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高等教育與智庫的排行榜 —-財與色為動力的教育制度

一位在美國大學研究並教書一段時間後,目前在台灣從事研究並偶爾兼教大學的朋友,在有次訪美時的聚會中談到他的一個小經驗。在美國教書那時,當他於早上八點鐘走入教室時,全場兩三百名學生都已就位等候他的到來。在台灣,他早上八點到教室時只有一人就位準備好,一人還帶著早餐走進來, 一人方才進教室,其餘的更不用說都是姍姍來遲了。

讀過台灣與美國大學的人對這種現象應不會陌生。筆者當年在加州大學當助教時, 也對美國大學部學生的積極求學印象良深。課堂是滿堂滿座,學生對成績也頗計較,而一些課也有學生專門抄筆記,再影印販賣給較不會抄筆記的人。

所以有這個差別原因也不少。但主要原因看來是在台灣,考上大學也同時進入科系,大致已決定未來就業的走向。而進入大學也都代表大家大都能畢業得學位。但在美國,一般大學生是由沒有主修的科系開始的。學生要進入熱門的科系則需要特別的學分與像樣的成績。而一些課也不是每年都有開的。學生在大學這段期間則積極往自己要的科系走。熱門的科系競爭自然也激烈。美國的大學學會不但貴,進去後也沒保障就能夠畢業的。

台灣的高等教育

台灣的學子是擠破了頭也要進名校的,尤其是台大。進入名校後,目的達到了一大半,而似乎也都鬆懈了下來。那麼, 台灣人擠破頭也要進入的名校在世界大學的排行榜表現如何呢?以2004年成立的「時代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 THE)的世界大學排行榜(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來看(2016-2017), 台灣的排名不是很好看。台灣的大學中排在最前面的是台灣大學(排名195),遠遠落後於國際有名的大學及亞洲的一些名校。在亞洲的領先大學中,新加坡國立大學(24),北京大學(29),北京的清華大學(35),東京大學(39),香港大學(43),香港科技大學(49),首爾大學(72),京都大學(91)…..等等都遠遠排行台灣大學之前。

時代高等教育的世界大學排行榜是基於教學、研究、國際觀、及聲望,來評比的。另外一個是成立更早(1983)的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的世界最佳大學排行榜(Best Global Universities Rankings)。以2017年的亞洲部分(Best Global Universities in Asia)來看, 台灣在前50名中只有兩間學校晉入排名:第14名的台灣大學(全球排行144),與排名第49的清華大學(全球排名340)。在這前50名最佳亞洲大學中,東京大學拔頭籌(全球排名第44),新加坡國立大學其次(全球排名第50),北京大學第三(全球排名第53),清華大學第四(全球排名57),新加坡的南洋科技大學第五(全球排名第74)。在這前50名亞洲最佳大學中,中國有15間,日本10間,韓國六間,香港5間,新加坡與台灣各兩間。

智庫的排行榜

台灣的各大學在全球高等教育的排名看起來,相當的難看。若要進入更高一層的智庫排行榜來看,只有更慘的份。

賓州大學有個「智庫與公民社會計劃」(Think Tank And Civil Societies Program), 這個計劃附屬在成立30年的珞德學院(Lauder Institute)。他們有世界智庫排行榜的評比。 以2014年的全球智庫排行榜的前150來看,台灣一個也沒有。在這前150名中,中國有7個,日本4個,韓國4個,新加坡3個。而一些小國如馬來西亞,亞塞拜然(Azerbaijan)、瓜地馬拉、肯亞、加納、烏拉圭等也都有進榜。美國的布魯金斯固然拔頭籌,英國的Chatham House則第二。小國的比利時的Brugel拿第五,而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院(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SIPRI)也拿到第六。

在地區的排名上,由於台灣被分類納入東南亞與太平洋區(Southeast Asia and the Pacific ,包括紐澳及南亞), 台灣的智庫排名才在這60名中看到列名。在這前60名的排名中,台灣有五個智庫列入。台灣民主基金會排第5,台灣經濟研究院排第18, 中華經濟研究院排第23,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Relation (Taiwan) 排第26,Institute for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Transitions (Taiwan) 排第60。

