech” 的訓詞。
八國聯軍後沙俄趁機進占東北並遲遲不退,也因而導致日後的日俄戰爭。而「東南互保條約」的簽訂也削弱了中央的權利,成為日後軍閥割據的基礎。事後簽訂的辛丑和約也根本剷除了清朝的存在撐柱:武裝的被迫解除與鉅額的賠款而導致的國庫空虛。當時的賠款之鉅是歷年來之最。而為了保證清朝能賠償,鹽稅及關稅的控制權也都落在列強手裏。清廷為了税入也大增各種稅目,當時人稱之為「洋捐」。在國防受制及武器進口受限下,列強也得以在北京及其他地點駐軍。1937年7月7日,依約而在北京進駐的日軍也與國民黨的軍隊起了衝突而引起第二次中日戰爭.

 

李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