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社會運動中的世代差異 ——由同婚議題想起

六十年代的美國是一個社會動盪,百花齊鳴的時日:反戰、女權運動、民權運動、學生運動、嘻皮、迷幻藥LSD、反主流文化的counter culture…等等大行其道。而在這一切天翻地覆的「過渡」時期中,有一句口號卻也特別引人注目:「不要相信30歲以上的人」(Don’t trust anyone over 30)。這一句口號之所以驚悚在於它突顯了,年輕世代對老一代的全盤否定。這句口號雖然突顯了六十年代美國的世代差異,但原意卻也並非完全如此。

在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所爆發的「言論自由運動」(Free Speech Movement,爭取學生在校園的自治與政治活動。1964-1965)引起了全國的關注,媒體也都進入校園採訪。當時學運的領導人之一汪柏格(Jack Weinberg)因頗煩於一名記者的一再追問:誰是幕後的始作俑者。意味共產黨的介入與學生缺乏自主的能力。他於是向這名記者說:我們的運動成員中有一說法:不要相信30歲以上的人(Don’t trust anyone over 30,  unless it’s Jack Weinberg. Berkeley Daily Planet, 4/6/2000)。原意只是要這名煩他的記者知趣離開,但在被媒體引用後卻一炮而紅的成為六十年代的名言。

六十年代的美國是一個代溝(generation gap)嚴重,而世代差異也頗受到討論的年代。經過美國的經濟大恐慌(Great Depression)及二次大戰的那一個年齡層的人,不了解戰後出生的嬰兒潮(Baby boomers)世代在反抗什麼,為什麼這麼不珍惜他們「打拼」所建立起來的社會。尢其是,美國基本上是一個相當以年輕世代為主的社會,年輕人的叛逆多少被視為當然,而也多少受到鼓勵。但對老一代的人而言,六十年代的年輕叛逆顯然是做過了頭。也因而在那時,代溝是一個熱門議題。

代溝的存在於表面上是反應了年齡的不同,但基本問題在於成長的環境不同,及因為社會文化的變遷而造成的不同影響。年紀大的人大多已定型而難以改變,年輕的則在成長中而不斷吸收外來世界變化的影響,也不時的接受同儕的影響而做調適。在一邊定型,一邊不斷轉型而成長的情況下,代溝自然會產生。在一個健康的社會中,這是一個新陳代謝而進步的力量。但在獨裁集權的社會裡,老人專政扼殺了新生力量的成長,也自然的阻礙了社會的進步。台灣由獨裁社會中走出來不過30年,說來也是一個世代了。但威權的遺留仍然存在於成長於那一個世代的人心中。雖然口說自由、民主、獨立,但在行事風格上可有遵守民主的原則,可有尊重別人的意見與自由。而在主張台灣獨立方面,內容又是如何?當年推動獨立,推動自由民主化的那一代,如今都已是30歲的兩倍以上的老人了。完全成長於自由民主體制下的30歲以下的人,能夠與這群世代在政治社會議題上共進嗎?獨立、自由、民主,是一個口號,還是應該要有內容。如果要有內容,那又是什麼內容。

如果只就一個自由民主體制的建構而言,代溝一般較不會存在。因為自由民主體制已是各民主國家所建立起來的共識。如三權分立,選舉的保證與中立,及言論自由,….等等。代溝之所以會存在於一個政治運作的體系中,一般不在於體制(硬體),而是在於內容(軟體)。一般而言,除了政治軟體內容的運作外,代溝也將存在於社會議題與文化的取向。

以同婚議題而言,它就突顯出了台灣的世代差異。同志的權益運動固然於台灣已進行了30多年,但腳步於蔡英文上台後加速了。台灣最後終於在2019年5月17日由立法院通過「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使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將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從2017年5月24日司法院公布「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文」,到兩年後立法通過的那段期間,兩邊展開了攻防戰。反對同婚的除了保守的基督教教會人士以外,也包括年紀較大而不分黨派的人士。支持同婚的則絕大部分都是年輕人。在立院於5月17日通過立法的那幾天的街頭抗爭,及圍集在立法院的群眾來看,基於現場報導與觀察的人士及外媒所傳出的許多張照片中,可以看出支持同婚的幾乎清一色都是年輕人。這些年輕人當然大都不是同志(以美國2017年的蓋洛普民調顯示, 4.5%的人自認為是同性戀或雙性戀者),但他們支持同性戀者的權利。這代表年輕世代社會價值的改變,而不是基於本身利益所推動的運動。

台灣的同婚議題所暴露出來的世代差異,給推行獨立運動的人一個警訊,也應該是個啟示。如果在社會議題與文化差距上不了解年輕世代的想法與取向,甚至是採取對抗的立場的話,則雙方便只有走上分道揚鑣之途,而多少會挫傷台灣民族的獨立之路。

說同婚議題是一個警訊是因為在未來,有許多社會與文化的議題將會一一的呈現,而雙方(老一代與年輕世代)可能會有很大的歧異。這包括廢死議題,經濟政策與財富分配,稅制的公平,空汚與環保,全球暖化,弱勢的保護,勞工權益…等等。這些議題是當權者與老台獨都應該加以了解分析並思考對策的。

在半個多世紀前說「不要相信30歲以上的人」的那一年輕世代,若於當今或於後來不了解年輕世代的想法,也不願去了解而站在對立面的話,也不要怪會被稱為老頑固,或是被指控你已忘了當年的你是誰了。

李堅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