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麼一個有關歐洲民族性的笑話:天堂嗎就是有英國人當警察,法國人掌廚,德國人當機械工,有義大利人當愛人,而這一切都由瑞士人來組織安排。地獄嗎是英國人掌廚,法國人當機械工,瑞士人為情人,德國人當警察,而這一切都由義大利人來做組織安排。
美國是一個強調個人主義的社會,比較不重視民族性這種說法,而也頗排擠刻板印象 (stereotype) 的看法。但這並不代表美國社會沒有他的文化準則與規範及其獨特性。個人在美國居住的時間已多過於居住在台灣的時間,難免會比較美國與台灣的歷史,文化與民族性。為什麼美國獨立了而台灣還不能獨立。我們打致可以分三個層面來看這個問題:在移民過程中帶來了什麼,放棄了什麼,而開墾的過程如何。
早期到美國開墾的英國拓荒者都已有基本的人權觀念,也就是英國於1215 年簽訂的大憲章 (Magna Carta)。而與以後其他國家來的歐洲人一樣也都經歷了文藝復興運動的薰陶及啟蒙運動的洗禮,而在其同時也經歷了工業革命的進展。基本來說早期在美國的歐洲拓荒者多多少少都有現代社會的觀念。而他們在美國到處開墾時也都頗能獨立自主,各地都成立獨立的自治政府。而在與英國交涉及最後的交戰中,其各級政府的運作也都相當獨立自主。當然美國有幸於最後的關鍵一刻中得到法國的一臂之力而得以打敗英國取得獨立。再說,歐洲人來美國開墾雖帶來了大部分的歐洲文化,但他們並沒有帶來歐洲的世襲封建貴族制度。美國人是不相信貴族制度及階級文化的。美國人相信只要你努力沒有什麼事是不能克服的,也就是一般說的美國人的無堅不摧的精神 (can do attitude)。
相對之下早期到台灣開墾的漢人其底子就沒有早期到美國拓荒的歐洲人好了。在早期漢人冒險犯難度過黑水溝到台灣時,中國處於明末或清廷統治。既無基本的人權觀念,也沒有什麼改變人類思考模式的文藝復興運動與啟蒙運動。當時的清國人是處於嘈嘈濛濛的醬缸文化中。在那種情況下,我們不能太苛求於當時到台灣開墾的漢人。唯一慶幸的是他們沒有而也無法把中國的整個封建制度搬到台灣。而在開墾拓荒過程中,自然離開了那令人窒息的中原封建文化而多少去除了華夏文化的束縛。在開墾過程中平埔族雖被慢慢的漢化了,但這整個過程多少會淡化了中原文化的影響。總的來說就台灣的現代化及獨立而言,先天不足。
而在台灣的開墾過程中,小型的自治是有的,但似乎難以超越族姓的範圍。從最早開發的南部到台北,漳泉客三姓械鬥時有所聞。唯一例外的可能就是宜蘭的開墾了。18 世紀末期由吳沙帶領的千人開墾團是標榜三姓合墾的。這多少建立了或多或少的自治自主能力。
對台灣及美國有過生活經驗的人會了解兩邊文化上的差異。在台灣,要的是中規中矩的學生,乖的孩子,唯唯諾諾的組織形式並遵循傳統的人。在美國,他們鼓勵孩子的活潑發展,要有創意並能向傳統挑戰。可愛的孩子是會叛逆的而非中規中矩的。美國人要的是能打破框框的思考模式而能解決問題的人,而非循規蹈矩唯唯諾諾的人。一個在台灣居住多年的美國人於其部落格中就提到他對台灣「沒有辦法」文化的挫折感。在台灣的事務交涉及社會來往中,「沒辦法」是很常聽到的一句話。這真有異於美國人的 can do attitude 。而在台灣獨立運動的陣營裏,我們時而也會聽到一些對獨立運動有所支持但信心不足的人低語「沒辦法」啦。請這些人及台灣社會的一般人先建立獨立性吧。
李堅
Filed under: Culture, Politics | Tagged: 台灣獨立, 台灣呼聲, 台灣歷史, 械鬥, 民族性, 三姓合墾 | Leave a com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