在2015年的排名上,若美國的智庫不包括在內的話,則台灣的中華經濟研究院排名第127。在不包括美國的前100名智庫中, 中國有6家, 南韓5家,新加坡4家,日本兩家,台灣掛零。

孰以致之

台灣的大學在世界優良大學的列比上如此的失色, 在智庫的排名上更是慘不忍睹。莫非是台灣人的資質其差而以致之。

台灣人重教育,講升學。各式各樣的補習班也應運而生。為了要子女專心讀書,父母也要子女讀書就好,家事都不用做,而各種活動只要是無助於升學的都不要參加。只要把書讀好就好。而更重要的是考入名校及名系為最大目標。

但考入名校名系又如何呢?台灣的名校名系為何如此落後於國際社會的評比呢?上焉者於本系本行內發揮專才,許多也相當突出。但總的來說,在進入大學後一般都鬆懈下來。從許多績優生於畢業後的表現來看,也不再求上進了,而也不喜歡看書或讀書了。在台灣,讀書的目的似乎只是為了進入良好的大學以利將來的就業。在那升學競爭激烈壓力大的情況下,讀書自然變成一種折磨,而非追求知識的興趣與享受。這也難怪在畢業後大家都不再看書了。台灣人不愛看書其來真是有自。加以台灣社會沒有日本社會那種怕被人看成不愛看書,因而人手一冊的文化。在台灣,買書真是浪費錢,而看書耗神又耗時間。結果是許多一般知識的缺乏。在美國生活過一段時間而與美國人多所來往的話,會發現台灣人缺乏一般知識,也缺乏對事務的分析與探討的能力。

由於只知熟讀本行的書,從來也沒做過家事及其他與讀書無關的事。許多生活上的技巧及能力自然缺乏。在這個過程上, 傳統上由上一輩教給下一輩的生活能力與技巧,都沒有傳承下來,而成斷層的現象。許多祖先遺留下來的技能與智慧也就因而失傳了。在美國社會,我們看到子女皆由父母學習到生活上的基本技能,如烹飪、清掃、整理家園、修理房舍、汽車、運動、社區活動、及本地的文化與歷史等等。而更重要的是生活技巧(life skills)的學習,如何去面對每日生活上的問題與人生的挑戰。這牽涉到溝通、思維、人際關係等等問題及如何求取解決之道。同是漢文化出來而競爭超級激烈的中國留學生,在過去幾年在美國的校園裡已發生幾起與教授或同學有爭執而付諸暴力行兇的不幸事件,不能不說是生活技巧的短缺及社會關係的缺乏培養及訓練的結果。

黃金屋、顏如玉、財與色

要鼓勵學生讀書,我們常聽到這句話:「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句出自《勸學詩》的字句,相傳是宋真宗所作。全文是:「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這首詩的意思是要你好好的讀書。即使「十年寒窗無人問」也沒關係,到頭來會「一舉成名天下知」。因為只要讀好書,書中什麼都有。書中會提供你一切所要的,舉凡糧食、豪宅、僕從、車馬、美女、樣樣都有。在那「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年代,女子是不能受教育的,這首詩只是要鼓勵男性的。要男子好好的讀書,最好是讀成書呆子或「手無縛雞之力」。不要有奇異之想或妄想造反,則皇上豈不天下太平。這真的跟以美國為主的西方社會的教育有很根本上的不同。美國的教育固然要訓練專才,但也很強調奇想異論,以著重學術的開發與進步。而在同時,也強調學生統御治理的能力,以裁培未來國家與社會的棟樑與領導人物。

漢文化下的台灣教育所要教出來的是一群唯唯諾諾, 不會獨立思考及挑戰權威的人。但同等重要的是,這種教育腐化了人格。如果讀好書只是為了「黃金屋、顏如玉」的話,說來根本是鼓勵讀書人對財色的追求。有這種標竿,能不怪讀書人的腐敗與墮落嗎?

學術論文之造假,固然不是台灣的專利。但台灣學術界之互相遮醜而不求徹底的解決之道,不也表現了這種腐敗傳統的傳承嗎?

