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爾達會議與協定之三 蔣介石為何同意他所稱的密約 —–因為中國是個戰敗國

國民黨稱雅爾達會議與協定為密約。但雅爾達會議是密約嗎?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近代兩個有名的密約。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強權分贓的把戲。第一次世界大戰中(7/28/2014-11/11/2018),英法與沙俄的外長,於1915年11月到1916年3月間討論瓜分奧圖曼帝國的版圖,而於1916年5月19日簽署了外人都不知道的塞克斯-皮科特協議(Sykes-Picot Agreement)。但這個密約卻於俄國十月革命後(1917年11月7日),被奪權的布爾雪維克於1917年11月23日公諸於世。布爾雪維克(俄共)之公布這個密約倒也不是要揭發帝國主義的醜陋,而是因為沙俄的倒台而不再參戰,英法因而否決了俄國於這個密約中應有的「贓物權」。

另一個較為人知的密約是德蘇互不侵犯條約(German-Soviet Non-Aggression Pact,也稱Nazi-Soviet Pact或Molotov-Ribbentrop Pact )。這個於1939年8月23日在莫斯科簽定的條約名義上是納粹與蘇聯互不侵犯,但裡面卻有瓜分波蘭與東歐的秘密條款。不過我們知道不到兩年納粹便毁約攻打蘇聯—-希特勒所犯的最大戰略錯誤。

雅爾達會議的內容是到1946年才公佈,公佈後使波蘭與東歐的支持者有所反彈,而於後來被稱為西方的出賣(Western betrayal)。一些支持國民黨的美國人也多所批評。1952年的共和黨黨綱還主張不履行雅爾達協定。多少由於這個壓力,美國國務院於五十年代公布所有開會與協定的細節。

那麼,蔣介石是什麼時候才知道雅爾達會議的協定內容的?

史達林在會議中表示他會決定美國何時可通知蔣介石會議的協定內容。1945年6月,宋子文訪美與杜魯門總統會面。在史達林的同意下, 6月14日,杜魯門告知宋子文雅爾達會議的協定內容。杜魯門也同時通知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Patrick J. Hurley),指示他可以告知蔣介石雅爾達會議的協定內容。赫爾利也在6月15日—-雅爾達會議四個多月後—-通知蔣介石協定的內容(Harry S. Truman: 1945: Year of Decision, volume 1)。

雅爾達會議時,英美知道有關中國部分的協定內容牽涉到中國的主權,但書是要蔣介石同意後蘇聯才可執行協議的內容。知道協議內容後的蔣介石知道中國人不會同意外蒙的獨立,而即時派宋子文到莫斯科去談判。在那好幾場談到深夜而繁雜困難的談判中,最大的爭執點是承認外蒙的現狀(獨立)。史達林是一步也不讓而也動了怒,很不耐煩地要宋子文馬上簽約。不敢做主的宋子文請示蔣介石。知道他別無選擇的蔣介石於1945年7月9日同意了外蒙的獨立與會議中的所有協定(Sergey Radchenko: China Lost World War II, Foreign Policy, 09/03/2015)。

清朝倒台後,外蒙古與西藏都同中華民國一樣宣布獨立。宣布外蒙獨立的博格多汗(Bogd Khaan)指出外蒙與中國一樣都曾臣屬於清廷,那種臣屬關係隨著清朝的倒台而結束。1917年俄國革命後, 國民黨的徐樹錚於1919年進佔外蒙。但在後來的俄國內戰中(1917年11月—1922年10月),俄國紅軍與蒙古軍人驅逐了國民黨的勢力。外蒙也因而在1921年3月18日再次宣布獨立,建立了蘇聯影響下的蒙古人民共和國。蒙古人目前使用的字母仍是俄國來的基里爾字母(Cyrillic Alphabet)。

外蒙古那時已是實質獨立,史達林要的只是蔣介石的承認外蒙的現狀(獨立)。那時的外蒙古領導人喬巴山(Khorloogiin Choibalsan, 2/8/1895-1/26/1952)於後來也領導蒙古人參與蘇聯的攻打滿州國。喬巴山要的是將中國趕到長城邊界以建立延伸到太平洋的大蒙古。那時的哈薩克族在烏斯滿‧巴突爾(Osman Batur, 1899-4/29/1951)的領導下也在新疆搞獨立。維吾爾人也在史達林的支持下宣布獨立。但史達林到最後改變主意,不再支持維吾爾人的獨立,也否決了喬巴山大蒙古的構想。這多少符合了史達林於雅爾達會議中表示他沒有對中國領土的野心,要的只是外蒙的獨立以作為未來日本可能再侵略的緩衝地帶。而在滿州國的交接上,在運走了機械器材及有用的物資後,他也讓國民黨,而非中共,去接收。

雅爾達會議後的第三個三強會議是波茲坦會議(7/17/1945-8/2/1945)。那時德國已投降,所討論的是歐洲戰後情勢的細節與對日作戰的問題。三強中只有史達林是原班人馬。代表英國的邱吉爾因選舉失利而於中途由勞工黨的亞特利(Clement R. Attlee, 1/3/1883-10/8/1967)代表英國。代表美國的杜魯門總統於那時得到原子彈已試爆成功的消息。

由於羅斯福有戰後四個警察的構想—-英、美、蘇、中,四個警察維持世界的次序與和平,因而在蔣宋飫飽吵而召開的開羅會議中提出了四強這個觀念。但後來的三強三會議中可都沒有中華民國的分。連雅爾達會議的協定,蔣介石也是在四個多月後才知情。二次大戰中,日本帝國佔領了東北(滿州國),大部分的沿海地區。蒙古、西藏、維吾爾人、哈薩克人、都已獨立。這種四分五裂的支離狀況會是一個戰勝國的形式嗎?最後攻下滿州國的是蘇聯,然後交給國民黨去接收。日本佔領區(及台灣)是打敗日本帝國的美國在草草起稿的「通令第一號」(General Order No. 1)中,交令國民黨去接收的。國民黨無法對抗日本,敗給日本,最後靠的是美國與蘇聯。國土破敗加以金融及社會臨於崩盤的國民黨還會誇說「抗戰勝利」。但這「四強之一」的蔣介石在與史達林的會談上所表現的卻只是一個十足的戰敗國的形象。

李堅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