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極右翼的小說家三島由紀夫(1/14/1925-11/25/1970)於1960年出版了一本小說《晏後》(晏のあと)。《晏後》所描述的卻是真有其人的政治人物,有田八郎(9/21/1884-3/4/1965)與藝妓的誹聞事件。有田八郎提告三島由紀夫侵犯個人隱私而於1963年獲勝。這一判例也確認了日本的公共人物有隱私權。
有田八郎於戰前曾任三次外長及駐外大使與領事。他致力於美日關係的改善,而也反對軸心國協定的簽署。有田八郎也咸信是大東亞共榮圈的理論架構者。當時日本強調,亞洲之於日本,有如拉丁美洲之於美國的重要。而大東亞共榮圈的構想源於美國的門羅主義(Monroe Doctrine),特別是後來又發展出來的「羅斯福推論」(Roosevelt Corollary)。
當1821年沙皇宣稱美洲大陸北緯51度以北都是俄國墾殖地後,那時的美國總統亞當即提出反駁。而同時期,拉丁美洲反歐洲殖民以爭取獨立的運動此起彼落。門羅總統 (James Monroe, 4/28/1758-7/4/1831) 因而於1823年12月2日宣示,美洲大陸不再是歐洲列強的殖民所在地。門羅主義的宣示基本上表示了,美洲大陸有自己的自主性與主權,不再是歐洲的掠奪地。其間美國雖然有介入紛爭,但基本上門羅主義只是一個消極性的宣示。
當1902-1903年委內瑞拉發生動亂時,主張「委婉的說但要有強大後盾」(Speak softly and carry a big stick)的老羅斯福總統(Theodore Roosevelt, 10/27/1858-1/6/1919)提出了他有名的「羅斯福推論」,主張美國有權阻止歐洲列強的干涉美洲事務。也就是說,美國有權出兵干涉美洲的事務。 1934年,老羅斯福總統的遠親羅斯福總統(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1/30/1882-4/12/1945)則將美國的美洲政策改為「睦鄰政策」(Good Neighbor policy)。但不管是門羅主義也好,羅斯福推論也好,或是睦鄰政策也好,美國對中南美洲事務的干涉是一直沒有間斷的。事實證明美國的政策一直都是依循「羅斯福推論」的。
而貫穿於其間的還有一個美國的擴張精神—「命運昭章」(Manifest Destiny)。命運昭章這一名詞一般咸信是德州併入美國後(12/29/1845),一個作家歐沙利文(John L. O’Sullivan)首先提出的。命運昭章主張安格魯撒克遜人有權利向西拓展,推廣安格魯撒克遜民族的文化與宗教。這種看法於當時得到了廣大的回響。而當時的美國人也視往西部拓展是他們的天賦權利。這種想法卻也得到同時間展開的宗教運動的支持。美國的立國是世俗的(secular),而非基於宗教的,也強調政教分離。但18世紀末年到19世紀上半年,美國有很強大的宗教運動 (摩門教也於此時產生)。這個以福音派(evangelical)為主而被稱為「第二次大覺醒」(Second Great Awakening)的宗教運動,也多少強化並合理化了命運昭章。促使當時的美國人向不是基督徒的印地安人,及非新教也非安格魯撒克遜的西班牙領地前進。一場基於經濟、文化、種族、及宗教的西部開拓史也就此展開。這也是美墨戰爭(1846-1848)的背景。當1898年美國將夏威夷納入領土,而於同時發動美西戰爭取得波多黎各、關島、與菲律賓,並進而開發巴拿馬運河後(1903),美國的往西及往外擴張只有增,沒有減。
大東亞共榮圈的構想,說是等同於門羅主義及羅斯福推論,說來也並非全無道理,但更明顯的事實是,日本帝國用這個為藉口來合理化她對亞洲各國的侵略行為。日本侵略中國的因素比較複雜,但進軍東南亞的目的則較為明顯:驅逐西方殖民勢力及對原料(石油、橡膠、金屬礦產、及糧食)的取得。但這個大東亞共榮圈的範圍有多廣,也一直都沒有明顯的界定。日本原意是要以「日華滿」為主軸,但顯然日本都無法全面控制中國。當1942年日本已拿下東南亞的全部後,又多少將未來的目標擴張到印度、澳洲、與紐西蘭。這個共榮圈的範疇也因此一直沒有如美洲大陸的明顯。但可以說的是,在經濟上,這是一個追求廣域經濟以求取自給自足(autarky)為目標的手法。在當時各國保護主義抬頭,而美國(夥同英荷)對日本實施石油及廢鐵禁運及資產凍結下,一個鋌而走險的做法。
美國獨立後及持續擴張下,早已成為美洲的老大及盟主。但在亞洲歷史上,中國一向以老大自居,而多少也受到鄰國的首肯(尤其是朝鮮)。但在歐美勢力進逼下,日本成功的轉型並擠身列強。相較之下,顢頇的中國卻舉步維艱而不知所從。在這種情境下,日本之要當老大,雖有部分的實力基礎,但在文化、歷史、及人們的思維上都會有所問題。
美國的命運昭章所昭揭的是安格魯撒克遜的文明,而「第二次大覺醒」所推動的則是跨越民族的宗教。美國的擴張固然霸道,但卻也運用到柔和及推廣自由民主的現代理念的軟實力。相對之下的日本帝國,所推動的是以天皇為中心的「八紘一宇」的「皇道樂土」,以大和民族為主的「共榮」。這已呈偏狹性,更不用提主其事的都是軍方人士,而非政治人或文化人了。大東亞共榮圈的構想即使非日本的戰敗而消失,也會因其偏狹性及粗糙手法而走上滅亡之路。
李堅
Filed under: Culture, Politics | Tagged: 第二次大覺醒, 話仙, 台灣呼聲, 命運昭章 | Leave a comment »