曾經有那麼個小國帶領風騷

高等教育及高等學術研究,所要做的是對社會、人文、科學、政治、工程、及醫療等做更深入的探討。也就是說,要將學問的研究帶往更高層次、更廣面、及更深入的研究。台灣的高等教育與學術研究在全球來說並不是頂尖的。雖有其成就處,但離先進國家,尤其是在社會科學的研究方面,仍有一大段距離。台灣在這方面起步較晚,加以先天不良。尤其在戰後那段期間,日本人的學術人員離台返日而造成青黃不接,而許多由中國撤退來台的「學術人員」則有許多濫竽充數的情形下,可說是先天不良。但只要好好學習一些先進國家的方法與經驗,則不應該有後天失調的問題。

台灣不是個先進國家,也不具先進的文明、社會與文化。台灣所有的與所經歷的,在許多先進國家都已走過。以目前台灣的條件來說,要在國際社會的高等學術研究上出人頭地而占一席之地也並非不可能,台灣有的是優良的地理位置與在亞洲最開放自由的社會。令人聯想起的是16、17世紀的荷蘭。從16世紀末年開始反抗西班牙統治的荷蘭,在1581年宣布「誓絶法案」(Oath of Abjuration,可說是荷蘭人的獨立宣言)而與西班牙帝國進行前前後後長達80年的對抗,最終也捲入全歐洲的30年戰爭(1618-1648)。1648年 4月24日,在談判五年後,歐洲交戰國簽署了西伐利亞和約(Peace of Westphalia),西班牙也承認荷蘭的獨立。在這段期間,荷蘭也由於對宗教容忍的作風及國內自由開放的態度,吸引了許多外國(特別是英法)的學者到荷蘭居住,並在荷蘭發表他們的著作。萊頓大學(University of Leiden)成為當時歐洲的學術中心。荷蘭也成為歐洲的出版中心、紡織業中心、及金融重地。這期間,荷蘭的海外貿易大放異彩。倡議世界體系理論(World-systems theory)的學者也認為第一個建立世界體系的是17世紀的荷蘭。這個世界體系的盟主於19世紀後轉到大英帝國, 20世紀中期後轉到美國。荷蘭因為她優越的地理位置及自由開放的社會,在17世紀時(有人說是1587-1670),建立了輝煌燦爛的荷蘭黃金時代(Dutch Golden Age)。荷蘭的成就讓我們了解到,小國不是不能帶頭領先的。看的只是你有什麼條件,怎麼做而已。

楊起東

大東亞共榮圈的起落之五 一個失敗的典範 —-從脫亞,返亞,到地區整合

日本處於亞洲大陸的離島邊陲地區,雖然也有漢化,但明顯的沒有韓國來的深,而也在孤立下發展出自己獨特的文化與習俗。但在歐美勢力進逼下的早期,日、韓、中三國常被西方列強列為一談。而事實上,日韓中三國之改革人士也常互通有無,齊擕共進。1885年3月16日,日本的《時事新報》刊登了一篇沒有署名的文章—-「脫亞論」(だつあろん)。

「脫亞論」雖然沒有署名,但一般咸信作者是大力弘揚西洋文明,而目前是日本萬元大鈔的票面人物—福澤諭吉。文中說:「雖然我日本之國位於亞細亞東部,但國民的精神已經開始脫離亞細亞的頑固守舊,向西洋文明轉移。然而不幸的是近鄰有兩個國家,一個叫支那,一個叫朝鮮。 …與日本相比,支國與韓國的相似之處更為接近」。又說,「假如支那、朝鮮政府的陳舊專制體制無法律可依,西洋人就懷疑日本也是無法律的國家;假如支那、朝鮮的知識人自我沈溺不知科學為何物,西洋人就認為日本也是陰陽五行的國家;假如支那人卑屈不知廉恥,日本人的俠義就會因此被掩蓋;假如朝鮮國人使用酷刑,日本人就會被推測也是同樣的沒有人性。如此事例,不勝枚舉」。結語是,「…與其坐等鄰國的文明,共同振興亞洲,不如脫離其行列,而與西洋文明國共進退。對待支那、朝鮮的方法,也不必因其為鄰國而特別予以同情,只要模仿西洋人對他們的態度方式對付即可。與壞朋友親近的人也難免近墨者黑,我們要從內心謝絕亞細亞東方的壞朋友」。

福澤諭吉是日本近代史上相當重要的一個思想人物。這篇文章的結尾也被一些人解釋為其後日本的合理化了對韓國與中國的侵略。後來也有人將之延伸為托亞入歐。說脱亞,當然是意謂原為亞洲的一部分而要求脫離。但日本不是亞洲的一部分嗎?

