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東亞共榮圈的起落之二 大東亞共榮圈成立的歷史背景 —-廣域經濟、文化、政治、與軍事

二次大戰前的世界局勢是左右意識形態的爭執,民族主義的交戰,與帝國主義互相對抗的年代,而貫穿於其間的是相當明顯的種族主義。

左右之爭在進入19世紀後日趨明顯。1917年,俄國共產革命的成功更尖鋭化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對抗。而也因為俄國共產政權的建立,相對之下帶動了法西斯主義的興起。1919年,俄共建立了共產國際(Third International,第三國際,簡稱Comintern),要積極的「外銷」共產主義。軍國主義的日本與納粹德國於1936年11月25日簽訂了反共産國際協議(Anti-Comintern Pact)。一年後,法西斯的義大利也參加了這個協議。1939年9月27日,德義日簽署了軸心國協定。

1931年9月18日,關東軍發動了九一八事變,全面進占東北。隔年的2月18日宣布滿州國的建立。日本的進占東北挑戰了美國對華的「門戶開放政策」,而美日關係也開始持續的急走下坡。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發動了第二次中日戰爭。日本的製造滿州國所宣傳的是「日華滿協助天下太平」的口號。而也為了圓說這個侵略行為,日本首相近衛文麿(10/12/1891-12/16/1945)也於1938年12月22日,針對東北亞的局勢發表「東亞新秩序」的主張。

日本的侵華在初期相當順利,但於佔領沿岸地區後,也很快的便進入僵局。日本懷疑國民黨經由中南半島得到補給,因此於1940年初便開始逼迫法國殖民政府讓日軍進駐越南。1940年6月,德軍攻下荷蘭與法國。9月,日軍大舉入侵越南,但容許法國的維琪政權做行政的管理工作。

而在同時,美國與英荷也加強對日本的制裁。1940年7月2日,羅斯福總統簽署了出口控制法案(Export Control Act),禁止石油與廢鐵的輸日。1940年8月1日,日本正式發表了「大東亞共榮圈」的主張。

大東亞共榮圈開宗明義的敘述到:世界面臨新形式的政府、經濟、與文化,而日本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日本的國策是要建立一個基於「八紘一宇」的世界和平(按,八紘一宇源於神武天皇的”掩八紘而為宇”,意指世界都在一大傘之下,以天皇為中心)。而第一步就是要建立日本、滿州國、與中國為一體的一個新體系。日本的外交政策是要建立一個大東亞的新秩序,但之前必須先解決中國事務。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整個政治結構、教育、與倫理,必須強調以國家為重,廢除自私自利與追求物質的享受。要走計劃經濟的路線,強調政府與人民的合作,追求經濟上的自給自足,大力發展工業、科學、與計劃生產,推動土地改革以富國為目標,改造議會以輔佐天皇為主,改造政府體制以建立強大的國防。

大東亞共榮圈有文化的意涵,政治的目標,與經濟的構想,但這些最後都在軍國主義的蹂躪下被踐踏的了無綜影。大東亞共榮圈的原始構想應該是源於經濟上的需要。1929年全球經濟大恐慌後,各國紛紛設立保護條款而嚴重的影響到貨流與貿易。在一次大戰中戰敗的德國尢其深受戰敗賠款及經濟制裁之害。為了突破英美對海洋的控制,納粹德國於1938年開始籌劃建立聯繫萊茵河與多瑙河的水道而將之標準化。用意在整合中歐及未來的整個歐洲,在德國的統治下成為單一經濟領域(Grossraumwirtschaft,廣域經濟)。當時的蘇聯已成為一個自己的經濟體,大英帝國控制下的成為英鎊區(sterling bloc),西半球為美元區(dollar bloc),日本自然想將整個東亞(及後來包括的東南亞)成為日元區(yen bloc)(Peter Duus, Stanford University: The Greater East Asian Co-prosperity Sphere – Dream and Reality)。

日本的進占東北,全面侵華,侵入越南,及宣示大東亞共榮圈的構想,只加深了美國及大英帝國與日本的對立。美日的外交關係更是走上交戰的方向。以1941年7月2日的日本帝國內部開會紀錄來看,中國問題的解決是迫切的。目標是由南方逼進以迫使蔣介石的投降。與蘇聯的爭執也將看未來德國侵蘇的結果來決定(按,德國於1941年6月22日開始攻打蘇聯)。對英國與美國的戰爭也在準備中。若外交上沒法阻止美國的介入歐戰,則將依軸心國的協定進行下一個目標。若德俄戰爭有利於日本,則將會用武力解決與蘇聯的邊界問題。

1941年7月26日,美國與英國及荷蘭凍結了日本的資產。美國與日本雙方的外交斡旋已進入死巷,太平洋戰爭似乎已成定局。日本在明治維新現代化後加入列強的行列,但一直覺得沒受到歐美列強應有的尊敬與平等對待。戰爭發生的原因很多,但也有學者(Jeffrey Record: Japan’s Decision for War in 1941: Some Enduring Lessons. February 2009)指出,在分析各種因素後,日本的覺得受到屈辱是她發動那一場不可能打贏的戰爭(對美作戰的太平洋戰爭)的原因。

李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