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實力是台灣的最佳武器與靈魂 —-張向忠案的省思

2017年4月12日,隨團到台灣旅遊的中國民運人士張向忠於隔天離團。隨後傳聞張向忠企求在台灣求取政治庇護。移民署在17日尋獲張向忠。相關機關認為他不合「兩岸關係條例」中的長期居留原則,而於19日「協助」張向忠返回中國。

張向忠一案有其疑點,也有我們所確定的一些事實,而之所以引起注意與討論也反應出了台灣與中國的關係問題。

總統府的發言人黃重諺表示出入境有相關法規,而我們也都依相關法令進行。我們了解張向忠也不是蔡英文主政以來被遣返的第一人。早在今年一月,蔡政府已默默的遣返十名馬政府沒有遣返的異議人士(王雪笠,中國民國憲政派的發起人)。台灣目前沒有難民法案,立法院才在2016年7月初審通過「難民法草案」,也要等順利三讀通過後一年才會實施。

對於張向忠尋求政治庇護一事,民進黨的立委趙天麟認為在這個敏感時刻(指李明哲的遭中國羈押)真的「怪怪的」(《自由時報》,4/17/2017)。六四民運人士王丹就張向忠回去後只遭廈門公安訊問後就放行,及張向忠似乎有內部消息一事,令他覺得有點困惑(美國之音)。

據報,張向忠是「中國新公民運動」的成員。2013年,他因參加「公民要求205名政府官員公示財產」而被判入獄三年, 2016年7月才出獄。新公民運動與王雪笠領軍的國粉(中華民國粉絲)一樣,都是支持中華民國的憲政體制的。顯然的,他們不了解台灣之有自由民主今天的黨外歷史,更不知主要動力在台灣民族追求獨立的對抗與奮鬥。在沒有言論自由的中國,這種情形是值得理解的。

有些疑點之所以沒有澄清,我們也可歸咎於移民署的草草結案。移民署於一兩天內就「協助」張向忠返回中國,而沒有好好的加以審查,以讓整個案情更加明朗化。這種作風也不是蔡政府才有的。另一個綠營政府扁政府雖然比蔡政府好(2000-2005年間核准了九名政治庇護, 皆依個案處理,《亞洲周刊》,4/30/2017),但在一些政治庇護案件的延宕及否決上,卻也於當年引起國際人權團體與國際媒體的關注。

台灣對中國是有一個不健康的關係與看法。原因無他,不外是中國的霸氣與叫囂要武力統一台灣。但台灣人應該了解,中國人不是台灣人的敵人,中國也不應該是個敵國,而應是一個可能的友邦。只要中國能成為自由民主的國家,則中國是有可能成為台灣的友邦的。理由也很簡單,一般而言,一個民主國家是不會去攻打另一個民主國家的。中國要成為一個自由民主國家的路途雖然遙遠,但鄰國的台灣沒有不幫忙的理由。再說,我們過去也是受到國際友人的幫助才有今天的。

自由民主固然要靠自己的努力,但在緊要關頭有友人的聲援也是很重要的。台灣過去在白色恐怖噤若寒蟬的時代,靠的是海外台灣人的發聲,與國際人權人士的聲援。走到今天也應該是台灣向國際社會回饋的時候了。對鄰國的中國民運,我們豈有不幫忙的道理。更何況,台灣近年來標榜人權立國,焉有不從事人權外交及推廣人權的道理。

中國的土地面積是台灣的266倍大,人口是台灣的59倍大。雖然個人所得(GNP per capita)比台灣少(中國$15,400,台灣$47,800。CIA: The World Factbook),但整體經濟是台灣的二十多倍。若要以硬體比硬體,輸贏是很明顯的。台灣對抗中國的武器不是硬體,而是軟體,也就是台灣的軟實力。自由、民主、開放的社會、多元的文化、與亞洲最自由的媒體,這些都是台灣的軟實力,也是中共所懼怕而不敵的。

許多人看台灣與中國並比,硬體的相較之下,大小強弱立現,而也都認為中國拿下台灣將會是輕而易舉的事。如果事情是如此而這麼簡單的話,中國應該是自信滿滿。但每次聽到中共對台灣的狂妄叫囂,及在國際場合的粗暴語言及肢體動作,你會有一個問題:他們為什麼表現得那麼沒自信?他們在怕什麼?

中共怕的自然是台灣軟實力的力量。早期在戒嚴時期下到美國留學的台灣人,都領受過了美國自由民主社會的魅力。一個自由民主的開放社會,對獨裁極權下的人民是有很大的吸引力的。台灣有這個優越的武器,焉有不用之理。再說,香港及東南亞愛好自由民主而畏懼中國霸權的人,也都引頸盼望台灣能站得住腳,成為捍衛東亞及東南亞自由民主的堡壘。台灣有責任去阻擋中國霸權文化的擴張,並以軟實力去進攻中國。更何況攻擊是最佳的防禦,我們沒有不反攻中國的理由。當今的中共領導人都是紅衛兵「破四舊」的產物,他們顯然不明聊老子所說「柔弱勝剛強」的意涵。看中共官員虛張聲勢的樣子,你會了解小家子氣的中國為什麼不會是一個泱泱大國,也不會被看成是強國的原因。

如果我們不了解軟實力的功能與效力,而去懼怕中國的硬體與「強大」的話,則我們是自我棄武投降。棄武投降而絡繹不絕於中南海路途上的大有人在。這群人不但無知無恥,不明瞭台灣的軟實力與我們本身所具有的力道,所走的也是出賣靈魂的浮士德的道路。他們想當的是施琅,但他們最終都會遭受到有如鄭芝龍的下場。

李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