問日本是否為亞洲的一部分,其實類似於問英國是否為歐洲的一部分。同處離島邊陲的英國與歐洲大陸的關係一向是若離若合的。最近的脫離歐盟(Brexit)更說明了這種歷史的心理層面。福澤的「脫亞」說的只是脫離中國與韓國。而事實上,亞洲大部分國家都與中國及韓國沒有什麼特別關聯。中南半島除了自己的文化外,所受的是中國與印度的影響,由英文名印支半島(Indochina)可見一斑。而菲律賓以南人民所認同的不是東亞或遠東,而是太平洋島嶼民族(Pacific islanders)。嚴格說來,福澤以日韓中三國為一體而有脫亞之說,實際上要的只是脫離中韓而已。將脫離中韓說成脫亞,在文義及觀念上都會產生誤導。

在地理上,日本當然是亞洲的一部分。基於「亞洲是亞洲人的亞洲」的口號,而企求用「日(當時包括台灣與韓國)滿華」為主體而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計劃,最後也隨著太平洋戰爭的敗北而結束。這個曾於當年掀起許多反西方殖民的亞洲人的熱烈反應,而於1943年11月的大東亞會議中達到巔峰的大東亞共榮圈,最後也煙消雲散的了無痕跡。

日本帝國打的是反對西方殖民政權的泛亞思想,但在作為上卻是侵略與奴役。這種雙重標準的做法不只當年的亞洲人,連日本國內一些反戰的人(如重光葵,7/29/1887-1/26/1957。在密蘇里號上代表日本帝國簽降書的外相)都注意到了。貫穿於根本的則是日本傳統文化的延伸與種族主義的思惟。

走進日本的傳統房子都有個玄關,脫鞋子的地方。不將外在的不潔淨帶進潔浄的內部。一般家庭浴室也分內外室,將要洗的衣物置於外室,而不帶進要潔淨身體的內室與乾淨的風呂。日本文化中有很強的內外之分,也重潔浄與秩序。一個程度上與重潔淨與秩序的德國相當類似。但這種內外分明的文化多少也定調了大和民族與非大和民族,浄與不浄之分,秩序與紊亂之分,及內外之分。總的來說,會出現排他性而缺乏包容性。

二次大戰有很強烈的種族主義色彩。在美國當年也有極少數的人注意到了。在1942年的紐約時報雜誌上,賽珍珠寫道:「東方和西方之間的主要障礙是白種人不願意放棄他們的優越感,而有色人種再也不願意忍受這種劣勢…有色人種知道殖民地和殖民主義思惟都是過時的。」(John Toland: The Rising Sun—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Japanese Empire, 1936-1945)。當年遭受西方列強歧視與壓迫的日本帝國,在對種族主義的列強反彈下,自己也走上種族主義的道路。雖然日本成功的驅逐了西方殖民列強,但亞洲人所得到的卻是另一個新的殖民者,而非解放與獨立。高喊反對西方種族主義的日本,最終也走上歧視亞洲人的道路。

大東亞會議時西方列強已都被逐出東亞與東南亞,而日本帝國也於四處介入一系列的戰爭。軍國主義下的日本,戰爭成為一切。當時日本在前西方的殖民地只做相當有限的政治與文化運作,談不上社會改造與未來的建設遠景。戰敗自然代表了大東亞共榮圈的結束。大東亞共榮圈的正面在於地區的整合這個觀念,而地區的整合在戰後如歐盟、東南亞公約組織、亞太經合會議、及還在談判中的泛太平洋貿易組織(TPP)等都代表了這個趨勢。要整合,重要的是平等對待,溝通協調,互惠互利,有容乃大。在這個觀點上看來,大東亞共榮圈是一個失敗的典範。   (系列完)

李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